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尹丽梅 张硕 北京报道
在内卷愈演愈烈的2024年,车市交出了一份看起来还不错的成绩单。
12月1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11个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90.3万辆和27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9%和3.7%。
“如果没有政策支持的话,3.7%的增长是很难实现的,甚至有可能2024年会出现负增长。”12月12日,在由中国经营报社举办的2024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对这份成绩单进行了解读。
陈士华认为,今年以旧换新相关政策对促进内需的增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些政策出台,今年国内乘用车终端市场与去年相比将处于持平状态,国家“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和地方汽车置换更新补贴“两新”政策带动了约150万辆汽车的消费增量。明年国内外形势依然复杂,陈士华呼吁,建议尽早明确明年的政策。
燃油车打不过新能源汽车
在新势力车企“电比油低”的猛烈攻势下,国内燃油车市场继续下滑。
根据中汽协披露的数据,2024年11月,传统燃料乘用车国内销量为121万辆,同比下降8%,比上年同期减少10.5万辆。2024年1—11月,传统燃料乘用车国内销量1025.7万辆,比上年同期减少243.6万辆,同比下降18.8%。
“从今年1—11月的数据来看,燃油车下降的幅度非常明显。”陈士华对记者表示,燃油车市场下滑主要是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燃油车型更新换代慢。二是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越来越高。“新能源汽车成本下探,具有一定程度的价格优势,而且续航里程基本能够满足日常需要,功能也非常完善,这些因素对于消费者最终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较之下,新能源汽车的“盘子”越来越大。根据中汽协数据,2024年1—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34.5万辆和1126.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6%和35.6%,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3%,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新车销量占比已连续6个月超过50%。
“年初,我们预计今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将达到1250万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2024年全年新能源总销量将接近1300万辆,高于年初预期。”陈士华认为,如果说新能源汽车占比达到10%的时候,这个市场还处于培育阶段,那么当它的占比已经超过50%的时候,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比较成熟。
不同于早期新能源汽车主要依托政策扶持而成长壮大。现阶段,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受到市场和政策双重因素的刺激和影响,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市场,而非政策扮演最主要的作用。当下,新能源汽车产品品质好以及供给能力的提高,才是消费者愿意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最主要原因。
在新能源汽车阵营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实力不俗。根据中汽协数据,2024年1—11月,我国纯电动销量673.8万辆,同比增长15%;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451.9万辆,同比增长85.2%。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在出口市场也有着强劲的表现。中汽协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14.1万辆,同比增长4.5%。其中,纯电动汽车出口89.4万辆,同比下降10.8%;插混汽车出口24.6万辆,同比增长1.8倍。
“11月,纯电动汽车出口下降的幅度非常明显,纯电动汽车在海外市场的普及并不是那么容易,在充电基础设施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反观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它的价格不高,续航里程比较长,因此它在海外市场的发展很有潜力。”陈士华说道。
应重视合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
中国品牌市占率一路向上攀升是今年车市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根据中汽协的数据,2024年1—11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占有率已经达到65.1%,较上年同期上升9.3个百分点。
中国品牌市占率的不断上扬,让合资品牌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对于合资企业,近两年来行业内不时有唱衰的声音,但是在陈士华看来,我们应重视合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
“大家经常都在讨论一个话题:中国品牌市场占有率的顶点是70%,还是90%?我认为这个顶点并不重要,关键是要看合资企业如何适应中国市场。”陈士华分析称,在中国市场上合资企业目前正在加速转型,进行战略调整,在研发和采购方面向中方合作伙伴学习、看齐。“合资企业仍然值得尊重,它们在很多方面还有着很强的竞争力,未来的市场大家都还有机会。合资企业不应该放弃中国市场,因为中国市场很大,即便合资企业只占有30%的份额,仍然有着1000万辆的市场规模。”
实际上,在当前内卷加剧的市场环境下,无论是中国品牌还是合资企业都有着自己的烦恼,均面临较大的销量和盈利的压力。
“前几年,汽车行业的利润大概在6%—7%,现在已经降到了4.5%,4.5%的利润可能对很多行业来说还不错,但是汽车行业研发费用投入大,产品更新速度快,如果一家企业没有一定的利润支撑的话很难生存下去。”陈士华指出,若没有利润支撑,企业的研发创新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未来3—5年,将是汽车企业优胜劣汰的关键窗口期。“我们现在特别担心,很多的尾部企业能不能有现金流度过这几年的激烈市场竞争。”
当前,汽车行业整体面临“增量增收不增利”的局面。席卷整个行业的价格战不仅导致新能源汽车业务亏损,大部分车企的燃油车业务也开始遭遇不盈利或盈利能力不佳的问题。
国内市场的利润越来越“薄”,行业主流车企均将目光放在了出海上。根据中汽协的统计数据,2024年1—11月,我国汽车出口534.5万辆,同比增长21.2%。
行业内普遍认为,出海是中国汽车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不过,在陈士华看来,采用直接贸易形式进行出口的模式未来将难有大的增长空间,这种模式下中国汽车出口的规模最多能达到600万—700万辆。未来,车企应把更多精力放到在海外市场建厂上。
与此同时,陈士华强调,在海外市场中国车企最关键的是要注意合规风险。“目前很多中国企业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度还不够。在出海方面,除了人才和金融服务等缺乏外,我认为重视合规问题是最重要的一个点。一旦出现了不合规的情况,企业在当地的利润立马可能会遭到吞噬,这对我们来讲将是巨大的损失。”
(编辑:张硕 审核:童海华 校对:颜京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