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徐潇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大新县与越南高平省板约县交界处的中越边境,有一条宽208米、高85米的跨国瀑布,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这条跨国瀑布不仅带来了人气,也带富了附近居住的边民。
然而,多年前,这里田地少、人口稀少,边民们守着好山好水却过着苦日子。大新县德天村党总支书记麻成武表示:“以前大家住泥瓦房,路也不好走,现在靠旅游,村民都端上了‘金饭碗’。”
近日,记者走进广西崇左、河池等地,探访当地如何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变好风景为好“钱”景,让更多百姓增收致富。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旅游
11月初,德天瀑布汇成的归春河畔,各地来的游客排队等待上竹排,以便近距离欣赏瀑布“飞流直下”的美景。河上,几十条竹排穿梭往来,好不热闹。
“竹排工都入股了集体经济,除了每个月的工资,还有年底的分红。”麻成武介绍,2012年,当地成立了德天屯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德天村边民的生活也随着当地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旅游公司有正式员工112名,旅游旺季时还要从周边村招工。
2023年,德天瀑布景区接待游客约200万人,旅游服务创收突破2500万元,在景区工作的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8万元。
而在广西河池凤山县寿源新村三门海生态旅游区,当地则利用得天独厚的喀斯特地貌景色助力乡村发展。据了解,凤山县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风景旖旎、资源丰富,特别是三门海天窗群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
“这是世界洞穴协会确认的世界上唯一的水游天坑景区,资源独一无二。”凤山县委办公室副主任金伟向记者介绍,目前,当地围绕三门海旅游资源开发了一系列产业,比如农业产业、民宿产业、低空经济、攀岩探险等,村民们也都积极参与进来。此外,凤山县正重点打造智慧空中旅游服务平台,开辟超低空俯瞰自然风光的旅游新视角,推动科技文旅发展,提升凤山县文旅服务和无人机产业IP的影响力、知名度和品牌价值。
村民吃上“旅游饭”
“2017年脱贫,现在日子过得很舒服。”45岁的黄绍武是德天村的“上门女婿”。自从村集体开始发展特色旅游,他也跟着过上了好日子。“每天8点半到景区打卡上班,下午5点半就收工,活不累,每月收入5000元左右,旺季时一个月能挣七八千元。”黄绍武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麻成武介绍,这些年德天村集体经济发展得好,外出务工回流的村民越来越多,像黄绍武这样的“上门女婿”也越来越多。
而对于居住在三门海景区的68岁老人韦仕等而言,旅游这碗饭,他早就端上了,而且越吃越香。“差不多20年前我就在景区当管理员,月工资450元。现在退休了,返聘为景区顾问,每月工资有2000多元呢!”
近年来,依托三门海独一无二的天坑旅游资源,三门海附近的村民们有了更多就业选择。“做船工每天撑船三四趟,然后我就去摆摊卖炒粉、豆腐花、凉粉。”撑船工王大姐告诉记者,现在工作时间自由,可以赚钱还可以照顾家里,等自家的楼重建好,准备开民宿或者餐馆。
民宿产业吸引青年返乡
“以前我在广州进厂打工,现在是民宿老板,有24间客栈,每年利润可达三四十万元。”今年35岁的吕大明说。
近年来,像吕大明这样的创业青年逐渐增多。据麻成武介绍,2018年以来,德天屯新增边境人口85人,其中有8名大学生、5名退伍军人返乡创业。现在村里大概有14家民宿,旅游旺季时,各家客房都爆满。
居住在三门海的韦仕等,也即将进军民宿行业。今年3月,当地政府出资重点打造民宿产业。“粤桂协作投入资金,一是帮助村民改善村容村貌,提升居住环境。二是鼓励更多村民开设农家乐或者开展特色住宿服务。”金伟介绍,寿源新村56户村民的自有住房,目前已改建成酒店和民宿客房466套。
韦仕等家的3栋楼各有6间房,按照租赁合同,一栋楼每月就有近5000元的租金收入。“这下真端上‘金饭碗’了!”韦仕等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