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4年粮食产量数据,我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这意味着,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1000斤。
人均1000斤意味着什么,够不够全年消费?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首席科学家韩一军,解读全国粮食增产对于每个人的意义。
韩一军。受访者供图
1.4万亿斤背后的努力
今年以前,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20年丰收,2023年达到1.39万亿斤,接近1.4万亿斤。2024年,粮食总产量再次跃升一个台阶,达到1.4万亿斤。
粮食究竟包括哪些?我国粮食统计中,粮食主要包括三大类,谷物、豆类和薯类。其中,谷物主要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等,这三种粮食被称为三大主粮,其中的小麦和水稻,则被称为两大口粮,即我国居民直接食用粮食。豆类包括大豆、绿豆等,薯类包括马铃薯、甘薯等。
粮食产量主要计算粮食作物可食用部分的干物质,如稻谷、小麦、玉米等,一般水分要求在14%左右,即可全部算作粮食产量。而薯类等则需要折算,称为“折粮”,如马铃薯,一般按照5:1的比例折算粮食,100斤马铃薯,可折算为20斤粮食。
韩一军介绍,我国粮食产量达到1.4万亿斤,来之不易,而做到这一点,是过去多年一点一滴累积、一步一个台阶走过来的,“表面看我国是2023年才启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计划的,但实际上,农业农村部科技司在2020年就组织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专家,开展了粮食新增千亿斤的可行性和路径等方面系统研究,几年来,分区域、分品种一点点改变,增加产能。这个过程中,政策、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是巨大的,还要战胜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才能最终把产能变成产量。”
1.4万亿斤意味着什么
达到1.4万亿斤,粮食产量再升台阶,会带来怎样的变化?
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作为人口大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韩一军说,“粮食增产,意味着我国的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更强大了,粮食安全的保障水平也相应地提升了,我们中国人的饭碗,在自己手里端得更稳、更牢固了。尤其在今天这个世界局势变幻莫测、全球气候急剧变化的时候,重要性更加凸显。”
作为第一产业,粮食的稳产和丰产,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至关重要,韩一军说,“粮价是百价之基,粮食价格稳定,意味着居民可以稳定地获取食物来源。同时也意味着食品、各种粮食加工产品价格的稳定,还意味着第一产业就业的稳定,这也是国民经济大盘稳定的第一基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为人口大国,我国粮食需求量庞大,我国的粮食产量,也直接影响着全球粮食市场的稳定,韩一军说,“在今天,全球还有超过7亿人面临饥饿,有超过2.3亿人面临粮食中度或重度不安全。我国人口占全球19%,我们把自己的饭碗端稳了,本身就是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而我们的粮食产量提升,也对全球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提升,有着巨大的意义。”
每年还有2000多亿斤缺口
1.4万亿斤粮食,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1000斤,也就是500公斤,超出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人均400公斤五分之一。这是否意味着,我国粮食足以满足需求?
事实并非如此,韩一军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得营养健康,总需求还在缓慢增长。根据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估算,我国全年粮食消费总量在8.3亿吨左右,也就是1.66亿斤左右。这意味着,我们自己产的粮食,尽管已经达到1.4万亿斤,但还是不能满足消费总需求,还有上亿吨的缺口,也就是还需要2000多亿斤。”
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买到粮食,但我国粮食产能又不足以生产足够的粮食,那么,缺少的粮食从哪里来?韩一军介绍,这部分粮食主要来自全球市场的进口,“过去几年中,我国粮食进口量一直在1.4亿吨到1.6亿吨之间,基本和缺口相符。这其中,大豆是大宗进口产品,2023年进口1亿吨左右,小麦进口1000多万吨,玉米进口2700多万吨,高粱和大麦等也有一定的进口数量。”
在全国范围内,粮食产销仍然处在“产不应求”的状态,韩一军说,“这意味着,当前与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粮食产销格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蛋奶以及水产品等食物需求仍将保持增长,而这些高营养高附加值食物都需要用饲料粮来生产,这意味着对粮食的总需求也就更高。尽管我们的人口这两年有所下降,但粮食需求仍在增长,我们预计,至少到2030年,总需求量还会有小幅的增加,比如可能增加到8.4亿吨左右。”
每年饲料用粮超4亿吨
每人每年消费1000斤粮食,仍然不足。真的吃得了那么多吗?
韩一军介绍,粮食消费是个庞大的结构,直接食用的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有饲用、加工用等,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直接食用的部分正呈缓慢减少趋势,大量的粮食变成了饲料,最终转化成肉蛋奶、水产品等,进入了千家万户。此外还有加工产品,如淀粉、酒类等。
消费结构的变化,直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人吃的口粮总量在减少,韩一军介绍,“根据测算,直接食用的口粮中,小麦一年9000多万吨左右,大米1.4亿吨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大米和稻谷不同,我国粮食产量统计中以稻谷为标准,而消费中则是大米,一般来说,稻谷的出米率在70%左右。”
大量的粮食消费集中在饲料生产中,我国每年出栏约7亿头猪、160亿多只家禽,还有牛羊肉、蛋奶、水产品等,这些食物都需要饲料喂养,而1斤饲料远不足以产生1斤肉,韩一军介绍,“我国每年饲料用粮的数量在4亿多吨,是粮食消费中最大的一部分。而且,除了猪肉消费处于相对高位稳定之外,牛羊肉、蛋奶的消费需求还在较快增长,这意味着,未来对饲料粮的需求还会增长。”
粮食加工的消费同样是大宗消费,如酒类、淀粉等,韩一军介绍,“我国每年生产酒类产品,大概消耗几千万吨粮食。淀粉加工也是一大部分,淀粉还可以继续加工成各种产品,在食品、医药、化妆品、造纸业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大豆每年进口近亿吨
在庞大的粮食进口数量中,大豆占据绝大部分,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粮食进口总量为1.6亿吨,其中大豆进口量为9941万吨,占全部粮食进口量六成以上。
“大豆是一个很神奇的作物,可以作为植物蛋白的来源,也可以作为植物脂肪的来源,也就是植物油,且它的植物油可以和众多不同的植物油进行配比,榨油之后的豆粕,是优质的饲料原料。”韩一军说,“在植物油和植物蛋白需求方面,很难找到可以大规模替代大豆的作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植物油和肉蛋奶的需求必然会增加,在全球都是如此,我国也不例外,这也是过去20年来大豆需求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我国实施了带状复合种植多项促进大豆产能提升的措施和计划,全国大豆产量也在不断提升。以过去10年的产量变化为例,2014年,我国大豆产量为1268.57万吨,而到2023年,达到2084万吨,首次超过2000万吨。
然而,面对每年近亿吨的进口量,产能提升带来的影响仍然不足,韩一军说,“未来一段时间内,还是要依靠国际市场。当然,我国大豆消费需求,目前已经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居民普遍存在油脂摄入过量的问题,高油高盐高糖等饮食习惯,带来的慢病高发已经引起普遍的关注。所以未来大豆消费量增长的空间已经不大,可能还有降低的趋势。”
提升粮食生产韧性,稳住1.4万亿
当粮食产量达到1.4万亿斤之后,未来是否能稳定在1.4万亿斤以上,是否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
韩一军表示,1.4万亿斤只是开始,“我们刚刚突破1.4万亿斤,需要几年的时间来验证这个新产能是否可以稳定。因为粮食产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频繁,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自然风险,再如价格波动加剧带来的越来越多的市场风险等,所以必须要考虑全面增强我国粮食生产韧性的问题。”
韩一军介绍,“这些年,粮食生产的韧性确实变得更好了,这得益于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在基础建设方面,国家投入巨大的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过去十年我国高标准农田由不足4亿亩增加到10亿多亩,旱能浇、涝能排,对夯实粮食稳产增产的基础意义重大,高标准农田提高粮食单产约10%-20%,水肥药电等方面都能节约10%-20%,每亩增收约500元。粮食种业加快发展,品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5%。我国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已经超过96%,水稻、小麦和大豆等作物自主选育品种100%,玉米超过91%。三大主粮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仅以小麦机收来说,原来机器收割,损失率约在4%,而现在可以降低到1%左右,这相当于增加了3%的粮食。”
而大食物观的推行和普及,也让粮食结构更加丰富和多元,韩一军说,“大食物观的变化,也带来了粮食生产结构的变化,比如小米等一些杂粮作物,越来越受到欢迎,相应的科技攻关也在快速推进,产量、品质不断提高,这也让我们粮食更加安全。”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立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