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在当今社会,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农业废弃物的处理问题日益凸显。然而,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和科学技术,农业废弃物正逐步从“负担”转变为“财富”,为农业绿色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据安徽日报报道,安徽省灵璧县黄湾镇开源养牛专业合作社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生态循环之路。合作社利用秸秆作为饲料喂养黄牛,既降低了饲养成本,又解决了秸秆处理问题。更令人称奇的是,合作社将牛粪发酵后用于养殖蚯蚓,形成了“秸秆养牛—牛粪养蚯蚓—渣料形成有机肥”的种养一体化生态循环模式。
这一模式不仅解决了牛粪处理难题,每年还能通过销售蚯蚓增收百万元以上。此外,蚯蚓粪作为一种优质有机肥,还可用于种植瓜果蔬菜,进一步延长了产业链条,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协调优化。
在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秸秆的综合利用同样取得了显著成效。据中新网报道,襄垣县通过引进秸秆打包机,将原本散乱的玉米秸秆打包成捆,实现快速离田。这些秸秆被用于饲料化处理和肥料化利用,有效解决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问题。截至目前,襄垣县已累计回收农作物秸秆1万余吨,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不仅保护了耕地,还为农民增加了经济收入,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除了秸秆,废旧地膜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农业废弃物。襄垣县在残膜回收方面同样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设置废旧地膜回收网点,鼓励农户清理并回收地膜,降低了农田“白色污染”,还为村民增加了务工收入。据统计,襄垣县地膜回收率已达到85%左右,有效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据中新网消息,在安徽省徽州区,秸秆的综合利用更是走出了新高度。据中新网报道,徽州区通过探索建立秸秆、畜禽粪污统一收集体系、转运体系和综合处置体系,构建了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完整利用链条。该区采取龙头带动、多元发展的秸秆综合利用方式,以“秸秆变肉”“秸秆变肥”为主要方向,全面推进秸秆收储运、粉碎还田、堆沤等技术培训和推广服务。目前,徽州区已投入资金630万元,建立秸秆常态化收储体系,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
农业废弃物的“变废为宝”不仅是一项环保行动,更是一条绿色致富之路。灵璧县的生态循环模式、襄垣县的秸秆打包离田和地膜回收、徽州区的秸秆综合利用等案例,为农业废弃物的“变废为宝”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文/许鹏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