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界华为”是这样炼成的。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谭丽平
编辑|张昊
头图来源|中企图库
12月13日~15日,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24(第二十二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在北京举行。万华化学董事长廖增太出席本次年会,分享了万华化学关于改革和创新的思考。
以下为核心要点:
1.万华40年走过的发展之路,主要是两条路:改革之路和创新之路。
2.创新体系很重要,高校有基础创新,但基础创新只写论文远远不够,最终要成为产品、产业化,所以这就需要创新体系。
3.科研经费和培训经费两项绝对不能砍,而且要多少给多少。
4.改革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改革是利益的再分配。
5.大家不要把精力放在官本位,要放在搞科研上来。
6.“部门墙”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部门越多越坏事。
7.万华决策遵循的三个规律:人性规律、市场规律、科学规律。
8.干企业没有理想是不行的。
9.在1998年,我们就把人才作为公司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来培育。
10.未来企业竞争力很有可能取决于人工智能使用程度的高低。
以下为廖增太的现场演讲实录(有删减):
今天我分享的题目是《改革激发活力,创新成就卓越》。
万华化学(以下简称“万华”)是B2B的企业,比较低调。我们成立于1978年,总部在烟台,是国家“六五”期间七十二个重点工程之一。
当时为了解决全国老百姓穿皮鞋的问题,由国家斥资建立,如今有员工大概3万多人。万华现在是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1978年是当时轻工部管的央企,1992年“下放”到山东省成为省管企业,2014年经过3年的努力把它从山东省又“下放”到烟台市,现在是烟台市的市管国有企业。今年销售收入大概2000亿元,连续8年净利润超过100亿元,全球化工排名16位。
万华以技术创新见长,是全球聚氨酯行业的领军企业,中国最具竞争力的石化下游衍生品及高端精细化学品供应商,是我国制造业领域最具创新能力的企业之一。
什么叫创新能力?我们在200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0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或发明二等奖五次。2012年,位列科技部《中国创新型企业发展报告》第三名,当时华为排在第二位。
在管理创新方面,万华也非常重视,我们是全球第一个提出零排放理念的企业,也是全国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获得环境友好工程大奖的化工企业。在2018年获得全球化工最佳公司,2013年获得中国工业大奖,今年获得中国质量大奖。
下面我给大家讲讲万华40年走过的发展之路,主要是两条路:改革之路和创新之路。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非常多的坎坷,今天来的企业家朋友,你们的企业也碰到很多问题和挫折。碰到挫折以后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大家都想办法解决问题。我个人感觉万华过去几十年找到的解决方案、方向、方法基本是正确的。为什么“基本正确”?我想很重要的是万华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企业,追求卓越的企业。比如说逢山开路,开这个“路”可以开一个临时道路,用一两年就坏了,万华的路都是很认真去修,这条路要按照百年大计去修。
创新是DNA
万华是使命驱动,技术创新成为万华DNA。
1978年,万华引进日本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制造技术,它是比较落后的技术,引进来10年达不了产,生产装置经常停车,企业非常被动。怎么办?我们希望再引进新的技术,来改造它或者建更大规模的生产装置。
1988年开始,我们和欧美的四家大型领先的化工企业谈判,说要引进最先进的MDI技术。这些老外最开始让我们非常“感动”,他们说引进可以,但中国有没有市场很重要,如果花了大钱引进了生产装置,没有市场不是白花钱了吗?你们先把市场搞清楚,搞清楚我们再决定卖技术给你。当时觉得太好了,还替我们考虑未来有没有市场。
所以我们组织了很多人,第一次调研用了整整半年时间,厚厚的调研报告一家一家给。他们每过两三个月反馈一次,前后调研花了两年多时间。做完以后,老外看到中国市场的潜力太大了,于是决定自己在中国建厂,不卖技术了。我们特别受伤,那四年几乎每天都在盼。事后十几年,当时领军的某个跨国公司总裁跟我们讲,实际上当时从来没有想卖技术,“等我们卖技术的那天,企业就日薄西山了”。
1992年我们恍然大悟,先进技术,特别是有市场竞争力的先进技术买不来。于是痛定思痛,企业的发展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自强自立,靠自己才能够有出路。
30多年前是短期经济,搞什么都赚钱,就没有人搞研发,但我们有切肤之痛。1993年,我们就下定决心搞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成为了万华的DNA。在万华,只要搞技术创新,所有人都支持,这很重要。
搞创新谈何容易,90年代没有好的体制和机制,更没有人才,实际上是非常艰难的。企业到了1998年快破产了,12月份我们开启改革,改革以后第一个事情,就是把技术创新定义为万华的第一核心竞争力来培育。同时,出台了《技术创新奖励办法》。《办法》规定:自主开发的新产品成果转化盈利后,连续5年按净利润的15%提成;对现有工业化装置工艺改进,一年内产生的效益按20%~30%提成;另外,高管不参与奖金分配。
到1999年11月份,当时的一位副总工程师来找我,说今年和去年做的成果按照规定要奖励92万元,奖还是不奖?当时国有企业刚刚改革,且万华上市公司的工资总额一年才不到200万元,给十几个人奖励92万元,确实很大胆。
我们思考了一个月,想如果不奖励,技术创新奖励办法就是废纸一张,对技术人员是一个打击,所以12月决定奖励。财务总监到银行用麻袋背了92万元,往桌子上一放。
一位工程师分了21万元,两口子工作了32年加起来挣的钱也没有这么多。他把钱拿回去,老婆吓坏了,问这么多钱,是不是偷来的?还特地打电话问我,这个钱是真的吗?能存银行吗?之后公司和行业马上传开了。万华在1992年奖励科技创新成果是很了不得的事情,这为后来招人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创新理念:1998年成立上市公司的时候,当时做创新没有自信,就天天讲“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也能做到”,慢慢有了成果,积小胜为大胜,用胜利激发胜利。2010年之后,我们就不是这个理念了,成了“外国人做不到的事情,今天也能做到”,已经有了很多的首创技术。
再就是“不搞闭门造车,不做井底之蛙,开放联合创新”。我们和高校、研究院所搞大量的合作创新,利用高校的高智商人才,一起搞创新。
还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重奖成功”。宽容失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难。2004年科技人员发明了一项技术,拿到生产装置上试验一下就损失了5000万元,是我们年利润的10%左右。团队所有人都哭了,结果我们不但没有埋怨,还请他们吃饭。
成功了就重奖。现在科技人员的奖励花不完,高管大量是工程师出身,在创新过程中实际上有很多贡献,他们不拿,都是科技人员拿。几十年来没有一封职工信说科技奖励不公平,也没有人说万华奖这么多钱违背了什么制度。
还有一条创新理念是“敢想敢干,锲而不舍,没有不可能的事情”。
我们这些年建立了一体化的创新体系。高校有基础创新,但基础创新只写论文远远不够,最终要成为产品、产业化,所以这就需要创新体系。
万华的基础研究投入量很大,4000多名研发人员,基础研究有七八百号人。按理说不少,但远远不够,我们后面有一大批产学研的联合体:基础研发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到工艺开发、工程化研究,再到生产装置建起来,要不断优化。万华每一个自己创新的产品都经历了10年以上的时间,十年磨一剑。其中一个产品16年磨一剑,从1999年研发到2015年产业化才成功,非常不容易。所以没耐心肯定不行,体系就决定了你想快也快不了。
我们的研发人员4000多人,平均年龄只有29岁,非常年轻。我们的科研经费上不封顶,按需来给。2008年我已经是万华化学的总裁,在2009年1月研究当年预算,那时候金融危机,经济很差,很多预算都砍了。其中研发部门也想把科研经费砍了,我说科研经费和培训经费两项绝对不能砍,而且要多少给多少。执行的结果下来,2009年科研经费上升25%,其他的费用下降35%。几十年,我们的科研经费也从来没砍过,且从不设限。
我们还建设了一流的研发中心,有些企业家朋友到过我们的研发中心,占地2000亩,我们要把它建设成为全球领先的化工新材料研发中心。这是长江以北最好的研发中心,在中国也是仅次于华为的研发中心,在全世界化工行业已知的里面也是最好的。
现在年轻人和过去不一样,过去年轻人在哪都行,现在不只关注硬环境,还有软环境。这几年招博士、硕士,只要来过我们这里的,入职率98%,没来过的只有50%左右。
我们的技术创新从“MeToo(跟随)”到“MeBetter(我更好)”再到“MeOnly(独家)”,助力国家一批关键材料实现自主可控,如今已经有了14项全球首创技术,47项打破“卡脖子”技术,超过6200项发明专利。
将改革进行到底
改革是非常不容易的,要把它坚持下去很难,因为改革是利益的再分配。
万华为什么会改革,因为是被迫的。刚前面讲的,1996年和1998年经营极度困难,人才大量流失,企业处于破产边缘。1998年12月20日,集团拿出还有一线希望的MDI分厂,联合东方电子、烟台冰轮、烟台氨纶、红塔创新,成立了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公司(万华化学前身),开始了第一次所有制改革。
这当时是公司唯一的希望了,成不成在此一举。成立以后,集团公司配了年轻的班子,当时让我干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集团还给了很多机制,其中之一是利润增量的20%可用于增加工资总额。此外,集团公司领导绝对不干预股份公司的所有经营。后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企业终于走出困境,在2001年成功上市,起死回生,我们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
我们这些年不断深化改革,提高组织的效率。组织效率本质上现在用最时髦的词来说就是“熵减”,组织慢慢膨胀,感觉到熵增了,就要做熵减的活动。
2014年,万华科研人员比较多,下面就有40多个研究室,这些室都有室主任。我们感觉室主任一旦任命以后,就做不出成果来,于是,决定去行政化。改“研究室”为“课题组”,取消了研究室,课题组可以按课题随机成立和解散,大幅提升了科研效率。大家不要把精力放在官本位,要放在搞科研上来。
2015年到2016年,我们用一年时间干了另外一件大事,把公司的生产、研发、销售以外的“机关人员”进行精减。一年时间砍掉职能部门88个模块,占总数的1/3,动了大手术。100多个模块经理调整岗位,一大批下台了。很多人找我,给我写邮件,打电话,问能不能保留科室。我们下了决心,用一年时间把这个事干了。干了以后,2015年195亿元销售额,到今年就2000亿元了,我们的模块和当年一样,但是业务增长10倍。组织很简化,“部门墙”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部门越多越坏事。
万华持续推进改革,焕新组织活力。包括2014年,主动申请集团班子组织关系从山东省“下放”到烟台市,让管理者专注到经营上来。领导班子下放到烟台市,从正厅级变成正处级。我回老家,他们问你犯什么错误了?我说没有。
另一件大事是排除万难,压缩管理层级,在2018年完成整体上市。
万华在2016年时,管理层级上面有两个集团,万华实业集团和万华合成革集团。我当时是董事长,管这三个集团,结果发现事情很难推进下去。当时,万华合成革集团有一大批正处级干部,万华实业集团有9个部门,加起来好几百号人,天天给万华化学“发号施令”。万华化学是万华系90%的利润来源,却要接受两个集团的领导,烟台国资委的指令下来无法实施,效率非常低。
我下决心把万华三个集团变成一个集团,首先把万华合成革集团拆了,万华实业集团9个部门吸收合并,大量干部下岗。这是一次非常大的振动,内部利益冲突,政府很担心有稳定问题,说能不能别力度这么大。我讲一个道理,如果我不干,我的后任更干不了这个事,因为这里面牵扯的人我都很熟,我拉下脸来,干就干了,我的后任跟这些人无法交流。这是我的历史责任,如果我不干,万华就逐渐沦为平庸了。2018年克服了内外部重重困难,实现了三合一的体制改革,完成整体上市。
改革改到最后,我说万华要成为“会跳舞的大象”。目前,万华管理层级扁平化,管理层级只有2~4级;部门设置极简化,2015年195亿元销售额时市场部有195人,今天2000亿元销售额市场部还是195人。靠什么?就是靠数字化、智能化,同时靠组织机构调整,提高效率。
干部队伍精干化,研发、生产、销售以外的机关人员占6.5%,很多国外同行20%左右;流程管理高效化,90%以上的内部业务流转1~5个环节办结,管理流程非常简单,比如说员工出国,过去需要6个人批,今天1个人批就行了;经营管理数智化,投入10多亿元,打造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平台。
我们特别重视制造。万华有一个本事,自己研发的产品也好,买的技术也好,给我们10年时间,一定能够从国内一般的产品质量到国内一流,到国际一流,再到国际领先。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我说就是因为体系,我们所有的动作首先是标准化,二是自动化,三是数字化,四是智能化。这个动作是一样的,反复重复,追求卓越,最后是世界领先。
我们的改革成果是,2020年1月国务院国资委将万华化学、海康威视等作为国企改革的典范进行推广;2023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将万华化学列入建设世界一流示范企业的名单。
这几年改革有几点感悟:1.万华一直努力改革,符合市场规律的企业管理体制和机制一直努力做;2.改革是新政策、新制度的探路,是一个承受非议的过程,没有国家在国企改革上的好政策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万华改革不可能成功;3.改革是一个攻坚碰硬的痛苦过程,如果企业家没有使命感,没有担当精神和奉献精神,国企改革也不可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也不会有真正成功的国企改革。
我们当年整体上市,很多人说一定有利益增加,我跟他们讲,我不但没有利益,个人利益还搭进去了,事实上也是这样的。不想得罪人不可能做好企业,企业也做不好。
人才是公司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万华决策遵循的三个规律:人性规律,我们一定要洞察人性,洞察人性的需求,用优良的文化弘扬人性光辉的一面,用好的制度约束人性的弱点,最终激发人的潜能;市场规律,核心要点就是优胜劣汰,效率优先;我们是搞制造业的,全世界都回归制造业,制造业企业一定要尊重科学规律。
在1998年,我们就把人才作为公司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来培育。人才管理的本质是思想引领,用好人、分好钱,最重要的是公平公正。万华这些年在奖金上从来没有矛盾,很重要的是公平公正,公平公正最重要的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事业至上。
讲讲万华的人才理念。万华确立“六有”人才标准:有激情是热爱万华,热爱本职工作,不计较得失;有思想、有胸怀、有韧劲、有担当、有业绩。万华的人才培育目标:打造中国化工行业的人才高地,培养一支有凝聚力、有战斗力、能打胜仗的六有人才队伍。
尊重人性规律,招引一流人才。1999年我们招了一位济南大学的博士,当时研发人员的普遍薪资是一年一万元,他来了我们给了八万元。来的时候很高兴,过了半年却说要走,他说别人看到我就窃窃私语,叫我“杨八万”,听太多以后受不了。我说别走,明年1月份准备涨工资,后来,员工工资翻番,他们知道是科技创新让员工工资翻番,万华对科技很支持。
我们华博士,现在的常务副总裁、首席科学家,当年是浙江大学博士后毕业,为了招他,我们去了三次,三顾茅庐,为了留一个人才很不容易,重视人才是要下功夫的。
万华的薪酬是市场化薪酬,在2012年改革时,就找全世界最有名的薪酬咨询公司来设计,这个薪酬体系至今非常好。2003年化工企业安全咨询,也是请了全世界最有名的咨询公司杜邦公司。万华要么不干,要干就是干到最好。
为了用心用情育才、留才,我们还建立了万华大学,去年培训了1万多名员工,我们每年都举办集体婚礼,从2007年开始,每个员工生日都会收到直线经理亲笔写的生日贺卡。
文化引领,激发全员的奋斗热情。万华是有使命感的企业,最开始是自己搞开发,我们要为中国聚氨酯工业创造未来。到现在我们把它改成“化学让生活更美好”,都体现了万华人的责任与担当,化学工业是现在被“卡脖子”最多的,崇高的使命指引我们把“为民造福,为国分忧,为党奉献”作为最高价值追求,用以激发全体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以高远的愿景照亮团队前行的方向。2008年公司愿景是创建“社会尊敬,员工自豪,国际一流”的化工新材料公司,我们提出了零排放的环保理念。今年3月份开员工大会,我说把国际一流改成国际领先,很重要的不是我们现在多么厉害,我们现在是有一点积累技术,更重要的是AI给了我们弯道超车的机会。
再就是有理想主义情怀。干企业没有理想是不行的,为员工打造一个机会均等的工作环境。我们有“三个没有”,努力打造“没有裙带关系,没有山头主义,没有利益输送”的风清气正、奋发向上的工作环境。每年的3、4、5月,全体员工都要申报,有没有直系亲属做买卖,有没有和万华做买卖,有没有亲属在万华担任有影响力的职务。
主要管理者一定要成为文化的倡导者,还是布道者,更重要的是成为践行者。在万华,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不大变,但是很多的理念跟着时代的变化做一些调整。我前年在万华大学讲课的时间,加起来一共有122个小时,大量的讲课不是外面请人来,都是内部高管和中层干部来的。
最后,战略聚焦,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企业要聚焦社会和客户需求,要解决人类生存发展和国家需要。
战略管理的基本思想是《孙子兵法》中的“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略就是创造差异化,承担社会责任下的创新。我们的产品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目的是通过差异化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目标是成为产品、产业和行业的领先企业。路径很清晰,洞察需求,洞察是具有前瞻性的,创新突破,只争朝夕,久久为功,最后实现可持续发展。
万华人工智能我们做了几年,有几点感悟:未来企业竞争力很有可能取决于人工智能使用程度的高低。人才、数据、算力是三个核心要素,万华今年准备成立与AI相适应的组织机构,我们投入巨资来做算力的建设,最重要的是数据,最难的也是数据,所以我们和很多高校合作,怎么得到更多的数据,怎么来标注,我们要成为AI应用的领先企业。
万华发展的目标是,明年2025年成为全球化工10强,去年是16强,10强当然就是要大幅度提高。万华这些年大量投资,应该问题不大。2030年成为全球化工3强,2035年全球一流的世界500强企业。
万华宏伟的理想能否实现?我说,尽管山高路远,行则将至,万华有毅力、有耐心做长远的事情。做一件事情,如果把眼光放在未来三年和你竞争的很多,放在未来七年和你竞争很少了。
万华有宏观目标的根本保证,是这几年培育的优秀文化,聚集了一批有理想、有激情、有担当的一流人才,培育了一支优秀的工程师队伍,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世界一流的技术。
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扎根大地,服务人类才能枝繁叶茂。企业就是要洞察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很重要的。去遵循企业发展基本规律,就是咱们经常讲的“第一性原理”。文化引领,大胆创新,卓越执行才能生生不息,成为百年老店。
谢谢大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