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指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思想艺术俱佳且经过时间检验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少数民族红色文学经典与“红色经典”一同发生发展,并在少数民族文学形态中独树一帜。《茫茫的草原》《科尔沁草原的人们》《红路》《美丽的南方》《欢笑的金沙江》等红色经典小说、《冰山上的来客》《回民支队》《草原上的人们》《鄂尔多斯风暴》《南岛风云》等红色经典电影、《狂欢之歌》《牧人的幻想》等红色经典诗歌、《茶馆》《刘三姐》《赫哲人的婚礼》等红色戏剧大都进入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被不断改编,已成为一种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
探究红色文化传承的精神脉络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一种先进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少数民族文学中,红色文化的传承不仅展现了各民族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也反映了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通过对民族文学经典中红色文化传承机制的研究,探究民族文学经典与红色文化传承的精神脉络、生成机制、互动关系和传承模式,从而推进民族文学精品的生产和传播,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经典化研究和红色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分析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经典各个组成部分如何传承红色文化,探讨红色文化如何与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经典共同建构以共同体意识为标准的民族文学评价体系,从而总结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的具体贡献,是当下少数民族经典文学研究和红色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红色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少数民族文学经典对历史的尊重和记忆的保存,也是其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民族文学经典中的红色文化传承机制研究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各民族在革命历史中形成的红色文化和精神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共同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传承红色文化角度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经典的生成与发展,对于少数民族文学的经典化和红色文化传承两个研究维度具有拓展性意义,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红色文化传承机制研究的
多向度路径
新中国成立后,文艺政策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总方针,要求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与新中国文学一同发生发展,红色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学发生发展的基础。党把发展少数民族文学事业作为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体现,出台了若干扶持政策,少数民族文学成为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949年10月,《人民文学》的“发刊词”就指出,要“开展国内各少数民族的文学运动,使新民主主义的内容与各少数民族的文学形式相结合,各民族间互相交流经验,以促进新中国文学的多方面的发展”。1953年,《中国作家协会章程》也明确把“发展各少数民族的文学事业”作为中国作家协会的任务。从新中国社会主义文艺政策角度研究民族文学经典红色文化传承的发生学机制是其重要研究路径。
少数民族文学经典在新中国文学框架中发生发展。新中国在制度和法律上保障民族平等。194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引领少数民族作家创作各民族人民走向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文学作品,从而天然具有红色文化基因。同时,中国文联、作协积极组织少数民族作家进行红色文学创作,新中国编辑出版制度引领少数民族红色文学出版发表,也成为民族文学经典中红色文化传承机制的重要环节。
创作机制包括民族文学经典的红色主题建构机制和民族文学与“红色经典”艺术建构的互补机制。少数民族作家创作包括党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施、革命军队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各民族人民翻身解放、各民族团结交往、各民族人民在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功绩等内容的作品,建构了爱国主义、人民翻身解放、革命斗争历史、交往交流交融等红色文化主题,从题材上鲜明地表现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文学经典与红色经典在艺术方面形成了互鉴融通、交相辉映的建构机制。当代少数民族红色文学经典是当代红色经典的一部分,少数民族文学的艺术性必须达到和红色经典具有相同的高度,才能称其为经典。少数民族作家从红色经典中吸取丰厚的艺术素养,共同构建中国红色文学经典体系,从红色文化角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下,当代少数民族作家通过中国作家协会中央文学讲习所、鲁迅文学院等机构学习革命文化和中外文学经典,加入中国作协,在著名文学杂志发表红色文学作品,成为红色作家。他们的革命斗争、翻身解放、国家认同、保家卫国、民族团结、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红色意识逐渐形成并深化,创作出一批思想艺术俱佳的少数民族红色文学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很好地担负起了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呈现出丰厚的红色文化内涵。
当代少数民族经典电影、戏剧担当起了传播传承红色文化的历史使命。少数民族电影在发掘红色资源、讲述红色故事、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20世纪50—60年代,涌现了《内蒙人民的胜利》《冰山上的来客》《农奴》等歌颂共产党领导下农奴翻身解放、各民族人民跟着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的红色电影经典;出现《绿洲凯歌》《草原风暴》《天山的红花》等生动地展示各民族人民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经典电影。其中,《冰山上的来客》将尖锐激烈的敌我较量与悲欢离合的爱情描写巧妙交织,热情讴歌了边防战士英雄主义精神和各民族之间的深厚情谊。其中,爱国主义、革命斗争、军民鱼水情、保家卫国、红色谍战等多重内蕴为后来的红色电影树立了榜样。
20世纪50—60年代,少数民族红色歌曲创作和传唱呈现出极其丰富的状态,形成了红色文化传承的传播助力机制。这一时期出现了《共产党好比红太阳》《毛主席派人来》《翻身农奴把歌唱》等少数民族红色经典歌曲。这些红色经典歌曲不仅在少数民族地区传唱甚广,而且在全国各地都耳熟能详、几乎人人能唱。少数民族红色经典歌曲在红色歌曲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其内容主要是歌颂共产党、赞美新中国、歌颂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族人民、歌颂民族团结等红色文化内容。
从红色文化多向度传承机制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经典,对少数民族文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革命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民族文学经典中红色文化传承研究”(23&ZD291)子课题“民族文学经典中红色文化传承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