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朱温掐在手心的日子里,唐昭宗做出了他唯一的一次决策:更立储君。
即位之初,唐昭宗立嫡长子李裕为太子,打破了大唐一百多年不立太子的惯例。光化三年(900年)九月,刘季述发动兵变囚禁唐昭宗,并将李裕强行推上皇位。
岂料,才过了一年,刘季述被崔胤、韩从诲诛杀,重获自由的唐昭宗又复位了。倒霉孩子李裕生怕被清算,吓得躲在右军不敢露面。
大臣们怒了:你篡夺皇位已经是罪不容诛,如今父亲复位,你不赶紧前来认错,竟然躲在军营不出,想干嘛?想跟老爸掰手腕吗?陛下,李裕扈从逆贼,请下旨诛杀之。
吃了一年牢饭,唐昭宗冷静了许多,加上何皇后从中劝慰,他也产生了同病相怜的情愫:我儿年幼,为贼人所迫,何罪之有?家国不幸,朕岂能再骨肉相残?你们去宣旨吧。
李裕也很明智,得到赦免令后,立刻走出军营向父亲请罪。唐昭宗的决定救了李裕一命,也避免了父子相残的悲剧。不过,李裕的身上毕竟有了污点,唐昭宗也不好立刻宣布恢复他的太子之位,只好让他以德王身份回到少阳院。
其实唐昭宗非常喜欢李裕,除了嫡长子的身份因素外,李裕确实很出色,小伙儿长得疏朗清秀,还天生一副帝王的不怒而威,就连朱温都对他望而生畏,是个理想的接班人。
既然如此,唐昭宗为何要更换储君呢?
没办法呀,朱温已经瞄上了李裕。
所谓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朱温打遍天下无敌手,皇帝也成了他随意揉捏的玩具,放眼四海,他目空一切。唯独这个李裕,每次朱温见到他总是如芒刺在背,如同被抓了现行的小偷一样惶恐不安。
朱温不由想起唐玄宗李隆基,那时候还是临淄王的他发动“唐隆政变”,铲除了韦后、安乐公主一党,一举扭转了大唐衰微的颓势。李家自古出少年英雄,谁敢说祖宗血脉不会在李裕的身上复活,对朱温来一次大翻盘?
这种人绝对不能留!
要是针对别的任何一个人,朱温早就下手了,可是面对李裕,他竟然像一只阴沟里的老鼠,不敢在阳光下行走。
于是他找到了崔胤:崔相呐,德王曾经窃取皇位,这事儿天下尽知。皇帝应该大义灭亲,怎么能让这种人活在世上?这分明是用一个不孝的典型给天下人做示范,不妥嘛,请明公秘密禀奏皇帝。
崔胤眼珠一转:梁王言之有理,老夫定当做成此事。
崔胤与李裕无冤无仇,为何要帮朱温做这种恶事呢?其实他跟朱温的担心一样,万一李裕死灰复燃,未来承继大业,曾经将他赶下皇位的崔胤还会得宠吗?不被清算就烧高香了。
所以,崔胤希望按自己的心意立一个新储君,于是崔胤找了个机会将朱温的原话转述给了唐昭宗。
唐昭宗很生气,李裕明显是被刘季述胁迫的,朕已经下了结论,你们怎么还盯着不放?再说了,他已经受到处罚,丢掉了储君之位,你们为何还要逼朕父子相残?
唐昭宗这个人性子直,城府浅,率性而为,他竟然直接跟朱温当面对质起来。朱温一提到李裕就矮三分,慌乱中他当面撒谎:俺可没说这话,这种国家大事哪里是微臣敢私下商议的?都是崔胤造谣,离间我们君臣关系。
朱温一个屁三个谎,唐昭宗早就看穿了他,这家伙越是抵赖就越表明他起了杀心。看起来李裕已经不为所容,为了保护儿子,只能忍痛割肉了。
唐昭宗思来想去,做出一个决定,他宣布,任命11岁的皇九子李柷为天兵马大元帅。
11岁的毛娃子胡茬子还没出头,当什么天下兵马大元帅?再说了,彼时的大唐兵马都在藩镇手上,朝廷没有一兵一卒,这个兵马大元帅能指挥得动谁?唐昭宗这是玩的哪一出?
没错,那时候的天下兵马大元帅确实就是一块破抹布,不顶用,但熟悉历史的朋友都很敏感,这不就是“储君”的代名词吗?
原来,安史之乱爆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