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超实用的二条
每篇解决一个育儿小问题,当好妈妈,更当好自己~
先问问大家,孩子没按照我们期望的方式生活学习,需要干涉吗?
我猜大部分朋友和我当时的反应一样,当然不需要。
那么下面这些情况呢?
孩子阅读偏科,只看某几类绘本,其他的不看; 孩子出门见到长辈不打招呼; 孩子自己的事情的确自己做,但常常拖拉,不肯立马做; 不听家长介绍的学习方法; (大家自行代入任何类似的例子)
比如:
你的答案是什么呢?会不会就不如前面那么爽快了
01
我和先生的故事
先来和你们八卦一个我和先生的故事。
我和他最大的冲突点之一就是他的散漫,他真的基本上没有急的时候。
还没小D的时候,我们最常吵架的梗就是,吃完晚饭,大家都会随手把自己的碗筷放到厨房。
我会直接放进洗碗机,而他总是习惯放在水槽里。我每次都要说他,一样做了,为啥不一步到位呢?
而他每次都会回,反正我最后会负责按洗碗机的,你管我放哪里啊?但他不会马上就收拾,每次都要我催啊催,催好久才极不情愿地去收拾。
我有时看不下去了,就会自己动手。当然,你们懂得,做完了肯定不爽,然后就埋下了吵架导火线。
记得当年吵得不可开交时,我们两个人提出做一个人生实验,就是我不管先生的散漫,随便先生怎么样,看看一周后会发生什么。
一周后,的确我生存下来了,还过的蛮舒心。先生袜子是会乱扔,水池里会堆满脏杯子,但真的每隔三四天他就会统一打扫一遍。
家里也没脏到我觉得是“末日”的感觉,而且我惊讶地发现,那一周我的气顺了很多,自己也没再有那种喋喋不休的状态了。
后来我们就一直在互相磨合,真的应了我奶奶那句,“婚姻容易被忽略的关键是看两个人的生活细节是否匹配。婚前睁大双眼,真的选择了,婚后闭上一只眼睛”。
今天说孩子问题,为什么开头扯了一个八卦?
就是因为,在任何亲密关系中,我们都容易混淆,把自己的期望变成别人的需要;把“分享/提供”变成了“说教/强加”。
02
人生实验方法
那说回孩子,试试看用我上面分享的人生实验的方法来看待孩子目前的问题。
如果我们随意让孩子读他们想看的书,不唠叨不制止,想看多久看多久,会怎样? 如果我们看到孩子没打招呼,就不说教不强求,平淡过去,该干嘛就干嘛,会怎样? 如果我们和孩子约定好了他会自己做,那就不碎碎念,哪怕他很晚以后才做,又会怎样?
我用这样的方式试验过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和小D爸爸。
非常有意思的是,每次我刚提出来这个假设时,每个人都是排斥的,这怎么可以?这是浪费时间,这是没礼貌,这是拖拉,这些父母当然要管。
有一些朋友直接就拒绝尝试了;有一些朋友会将信将疑地试试看;然后半途放弃的;也有真的实践下去的。
那说两个真实故事吧。
1.提供但不强求
朋友A家的孩子特别爱看漫画书,而且只爱看漫画书。A自己爱读书,家里给孩子买的绘本也很多。之前母子俩总为了读什么书,而弄的不欢而散,一度导致孩子都排斥看书了。
后来A也是接纳了这个她号称“不是办法的办法”,就放手让孩子随意看。不仅如此,还不断给他买,有时候把握不住筛选标准,还会和孩子讨论。
9个月后,她发现A自己在书架上找其他的书看了。从那以后,这个孩子仍然读漫画,但也会读其他了。
当时我和A复盘时就提到,读书就和吃饭一样,我们的身体知道自己的需求,特别想吃某个食物和特别爱看某类书,一定是有我们看不见的,但是身体知道的“营养缺乏”。
这时候我们不提供,还要制止,就是剥夺,其实很残忍的。但我们要做的就是,控制他们看的书的质量(哪怕漫画书,也是分高低的)。然后就是持续在家里提供多样化的书籍。
这里的概念就是,我们负责“提供”,但我们不要求孩子非要“接受”,区别的核心就在这。
2.自己先舒服
小D就是那个不爱打招呼的,我当时就实践了。一开始是真的难受,因为她每一次不打招呼,我都觉得对方看我的眼神仿佛都在说,看看,孩子养得那么没礼貌。
后来我咬牙坚持了下来,慢慢地(真的不只是皮厚),我发现大家的眼神也没这么表达呀,其实没人那么在意我家孩子的,我真的想多了。
之后,我每次见到朋友就该干嘛就干嘛,之前总是绷紧的神经也放松了,不再想着说教小D,反而腾出精力和朋友打招呼交流一下。
再之后,因为我真的享受其中,我也没那么在意小D有没有打招呼了。就仿佛忘记了这件事一样,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小D竟然主动打招呼。而且不仅如此,她还能和别人聊上几句呢(和她妈妈一样)。
这件事后,我顿悟了,我们永远无法改变别人的,不妨先做自己足够舒服。
因为只有自己舒服了,孩子才会放松,才愿意观察模仿我们,而不是总处于“不安全”的自我保护状态。
我不想夸大因为不干预而产生的效果,毕竟家长和孩子的不同,结果肯定也会有差异。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而且100%有效的就是,当我们真的愿意去实践,受益的肯定是我们自己,情绪更好了,关系更好了。
而亲子关系的起点,就是父母的状态。状态好了,把父母的位置坐稳了,这时再来看孩子的问题,肯定就有了不一样的想法和行为了。
这才是关键所在。
03
认知和需要
当然,别误会,今天说的这些“不干预”,对于会伤害/影响别人或者自己的事情不适用。
养育孩子(包括其他亲密关系),我们一定要学会区分两个概念,自己的认知和孩子的需要。
家庭关系中,我们都不缺“爱”,但往往是“错爱”。我们总把“我认为这是你要的”,当成“这就是你要的”。
大家注意读这两个短句,这是有千差万别的。我们总是把自己最需要的东西分享给爱的人,却从未想过那到底是不是他想要的。
而当孩子拒绝接受我们这样的“爱”时,我们还陷入自己的应激模式,而不去想一想,为什么孩子不要呢?
孩子一生,我们目光所及可以看到的也就十几年。
而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成就自我和征服困难的本能,回忆小宝宝拼命想抬头,永不放弃地想要攀爬出摇篮,你就能明白。
之所以有些孩子越长大越没了那股“劲儿”,就是因为父母不了解这一点。
而不断把自己的世界观套用在孩子的身上,结果不但没有帮到孩子, 反而用武断的爱折断了孩子的翅膀。
养育孩子,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因为恐慌而没有机会解决的问题,才永远成为问题。
话题索引
搜索历史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