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东师范大学一篇题为《她为什么换了导师——一项导生关系的案例研究》的2017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引发网络热议。记者查询中国知网发现,截至目前,该篇论文下载量已经达到98623次,网友称其为近日的“网红论文”。
该论文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2017届教育学部教育学系毕业生王伟,指导教师为马和民教授。该篇论文提到,其通过对换导师事件的当事人及其身边的同学、舍友、导师等社会关系的访谈,探讨了研究生导师制度下的导生关系。
该研究通过对导师制中导师关系的起点、导生互动、导师制的评价及导师制保障因素的分析,发现导生匹配上的责权不一、导生互动中教育性和学术性的淡化以及导师评价的缺失、学生评价的失声是换导师事件值得反思的几个问题。
论文部分目录 图/中国知网
由于论文目录生动有趣,且论文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不少网友评价该篇论文像“章回体小说”一样引人入胜。但也有网友质疑其语言的学术规范性,认为在当下的学术论文要求下,该篇论文很难毕业。
据红星新闻报道,记者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两位硕士毕业生处获悉,该论文作者确实曾在华东师大教育学系就读研究生。
那些年我们读过的“奇葩”论文
早前,这几篇奇葩论文开始在网络流传:《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中国传统文化对蟋蟀身体与战斗力关系的认识》、《行长的面部宽高比影响银行绩效的路径研究》。
初听题目,不少人还以为是哪里冒出来的三流山寨论文,但其实,这些论文都是国内顶尖名校出产的。
翻开论文背景,《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的作者是浙江大学的硕士,《中国传统文化对蟋蟀身体与战斗力关系的认识》的作者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讲师,《行长的面部宽高比影响银行绩效的路径研究》的第一作者是南开大学的教授。
2018年,一篇题为《“等政策”还是“靠关系”:个人社会资本如何影响农村小规模学校数字接入过程——一项对河南农村校长的实证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出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一名硕士研究生,仅凭论文标题即引发网络热议。
评论区多为对这篇论文的称赞与好奇。有网友直呼:“看标题就想知道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还有的网友称赞:“佩服作者的勇气和导师学校的包容!”这样的论文极具“问题意识”,实事求是的调研为文科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奇葩论文以前有,现在有,以后当然也会有。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接受采访说:“对学术论文最有评论资格的应该是本专业、本学科的人,而不是什么吃瓜群众。”
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师陈天嘉陈天嘉表示,奇葩论文这个问题从追求学术自由的角度不应该过于武断,在遵循学术规范的前提下,学术研究应当鼓励自由探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