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又称,“冬节”“长至节”“亚岁” ,乃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亦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其起源可追溯至 周代春秋时期 ,据载,周公以土圭测影,确定冬至之日,为一年之中日影最长之时,亦阴极阳生之始。冬至之日,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晚最长,标志严冬之始,阳气渐生。
冬至之历史,可追溯至三千年前。周代以冬至为岁首,庆祝新年,举行隆重祭礼,祈求天地神灵护佑,国泰民安。汉代,冬至称为“冬节”,官府举行祝贺仪式,名曰“贺冬”,放假休息,亲朋互赠美食,共庆佳节。唐宋时期,冬至盛行,皇帝祭天,百姓祭祖,成为重要传统节日,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明清两代,冬至祭天大典仍盛,百官呈递贺表,互致祝贺,如同元旦。
冬至之日,文化意蕴深厚。古人有“冬至一阳生”之说,寓意阴极阳生,万物复苏,乃新循环与希望之始。冬至之时,民间有吃饺子、汤圆之俗,寓意团圆美满,抵御严寒。九九消寒图,描红书法或填写诗词,以度寒冬,体现冬日闲情逸致。更有互赠鞋帽,藏冬冰,祈愿祈福等习俗,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庭安康。
冬至之日,文人墨客亦多题咏。古诗词中,不乏描绘冬至景象,抒发节日情怀之作。如“都城开博路,佳节一阳生”,描绘了冬至佳节,阳气初升之景。又如“冬至阳生春又来”,寓意冬至之后,春天将至,万物复苏。冬至之节气,不仅承载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亦彰显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俗语:“冬至大如年”!老人说冬至是大吉之日,究竟有何特别之处。
冬至作为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之一,其确立是基于古人对天文现象的长期观察和总结。早在三千多年前,古人便通过土圭测影法确定了冬至的日期,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时间达到一年中最短,夜晚时间最长。冬至的到来,标志着冬天的正式开始,也预示着阳气回升、万物复苏的春天即将到来。因此,冬至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在传统文化层面,冬至被视为大吉之日,主要源于古人对阴阳五行的理解和运用。冬至时,阴极阳生,古人认为这一天是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的吉日。因此,冬至不仅是自然界阴阳交替的象征,也是人类社会吉凶祸福的重要节点。
此外,冬至在古代还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周代时,人们会在冬至这天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祈求天地神灵护佑,国泰民安。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后世,成为冬至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
冬至之晨,家家户户,皆以美食为先。北方之人,多食饺子,取团圆美满之意,且饺子形似元宝,寓意财源广进。南方则好汤圆,以糯米粉为皮,裹以甜馅,食之软糯香甜,象征团圆和睦。此外,亦有食羊肉、狗肉之俗,以御严寒,增强体质。
冬至之日,祭祖之风盛行。家家户户,皆备香烛纸钱,前往祖坟祭祀,以表孝心。亦有于家中设坛,供奉祖先牌位,焚香祭拜,祈求祖先保佑,家宅平安,子孙昌盛。此俗源远流长,体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缅怀先人之传统美德。
冬至之时,亦有九九消寒之俗。古人以冬至为起点,每过九天为一九,共九九八十一天,称为“数九”。此间,人们或描红书法,或填写诗词,以度寒冬。亦有以梅花一枝,上有八十一瓣,每日涂红一瓣,至九九八十一日,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此俗既可消遣时光,又可寄托对春天之期盼。
冬至之日,亦有藏冬冰之俗。古人于冬至前后,取河中冰块,藏于地窖之中,以待来年夏日,用以解暑。此俗虽今已不常见,然其智慧与创意,仍令人叹为观止。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让我们携手同行,于古韵今风间寻觅智慧之光。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去其糟粕,让千年积淀在新时代绽放异彩,传承不息。在此,月下词诚邀诸君,共赴文化之旅,探幽揽胜。望君常顾,于此间,我们一起,聆听历史的低吟,续写华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