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蜀州》
崇州是古代“蜀州”的核心区域,文明史达4300余年,是古蜀文明的源头之一,也是长江上游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中共崇州市委宣传部、中共崇州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崇州市融媒体中心、崇州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崇州市史志办联合推出《文脉蜀州》系列短片,通过挖掘各类典籍和历史人物对蜀州地理、文化、风俗、人事、军事的记载,结合当下崇州城市建设、非遗传承、乡村振兴、饮食风俗等特色亮点,对古代“蜀中之蜀”“蜀门重镇”的蜀州和今时绿色生态、宜居宜业、智慧韧性的县市新城崇州进行印证。
文脉蜀州之尔来四千三百岁
上集:蜀地往事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一
这是一个初春的早晨,吊脚楼在晨光熹微中醒来,淡淡的薄雾在汇江水面上轻纱般袅起,从青石街道的那头,响起了鸡公车咿呀咿呀的声音,睡眼惺忪的主人蹲在老虎灶下。几把黄铜茶壶搁在灶头,一叠叠盖碗茶具码在灶边的木板上。稍时,锅里的水便盛开了牛眼睛大小的气泡……待第一个茶客的脚步“踢踏踢踏”地响起,吊脚楼茶馆喧闹的一天就正式宣告开始了。
茶馆之道,在闹、在热、在拥挤,在高声喧哗,在纷纷点头打招呼,在那一派闹中有序,闹中有各不相扰的小天地。元通老茶馆,摆几把旧桌凳,放几个粗瓷碗,喝大叶茶,抽叶子烟,摆龙门阵,吹玄壳子,啃新麦锅盔,听家长里短。流水作伴,市声入耳。乡野情趣,民风古朴,让你悠悠想到,时间怎么在元通这个地方慢了下来?
和本地人一大早就氤氲在茶香中不同,如今,在元通,游客们午后的时光往往是从一杯清茶开始的。
茶在汇江边古色古香的夏家茶楼里,漾在古朴的青花盖碗里,一揭开,范成大那年的清香便悠然浮起。人是从红尘里信步而来的,从飞檐翘角人流如潮的麒麟街拐进挂满筲箕、草鞋的增福横街,只一条窄窄的小巷,灵魂就觅得了幽静的天地。有风,在河上的碧波上漫着碎步,一地阳光班驳。有云,在天上悠悠飘荡。躺在上游怀远古镇出产的藤椅上,捏一卷书、燃一枝烟,你可以什么都想,更可以什么都不想。
其实,元通古镇的茶馆既可遣兴,又能歇脚。三教九流云集,五行八作荟萃,随意走进增福街、麒麟街、三倒拐、十字坡……哪一家茶馆不是人流满座?镇上老人回忆,自元通建码头以来,一直到解放初,古镇茶馆里小商贩之多、经营项目之特别,在川西坝茶馆中可谓别具一格。仅以卖烟的的来说,就有纸烟、叶子烟、水烟三种。纸烟、叶子烟多由穷苦儿童兼营。叶子烟是川西坝上老人们爱吸的烟。此外,还有掏耳朵的、卖瓜子的、卖药的、卖针头线脑的,以及测字算命的术士、修脚、剃头的等更不时在茶馆出没。不惟小商小贩,在元通,茶馆还是遛鸟的行家们品鸟、斗鸟的聚会之所。说书的艺人定期来此巡回演出,下棋的棋友常约到角落对弈,会友的、相亲的,乃至吃讲茶调理纠纷的,等等,真是天地大舞台,茶馆小社会,见世态人情,演人间万象。
养出这样的茶馆的,是崇州丰饶的物产。早在东晋时期,崇州的米就享有盛誉。《华阳国志》里说:“江原县,郡西,渡大江,滨文井江……小亭有好稻田。”而在诗人陆游的笔下,崇州的米更是让他念念不忘,别有一番风味:
初游唐安饭薏米,炊成不减雕胡美。
大如芡实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满屋。
腹腴项脔不入盘,况复餐酪夸甘酸。
东归思之未易得,每以问人人不识。
呜呼,
奇材从古弃草菅,君试求之篱落间!
崇州,这个成都身边的小城,居于川西平原的腹心地带,隔了一条莽莽岷江,与锦绣成都遥遥对望。在这片不大的土地上,按高低依次起伏着山、铺展着原、涌动着河。翻开发黄的县志:“(古)蜀州,唐武则天垂拱二年始有建制,其地貌山四、水一、田五。”
崇州为什么盛产好米?因为她乃是四川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巴蜀文化专家、四川大学教授蒙文通先生在其名著《巴蜀史的问题》中论证说:“中国农业在古代是从三个地区独立发展起来的,一个是在陕西的关中,一个是黄河下游,在长江流域则是从蜀开始的。他说:“四川的农业是从江原(今崇州)一带进入成都平原的。”而江原农业文明的源头正是在今天的崇州西北部一带。
《太平预览·蜀王本纪》记载:“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出);朱提有一女子名利,从江原地井中出,为杜宇妻;杜宇自立为王,号曰望帝,治汶山下,邑郫,治民往往复出。”
据考证
从岷江河谷出来的杜宇部落在崇州得到了擅长农耕的朱利部落的帮助,杜宇与朱利结为夫妇,两个部落结为农耕文明联盟,打败了当时称霸温江一带的游牧部落鱼凫氏,从而建立了强大的古蜀国,创造出了大放异彩的古蜀农耕文明。据说,在成都金沙遗址发现的“太阳神鸟”就是朱利部落的图腾。
二
1996年前后,成都平原不约而同地发现了八个史前人类活动遗址。它们分别是新津宝墩古城、郫县古城、温江鱼凫城、都江堰芒城、崇州双河古城、崇州紫竹古城、大邑盐店古城和高山古城。这些遗址有一个共同点,拥有高大的城垣和壕沟。耐人寻味的是,芒城遗址、双河遗址、紫竹遗址、宝墩遗址正位于岷江中游的重要支流——文井江古河道的上、中、下三个地域,充分说明了人类逐水而居的本性。
其中,位于今街子镇芒城村的双河古城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城垣更是高达4米。考古发现,这是一座古城,距今大约4500年。在这里,出土了三孔石钺和呈透明状的燧石石器等新石器时期的文物。从这些遗迹和出土文物来看,距今4500年以前文井江边的人类已经开始了农业开发和陶器制作。此后,沧海桑田,人去楼空,城被掩埋于泥土之中,再无人知其原委。再其后,风吹雨淋,杂树丛生,荒草疯长。
双河遗址所在地被当地人称为“忙城子”,后在此兴建寺庙,又被称为“忙城寺”。何以被称为忙城子?有两种说法。
其一说:杨玉环出生于蜀州,唐明皇因安史之乱便避难入蜀,便在此驻扎。为御驾安全,当地人花了不到三天的时间,匆匆修建了这座古城(“不三日而成”),故而称为“忙城”。还说,当时贵妃犹在,所以城墙上还建有专供贵妃使用的“梳妆台”。清时崇庆州知州林良铨巡行至此,便根据此传说写了一首诗:三日功成睥眺开,上皇西幸驻山隈。紫云地此应传雨,红粉何人更进杯。当然,这种说法,附会的成分很多,可能的成分很少。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吐蕃进攻成都,警号传来,当地人立即在此筑城抵御。因时间匆忙,所以草草而就。故所筑这城被称为“忙城子”。崇州自古为成都平原西部重镇,守护着成都的安全。所以此传说,很难是空穴来风。
不过,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忙城子”的历史与忙城遗址的历史,只是重叠,而非延续。
不管是四千多年前的遗址,还是以后诞生的传说,都是咱们的祖先智慧的结晶。因为他们的勤劳与勇敢,这块土地也才传说不断、美丽也不断。
紫竹遗址,与双河遗址一样,属成都平原史前人类遗址。
紫竹遗址位于崇州市隆兴镇,距今约43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城址群之一,是宝墩文化的“中心聚落遗址”,堪称“长江上游近5000年文明史的象征”。
遗址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平面形状为长方形,城墙分内外两圈,呈“回”字形。紫竹遗址是成都平原目前发现的三座具有内外城墙结构的古城之中最大最早的一座(比另外两座双重城垣的芒城遗址和双河遗址早约300年)。
修筑高大的城墙、开掘宽深的壕沟,不仅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和财力,而且需要对社会成员进行大规模组织、调配工作、属于大范围集中劳动性质的大型建筑工程,足以反映集中化的权力中心的存在。大型城垣实际是酋邦组织及其首脑人物政治权力的象征,而酋邦社会则预示着文明时代的即将到来。
有专家推断,古蜀文明的第一缕曙光,是从像紫竹古城这样的遗址开始的。由成都平原几大古城遗址所共同形成的古城群,是成都平原最早出现的酋邦社会,像这样的古城遗址,肯定预示着古蜀大地第一缕文明的曙光到来。
宝墩文化比三星堆遗址的产生年代要早一千多年。此后,它逐渐演变到以三星堆文明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古蜀城市文明,经历了数百年时间的漫长洗礼,也经过了空间地理位置上的移动变迁,再演变到以成都十二桥遗址和金沙遗址所代表的另一轮古蜀文明。从三星堆文明到金沙遗址的这一古蜀文明变迁的过程,正是古史所载望帝杜宇取代鱼凫王的过程。其后,从荆楚之地溯江而来的丛帝鳖灵,取代望帝在古蜀的统治,从而建立起递延十二世的古蜀开明王朝。
紫竹遗址是宝墩文化的“中心聚落遗址”,对研究古代社会演进、文化交流、中华文明起源具有突出地位,证明长江流域也是中华古代文明起源地之一,对确立中华古代文明起源多元一体学说,提供了重要佐证。紫竹遗址丰富的遗迹种类和文物,填补了巴蜀文化研究空白,对于全面揭示四川盆地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面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紫竹遗址是中国文明起源史上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
如此辉煌的史前遗址,留给我们的,是时间长河中一件件精美的文物。
敬请期待《文脉蜀州之尔来四千三百岁 下集:时移世换》
文|杨虎
编辑|周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