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件商品,尤其外国商品被赋予“狭隘的政治斗争”意义,那么商品的制造商就得注意了,这种来自消费国民间的抵触情绪,会成为自身业绩壮大的拦路虎,甚至可能将自己“驱逐出市”。
俄卫星通讯社12月12日援引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来自华盛顿的负面情绪被中国消费者解读为不友好,他们越来越不愿意购买外国的商品,近而全力支持国产。
如化妆品巨头欧莱雅今年第三季度的销售额大降6.5%,出现了连续5个季度下滑的不良势头。
《金融时报》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拖累了欧莱雅的业绩,中国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反美情绪”也可能成为这些西方大厂的痛点。老莫认为西方媒体的解读存在着明显漏洞,动辄扯到大国竞争,会掩盖国际贸易的本质。
原因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中国人口出现了负增长,可能消费不了过多的商品。
有鞋类大厂透露,前十个月,公司的鞋品销量下降了很多,鞋类的平均出厂价格从之前的6美元一双,下降到了现在的5美元一双。即便如此,鞋品仍然挤压仓库,说明中国的消费需求在放缓,影响到了公司的业绩增长。
人口少了,自然对于资源和商品的需求就会减弱,这是不争的事实,和中国消费者“抵触西方商品”根本不搭界。然即便如此,中国4000多亿的化妆品市场,仍被欧莱雅等巨头看重,否则它们早就跑了,用不着《金融时报》在这里阴阳怪气。
其二,中国商品的竞争力在持续增长。
《金融时报》承认,中国国产产品的质量在逐步提升,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中国本土品牌在中国化妆品市场的份额将增至25%。在消费市场趋于固定的情况下,中国本土品牌的增长必然挤压西方品牌的生存空间。
这种情况下,西方媒体鼓噪中国的民间情绪,将本土品牌竞争力下滑的责任推给中国消费市场,实乃居心叵测。会进一步引发中国消费者对西方品牌的厌恶,让西方企业在中国的生存变得越来越不确定,可谓得不偿失。
其三、中国与西方的竞争加剧,关系也越来越微妙。
欧莱雅等大厂要市场,要业绩,中国本土企业难道就只配喝西北风?出于对等反制原则,中国开始拿欧洲的奶酪、猪肉制品、白兰地下手,若对方变本加厉,那么法国、意大利的化妆品也就不用在中国售卖了。
一个巴掌拍不响,西方大厂业绩全面下滑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责任不在中国身上。如果美欧未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高额关税,愿意和中国相向而行,相信中国消费者多买几个LV包也不是什么难事。
只能说这些西方企业受“政治正确”影响,对自己与中国的实力出现了误判,认为中国依赖自己远比自己依赖中国多,中国就只配“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谁曾想,中国不惯对方的臭毛病,开始祭出可能的反制措施。
其四、中国加速成为全球唯一拥有全套供应链的消费和制造大国。
美欧对中国多个产业追踪后发现,中国只在大飞机、光刻机、光刻胶、高端芯片和医疗设备方面和自己有差距,其他领域中国占据了明显的优势,中国再发展几年,将可能生产所有的物资,届时就没有自己什么事了。
源于竞争需求,生存压力,《金融时报》等反华媒体一定会配合官方口径,对中国抹亵渎黑。如此中国民间反美情绪上升,就自然而然成为了对方的重点关注对象。
只是它们忽略了,中国作为自信的大国,从来不会与小国,小人过分计较。
由欧莱雅等美妆界巨头在华业绩下滑还能联想起:中欧、中美产业竞争加剧,双方之间的贸易摩擦将逐步升温,直到某些矛盾暴雷。外贸的本质为高端生产力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不过唯有中国在打开国门的同时,实现了对外来侵入者的弯道超车。
总之,西方的指责中国勿要当回事,因为这等虚假新闻在美欧有着广泛的生存空间。中国消费增长了,西方就抱怨中国过度消耗资源;反之中国消费减弱了,西方就鼓噪中国民间情绪上升,对自己不似过去那般友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