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河湖水质的改善,显现于水中,根源却在岸上。
近年来,松江区持续推进水环境治理。“十三五”期间,全区188条河道摘掉黑臭“帽子”,436条劣Ⅴ类水体、33条骨干河道和681条中小河道段完成综合治理,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治理成果为下一阶段的提升奠定了基础。自2022年起,松江新城全面启动初期雨水调蓄池建设,对分流制地区的初期5毫米雨水进行截流处理,进一步提高城市排水能力。
“调蓄池是降低强降雨积水风险、控制初期雨水溢流污染、削减入河污染负荷的重要设施。”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松江正稳步推进10座调蓄池及相关泵站建设,调蓄规模约4.11万立方米,总投资9.96亿元。项目预计2025年底全部建成并试运行。届时,松江新城将更具韧性,河湖景观也将更加美丽宜人。
挥别“洗地水”,推进初雨调蓄池建设
作为松江区“十四五”期间率先启动的初期雨水调蓄池项目,江田东路初雨调蓄池工程目前施工正酣。12月以来,施工团队加紧进行泵站中板浇筑和道路配套雨水管道建设。“工程进度已完成50%,计划明年8月全面建成。”项目经理李鹏飞透露。
江田东路调蓄池工程所在区域属于青松片圩外区域,现有雨水排水采用自流模式,由于缺乏内部河道,其东侧的洞泾港和南侧的俞塘作为圩外河道,自排能力较弱。强降雨时,这一带容易发生积水,且初期雨水中的污染物直接进入周边河道,容易对水质造成进一步影响。
“为降低积水风险、减少污染物排放,松江于去年9月启动江田东路雨水泵站和初雨调蓄池工程建设。”区水利建设项目管理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服务范围北起沪杭高速,东至洞泾路,南至俞塘,西至松东路,服务总面积约1.53平方千米。
记者在施工现场 看到,雨水泵站与初雨调蓄池工程分两层建设,一座最深处达18.2米的地下调蓄池主体结构已完工。这座容积达5100立方米的调蓄池是项目核心设施。
“我们将调蓄池建在泵站内部,分隔为两室,赋予其‘双功能’。”区水利建设项目管理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调蓄池在降雨时储存初雨并沉淀污染物,待雨停后将其错峰排入污水系统,经污水处理站处理后再排入河道。与此同时,雨水泵站具备每秒20.5立方米的强排能力,既能缓解内涝问题,又能减少初期雨水对河道的污染,为城市水环境质量提升提供保障。
目前,包括江田东路泵站工程、广富林西初雨调蓄池工程、茸新路雨水泵站及初雨调蓄池工程在内的10座调蓄池正同步推进,整体施工进度已完成40%,计划2025年底基本建成并投入试运行。
巧用土地空间,打造韧性海绵城市
与江田东路项目同步推进的广富林西初雨调蓄池工程,正在完成最后阶段施工。这座调蓄池的设计容积为4600立方米,配套设施包括进出水管、冲洗设备、通风和除臭装置。项目总监马靖介绍,目前工程量已完成80%,预计明年6月具备使用条件。
从空中俯瞰,广富林西调蓄池西靠通波塘,南近梅家浜,周围林地环绕。为了与周边自然环境更加协调,项目采用了地下式建设形式。建成后,池顶将覆土并种植绿化,设计上注重融入自然,使其成为“地上小花园、地下雨水处理间”。
这种“地上绿、地下蓄”的设计理念已在松江的多个调蓄池项目中推广。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10座调蓄池均采用地下式建设,不仅节约土地空间,还提升了城市景观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
与此同时,松江区积极践行海绵城市理念,按照“绿、灰、蓝、管”综合思路,根据城市发展和排水设施现状,推进“绿色源头削峰、灰色过程蓄排、蓝色末端消纳、管理提质增效”。通过优化排水管网设计、强化蓄水设施功能,多措并举实现排水系统达标。
根据《松江区城镇雨水排水规划(2020-2035年)》,到2025年,松江新城开发边界内35%的区域将达到3至5年一遇的排水能力,初期雨水将基本实现有效治理;到2035年,排水系统将基本达到3至5年一遇能力,50至100年一遇内涝可控,溢流污染负荷控制率将达80%,全面形成布局合理、安全可靠、生态良好的现代化雨水排水体系。
来源:上海松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