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孟良崮战役中,华东野战军共计歼敌32000余人,其中除了一部分为阻击战果外,绝大多数均为歼灭整编第74师战果。
作为国民党军号称的“五大主力”之一,且还是美械装备编制,歼灭该敌后当然可以缴获大量武器装备。
以华东我军发布的战果公告为准,缴获的武器清单计有:
山炮28门、战防炮14门、迫击炮52门、60炮183门、火焰喷射器11具、火箭筒43个、掷弹筒18个、枪榴弹筒43个、各式轻重机枪3468挺(内含汤姆式1210挺、加拿大冲锋枪1272挺)、战防枪1挺、卡宾枪4支、步枪6977支、短枪365支。
在上述众多的武器装备中,有一种武器的缴获堪称“独苗儿”,即战防枪1挺。
这里提到的战防枪很多网友可能听着陌生,战防炮都知道,这个战防枪又是什么东西?在这么大的战役中,为何缴获数量只有1挺呢?
其实这里所提的战防枪,指的是二战前后英国制造并装备的一款反装甲武器,即博伊斯战防枪。该枪曾大量装备英军部队,同时该枪也作为外援武器,装备包括国军在内的一些军队。
1942年第一次入缅作战部队败绩后,国军新22师和新38师余部退入印度,随后以此为基础组建驻印军。一方面从国内不断空运建制部队和兵员赴印,另一方面则以美械装备进行配置。
不过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驻印军俗称是全美械装备,但其实包含有一部分英式武器,其中即有博伊斯战防枪,当时一般称之为“五五战防枪”(口径0.55英寸)。
这种武器一般配置在步兵营级,跟巴祖卡火箭筒一起混编充当反装甲兵器,对付日军的装甲车辆及工事。另外驻印军的步兵团级,还有37毫米战防炮连,由此组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在战防枪装备驻印军之后,此类武器也逐渐输送到了国内。
至1944年底,除云南驻军外,国军其余部队和院校总计接收612挺战防枪,其中第74军属于优先配置之列,装备有54挺,平均每个步兵师装备18挺、每个团装备6挺、每个营装备2挺。
到1945年大量美械抵达后,国军全军装备“五五战防枪”总数为1350挺。除美械部队外,一些半美械单位,乃至普通单位可能都象征性地发放了几挺。
至于第74军的装备情况,虽然该军在1945年被确立为美械军,不过战防枪的补充并未增加,反倒因为作战及故障等消耗的因素,使得到整编第74师时期战防枪的留存数量下降到了45挺。
以当时该部6个步兵团、18个步兵营的编制看,平均每个营实际装备2挺或者3挺战防枪。
在弹药方面,整编第74师的状况较好,最初统计的时候有战防枪弹超过8000发。
而到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时,整编第74师当时为何没有带符合编制的战防枪,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相关的回忆文章似乎也并未提及。
不过在2个多月前莱芜战役中被俘的第73军军长韩浚,后来在文史资料中提到了该军当时的情况。
据韩浚称,当时考虑到所面对的防御工事应该不会太强,而且华东我军也没有坦克车、战车(注:华东我军当时有在鲁南战役中缴获的美式M3A3坦克,不过尚未形成战力),因此防御炮和火焰喷射器都留在后方。
第73军同样是美械军,装备有战防炮和战防枪,韩浚虽然没有单独提到战防枪,但这其实是一种武器。
而在莱芜战役的缴获统计中,第73军连带美械装备不少的整编第46师被全歼,缴获战防炮只5门,战防枪未提及,由此情况可见跟整编第74师在孟良崮战役时的情况大体相同,也可以推及后者为何没有带太多战防枪参战。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这款博伊斯战防枪本身较重,而且维护困难,在实战中的使用并不是那么轻松,所以这也可能是第73军和整编第74师等部,不太乐意携带该枪的因素。
因为带的少,所以缴获也就少了,这大概就是孟良崮战役中,我军缴获的战防枪只有1挺的其他原因了。
随着解放战争进程的加速,蒋军各类武器的缴获数量与日俱增。就战防枪类缴获的总数而言,据“全国解放战争四年主要缴获统计”显示为861挺。
其中第一年度作战缴获82挺,孟良崮战役中缴获的那1挺即在此列;第二年度作战缴获108挺;第三年度为390挺;第四年度为281挺;由此可见对战防枪的缴获主要是在战争后期。
不过我军缴获此类武器后,似乎也没有经常使用。相较于战防枪而言,我军更喜欢使用缴获的火箭筒。
至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初期,参战志愿军所装备的武器类别中,便有一定数量的火箭筒,近年来的影视作品中对此也有展现。至于缴获的战防枪在我军中的使用,还有待更丰富史料的补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