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2月16日讯(山东台综合广播王小茜 胡蒙)2024年岁末初冬,位于山东东营的城市湿地公园,连续几天都出现了一只美丽的大鸟。它白色羽毛,面部朱红,嘴长而下弯。对于见多了各种鸟儿的东营市民来说,这是一位“稀客”。大家拍下了视频,在社交平台上广泛传播。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王安东也在朋友圈转发了这段视频。他配发了这样一段文字:“希望一切顺利”。
这不是一只普通的鸟,它是享有“东方宝石”美誉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朱鹮为什么会在东营出现?它是第一次造访这座黄河入海口的城市吗?它会在这里安家吗?一连串的问号期待解开。
“记者:您现在看到是踪迹跟踪(仪器)吗?
王安东:卫星跟踪。每一个小时给我们返回一个点位。十点四十的时候,显示在咱们右侧60米的位置。你看,从这个树枝(看),那个红点的,地上......
记者:哪里?我看见了,我看见了,它身上是白色的,脸是红色那个。
记者:它现在在那干嘛呢?
王安东:休息。你看这个公园非常安静......”
11月上旬,王安东和同事们放飞了6只朱鹮,其中4只佩戴了卫星追踪器,最远飞到了潍坊寿光。王安东介绍,此次放飞的目的,是为了试验一下,在野外没有人类投食的情况下,朱鹮能否健康越冬。最大的考验在明年1月份, 那个时候淡水结冰、野外食物不充足,朱鹮在这种情况下能否实现野外越冬,是黄河三角洲野化放飞的关键难点。
朱鹮,被誉为“东方宝石”“吉祥之鸟”,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濒危物种,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上世纪80年代,中国在陕西洋县发现了7只野生朱鹮,从那时起,我国开始对朱鹮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拯救和保护,开展人工驯养、野外放飞等种群恢复行动。
黄河三角洲,被誉为“鸟类国际机场”,每年冬日,有数百万只鸟儿在这里迁徙、越冬、繁殖。历史上,朱鹮也曾经在这里分布、生息。王安东介绍说,为实现朱鹮重现历史分布地的设想,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朱鹮再引入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除了黄河三角洲,河北北戴河、河南董寨等一些地区也在开展同样的试验项目。2022年12月13号,30只朱鹮分别从陕西汉中和北戴河来到黄河三角洲,在这里进行野化放飞训练。朱鹮“回家”了。黄河三角洲和其他地区的最大区别,在于黄河三角洲属于河口型滨海湿地,既有淡水也有海水,还有咸淡水的混合区域盐沼湿地。在滨海湿地放飞朱鹮,这是第一次。
告别湿地公园里的朱鹮,我们驱车前往位于入海口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了让朱鹮更好更快适应新环境,保护区建设了一处面积达3300平方米的网笼,还精心打造了一个缩小版的湿地环境。朱鹮来到保护区的那一年,鲁伟也从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博士毕业,来到保护区做了一名工程师。鲁伟介绍,北方风冷,在网笼的北侧设置了一圈防风幕墙,因盐碱地无法种植真树,网笼内便种植了仿真树,还设置了不同高度的栖架,以满足朱鹮的栖息需求。网笼内模拟盐沼湿地环境设置了湖泊、小池塘,种植了黄河口主要植被类型——芦苇。
不仅硬件设施完善,工作人员还从饮食入手,为朱鹮们准备足了它们最爱的新鲜泥鳅,甚至专程前往外地采购了面包虫,为朱鹮加餐。王安东介绍,朱鹮只吃新鲜的活的泥鳅、面包虫等,饮用水里添加电解多维和葡萄糖,为朱鹮补充维生素,增加体力。
“记者:车上还有被子啊?
王安东:晚上在车上休息啊。因为晚上是黄鼠狼活动的时间,我们虽然做了一些防护,但是万一有突发的情况,我们可以及时的处理。24小时不离人。”
在王安东和同事们的精心照料下,朱鹮慢慢地适应着黄河三角洲的生存环境。2023年春天,大家惊喜的发现,朱鹮羽毛一点一点的变灰了。王安东介绍,朱鹮在1月份进入求偶期后,分泌一种物质,嘴巴梳理羽毛的时候,可以将身体涂成灰色,这是繁殖期的一个表现。
黄河三角洲能否迎来本土的“朱鹮宝宝”?2023年春夏之交,一对朱鹮幼鸟成功自然繁育,这让大家兴奋不已。然而,端午前后连续多天的高温,让大家的心情又瞬间跌入了冰点。王安东说,那年端午节前后,工作人员在早上投食时,便是一身汗,天气特别热,破壳的两只朱鹮幼鸟便没有存活,其他朱鹮幼鸟也没有破壳成功。
抖擞精神,重新再来。2024年朱鹮进入繁殖季后,王安东和同事们采取了“人工孵化+自然繁育”相结合的方式,一天24小时几乎寸步不离。5月23日,黄河三角洲迎来第一只“人工孵化”的朱鹮幼鸟。这让连婚都还没结的鲁伟又一次有了“当妈妈”的感觉。鲁伟介绍,在养育朱鹮幼鸟时,感觉“母爱爆棚”,就像抚养小孩子一样,一点点呵护着它,喂他食物,看着它一点点长大。它生病了,粪便不正常了,都会感觉很揪心,出了问题就会很担心。
在大家的精心照料呵护下,这一年的繁殖季,有19只“人工孵化”和1只自然繁育的朱鹮幼鸟成功存活。映着黄河三角洲的余晖,看着幼鸟们在笼内嬉戏打闹,鲁伟的眼神里充满怜爱,她说:“把朱鹮宝宝养大了,能够站在我肩膀上的时候,感觉很有成就感。”
2024年7月,在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此为契机,山东省及东营市提出,将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持续加大湿地生态修复力度,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样板。
这也给了王安东和同事们更大的信心。11月,他们放飞了6只朱鹮,待到来年,他们计划将目前圈养的朱鹮全部放飞。凭借黄河三角洲“世界自然遗产”的优越条件,他们相信这些聪明的鸟儿会逐步稳定种群,扩大栖息地。王安东介绍,黄河口处于承上启下的地理位置,栖息在这里的候鸟可以北迁,也可以南迁。朱鹮在黄河口繁殖成功后,适应了这里的大风、酷暑、极寒、暴雨等气候环境,在其他地方都可以存活。几十年后,从黄河口到盐城等地方,朱鹮冬天南迁,夏天北迁,如果可以形成迁徙的习性,那就成功了。
从1981年7只野生朱鹮在陕西洋县被重新发现。经过43年不断保护,朱鹮种群数量在全球已突破万只大关。栖息地由最初发现时的陕西洋县姚家沟逐步向东亚历史分布地恢复,呈现出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面积双增长的良好态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王安东介绍,首先要保证朱鹮可以在自然湿地取食,能够存活,水质需要保持在地表水三类标准及以上。朱鹮是伞护种,就像一把伞,罩着下边与它同类型的鸟。朱鹮生存后,它罩下的其他物种,生活质量会同步提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