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电影平原游击队和三进山城堪称经典,给几代人留下深刻回忆,没看过简直可惜!两部片子里,日军的指挥官松井和小野,都是由方化老师扮演的,可谓形神兼备,而且军衔也相同。许多读者一直存疑:看起来足有50多岁的老鬼子,只挂“少佐”衔是否太低了?解放战争老电影里,敌军的中将少将,那可是一抓一大把呐!
(少佐的昭五式军装)
以《平原游击队》的老鬼子松井为例,首先说明,老电影关于职务和军衔的设置,那是非常严谨的,当年在华北沦陷区,侵华日军在一个中等县城里,驻扎的兵力规模基本就是一个步兵中队。
中队长的军衔,可以是大尉也可以是少佐,职衔虽不高,却是整个县城的最高指挥官,权力不小。比如松井可以指挥的作战单位,包括日军的步兵中队、宪兵分队、伪警备队、伪侦辑队、伪警察局等等,杂七杂八怎么也有5、600人。
在八路军缺乏重武器的情况下,日伪军凭借城墙和炮楼,守住县城还真问题不大,因此作为守备队的最高长官,以少佐军官担任步兵中队长,完全符合历史,千万别低估建国初期,编剧们的军史水平。
松井的衔职设计,读者普遍认为合理,感到不合理之处,是日军少佐的年龄实在偏大,胡子拉碴至少50岁了,难不成是因为演员方化当时的年龄问题?大错特错也,《平原游击队》拍摄于1955年,方化老师彼时年仅30岁!
(还是应该三式军装合理些)
一、侵华日军的军制比较正规
近代日本陆军始自1871年,到1937年已历60多年,其军队编制、军衔体系、装备训练和兵役制度,早已步入正规化,严格来说,日本陆军在二战爆发前,是亚洲唯一的一支现代化军队。
其军官的任用和军衔的晋升,形成了一整套标准体系,执行得也较为严格,日本人很有些二杆子精神的。从1917年起,日本专门培养军官的“陆军士官学校”,招生对象调整为高中毕业生,以及军队选送上来的资深士官。
陆士学制也延长到三年零十个月,换句话说,一名日本陆军的少尉军官,毕业后再见习期满时,年龄至少在22岁到23岁,其实这跟黄埔生的毕业年龄差不多,但是一到野战部队,差距就出来了。
根据各级军衔晋级的“停年”规定,少尉至少任职1年、中尉至少任职2年、大尉至少任职4年,一个日本军官从陆士毕业后,若想顺利升到少佐军衔,至少需要7年时间,年龄已届30岁了,中间几乎没有越级晋升的可能。
而我们熟悉的黄埔一期生,到30岁时不少人已经步入将军行列了!哪里出现的差距呢?主要还是国民革命军军制的“不正规”,因为这支军队在发展初期,是以不到10万人起家的。
从1926年誓师北伐,到实现形式上的“统一”,北伐军仅仅用了三年多时间,期间通过招降纳叛和肆意扩充,军队规模如滚雪球一般扩大,已经膨胀到近200万人,整整是初创期的20倍!
尽管黄埔生最初的军衔比较正规,然而随着军职的火箭式晋升,根本没有了什么“停年”的限制,完全是职务军衔的授予,以抗日名将关麟征为例:
1924年底毕业时,担任军校教导第1团的少尉排长,跟日本陆士毕业生没有区别吧?可后面就开了挂:1925年任上尉连长、1926年任少校营长、1927年任上校团长、到1928年再升第32旅少将旅长!
军衔基本每年升一级,仅4年时间就挂上了将军领章,时年只有24岁!没办法,因为中央军的数量扩充太快,而职务跟军衔又是挂钩的,那就升一个官晋一次衔,爱咋咋的。
而此时岛国那边,一个少尉毕业生刚刚混到大尉,因为要按部就班熬“停年”。一个军制正规一个不正规,一个晋衔需要“停年”一个不需要,一个只保持常备军一个肆意扩充军队,造成双方军官的衔职差距越来越大。
甚至到了胡乱授予的地步,比如马步芳的儿子“马驹子”马继援,16岁就授了少将旅长衔;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日本陆军的常备军不过17个师团51万人,而国民革命军却有200个师180万人!
(军衔、停年、服役最高年龄表)
二、1935年铨叙军衔的起点过高
1930年中原大战正酣,第11师中将师长陈诚,8月间率所部攻入济南,给了冯阎联军致命一击,破城当日接到总司令亲电,着即晋升为第十八军上将军长,时年33岁就挂上了三颗星的领章。
同年底陈诚参加赴日访问团,当然是军装笔挺将星闪亮,结果遭到日军将领的质疑:你这么年轻怎么挂的上将衔?其实更多的是嘲笑,意思是军衔乱搞。
根据日本军制,就算一名尉官最终考上了陆军大学,具备了成为大佐甚至将军的基本条件,且中间一步也没有耽误,从少尉到中将的累计“停年”,总数也高达20年!然后才有晋升陆军大将的可能。
那就是说,如果43岁以下的年龄挂三颗星,完全是天方夜谭,更何况大将军衔还是“选升”,如今却来了个33岁的民国上将!民国军制受日本影响颇深,国民革命军职务军衔的毫无章法,简直丢人丢到国外。
(双枪李向阳)
因此中原大战消停以后,军事委员会专门成立了铨叙厅,拟在职务军衔体系以外,重新确立一套正规的“铨叙军衔”,通过对军官的军龄、职务、战功、资历的全方位考量,最终授予合适的“正规军衔”,并于1935年正式出台。
这套体系勉强算正规了,但是仍有严重缺点,毕竟黄埔一期生当时的职务已经很高,纷纷达到了师长、旅长的位置,综合评定时必须特殊加以考虑。
比如胡宗南、关麟征、孙元良、宋希濂、王敬久这批人,职务最小的也是师长,从军却不过十年,如果严格按“停年”制度执行,难不成都授个陆军中校?那以后还怎么带兵呢。
这算“历史遗留问题”的范畴了,最终这批黄埔一期生,都授了陆军少将甚至中将衔,也就是说,铨叙军衔严格执行停年制度,只能从1935年以后开始算起,之前的就得具体情况具体处理了。
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全面抗战爆发后,民国军队的少将、中将们,年龄仍然普遍低于日本同级将领,黄土岭被八路军轰死的那个阿部规秀记得吧?这家伙1939年毙命之前,刚刚晋升陆军中将,年龄已满53周岁。
而1905年出生的关麟征,同年已晋升第15集团军中将总司令,年龄只有34岁,差了将近20岁呢!冈村宁茨1941年晋陆军大将时,年满57周岁,而陈诚晋升陆军二级上将时,不过41岁!中日军队这方面的差距,仍然很大。
三、华北日本军官多为预备役
问题来了,就算日本的将军普遍50岁以上,比中国将领年龄大很多,松井或者小野一个小小的少佐军官,怎么看着至少有50来岁呢?
这也是符合历史的,因为日本军队有“预备役制度”,在抗战爆发之前的几十年里,已经有大批军官由于到达服役年限,必须退出现役转入“预备役”,脱下军装回老家。
举例解释一下,日军佐官的“现役定限年龄”为:少佐50岁、中佐53岁、大佐55岁,如果一名日军少佐混到50岁,仍不能晋升中佐的话(常备军规模有限),那就得转为“预备役”。
意思是回家去该干啥干啥,开商店当老师骑三驴都成,当时的日军预备役官兵还有个别号:在乡军人。侵华战争开始后,51万现役军队根本不够使,于是征召预备役官兵,组建更多的部队投入中国战场。
除了原有的17个常设师团外,其他所有的特设师团、警备师团、独立混成旅团等建制,主要都是由预备役官兵组成的,不过之前都接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所以战斗力可不弱,无非官兵年龄普遍偏大了些。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在日寇华北方面军编成内,不再有一个常设师团,因为华北算是日军的战争“后方”,只留驻一些警备师团、独立混成旅团,来对付八路军和游击队。
这些部队中的预备役官兵,占比相当之高,最后形成两极分化的状态:士兵年龄越来越小,军官普遍胡子拉碴。比如老鬼子松井,即是战争爆发之前的预备役军官,要么是48岁没能晋升少佐、要么是50岁还没晋升中佐。
总之这厮在48到50岁的时候,只能脱下军装成为了在乡军人;战争爆发后再被征召,重新挂上大尉或者少佐衔,踏上了侵华之路,而这个军衔的军官,只能当中队长或者大队长。
抗战深水区,鉴于预备役军官指挥能力偏弱,日军步兵大队长基本由陆军中佐衔担任,那么松井这个年近半百的老鬼子,还真就只能当个中队长,带着100多个老弱鬼子兵,在华北的小县城里作威作福。
当年的老电影,对细节的考究,不是今天的抗日神剧所能比的!顺便说下,解放战争时期击毙的中将整编师长张灵甫、活捉的中将兵团司令廖耀湘,正式军衔仅仅是“陆军少将”,挂的二颗星得算“水货”,职务军衔罢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