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人物,与三国时的诸葛亮齐名的智者。甚至民间更是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的说法。毫无疑问,刘伯温在明朝的创建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刘伯温也因开国之功,被封为诚意伯,世袭罔替。就是这么一位殚精竭虑的开国元勋,子孙后代却出了一位乱国权臣。
刘孔昭,刘伯温第十四世孙,第六代诚意伯。说起他的生平,可谓是罄竹难书。先是得爵不正,非法获得本不属于他的“诚意伯”爵位。嗣爵之后,身处政治中心,深受崇祯帝宠信,却在朝堂党同伐异,打压政敌。
明亡后,拥立福王建立南明弘光政权,手握重兵,身居高位。却拥兵自重,不思收复故土,依然只专注于争权夺利。清军南下,身为提督操江,却又狼狈而逃,将南京拱手相送。今天就来聊聊刘孔昭可耻的一生。
刘伯温像,图侵删
得爵不正的刘孔昭
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册封了一批开国功臣。其中刘伯温被封为诚意伯,子孙世袭,岁禄二百四十石。但是在刘伯温死后,诚意伯爵位传承并不顺畅。而刘伯温长子刘链,在洪武十年被权倾天下的胡惟庸迫害,投井而死。诚意伯爵位,也在洪武八年因为胡惟庸的缘故被夺爵了。
直到洪武二十四年,胡惟庸案接近尾声,朱元璋才恢复了诚意伯爵位。以刘伯温之孙,刘链之子刘焉为第二代诚意伯,此时爵位已经断承了十五年之久。
尔祖诚意伯刘基,乃括苍之士...其为人也,义气凛然,人莫敢犯,所以父子相继殁于奸邪紊政之时,可谓不移其节矣!初授伯爵以终身,因其节不移,今特以前爵授尔廌为诚意伯,增禄二百六十石,共食禄五百石。子孙世袭,尔其敬哉!
“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登基。刘伯温次子刘璟略有才情,明成祖诏刘璟入朝。刘璟不从,并说出了那句明朝历史上有名的话:“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刘伯温家族也因为这句话而被清算,刘璟于狱中自尽,诚意伯爵位也因此被夺爵。这一断承就是近一百三十余年。
直到嘉靖十一年,以外藩入继大统的明世宗,出于对帝位的巩固,拉拢勋臣,恢复了几位开国功臣的爵位。诚意伯爵位就是其中之一,刘伯温九世孙刘瑜被复封为诚意伯,岁禄七百石,为第三代诚意伯。
传到第四代诚意伯刘世延的时候,出现了问题。刘世延也是一位桀骜不驯的搅屎棍子,屡次有违国法被论死罪,因为先祖刘伯温之故仅被夺爵闲住,有机会写写他的故事。
刘世延死于万历三十三年,但是他的儿子都死于他之前。刘世延有孙二人,庶长孙刘荩臣(刘孔昭之父),嫡孙刘莱臣。按照嫡长子制,本来应该是嫡孙刘莱臣嗣爵。但是刘莱臣此时年幼,为避免爵位断承,便由庶长孙刘荩臣借袭,待嫡孙刘莱臣成年以后再还爵于他。这也是明代常见的爵位承袭方式—借袭。
适孙莱臣年幼,庶兄荩臣借袭。
但是令人诟病的地方就在于,刘荩臣死后并没有把爵位归还于刘莱臣,反而被儿子刘孔昭袭爵了。勋臣爵位承袭是朝廷大事,按理说是不可能出现冒袭的。唯一的可能性就是把叔父刘莱臣杀掉,那么刘孔昭就是合法的承袭之人。
刘孔昭杀叔父夺爵一事的说法也被广为流传。明末清初史学家计六奇,是的,就是著作《明季南略》、《明季北略》的计六奇。在他的书中记载了这件事情。
二十三壬子,操江刘孔昭,杀其叔莱臣。莱臣应袭嫡嗣,为孔昭父荩臣僭袭,孔昭复冒之,及官操江,遂捕莱臣,毙之狱。
刘孔昭杀叔父一事笔者也持怀疑态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刘孔昭袭爵肯定是非正常手段的,夺嫡之事也是板上订钉子。
刘伯温剧照,图侵删
党同伐异的好手
天启三年,在其父刘荩臣死后,刘孔昭正式袭爵,为第六代诚意伯。在袭爵的前几年,刘孔昭并没有进入政治中心。只是做着明代大多数勋臣共有的一份工作,替皇帝祭陵。
素有政治野心的刘孔昭也不甘心于此,他攀上了被《明史》列入奸臣传的温体仁。加入了温体仁党争的队列,致力于打压东林党人。
○打压名臣倪元璐
崇祯八年,国子监祭酒倪元璐因“妾冒妻封”被夺职归家,这便是刘孔昭与温体仁的杰作。
倪元璐是名臣袁可立、孙承宗的门生,在天启时因为袁、孙二人的关系受到阉党的打压。直到崇祯帝登基,倪元璐才算出头。因其极负才华,又颇有声望,崇祯帝朱由检也对他非常看好,因此官运亨通。
崇祯帝朱由检意欲让倪元璐入阁,这让温体仁感到恐惧。倪元璐才华、名望都比他这个混子强太多,为了阻止倪元璐入阁,便许给刘孔昭提督京营的要职,指使他上疏弹劾倪元璐。
刘孔昭上疏污蔑倪元璐“妾冒妻封”,弹劾倪元璐正妻陈氏尚在,妾室王氏享受不该有的诰封,破坏国家礼法。此前倪元璐已经与正妻陈氏合离,新娶的王氏即是正妻,何来妾一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倪元璐竟因此事而被夺职闲住。
会诚意伯刘孔昭谋掌戎政,体仁饵孔昭使攻元璐,言其妻陈尚存,而妾王冒继配复封,败礼乱法。...元璐遂落职闲住。孔昭京营不可得,遂以南京操江偿之。
刘孔昭与温体仁的这项政治交易,虽然没有获得提督京营等职务,但是也获得了南京提督操将的要职,负责长江防务,可谓是手握重兵。
除了打压倪元璐外,户部尚书侯恂(侯方域之父)的夺职也与刘孔昭有关。还有曾经指出刘孔昭父子“夺嫡”的明末史学家许重熙也曾遭到他的打击。可以看出刘孔昭就是朝堂不安定份子,一个党同伐异地搅屎棍子。
○排挤同僚,独揽操江大权
以文制武是明代中后期的常态,在提督操江上也不例外,以勋臣提督兵营,御史文官等协理,换句话说就是制衡勋臣。刘孔昭经营十几年,还真是深受崇祯帝的宠信。刘孔昭以文官掣肘在旁,无法统一协调。竟然还真把操江御史给挤走了。
孔昭因召对泣陈文臣掣肘,事权不一,故有是命。然孔昭实无片长,惟以空言,鼓动主上,上遽信之,竟停文臣操江之命。
崇祯帝如此信任他,从他往后的经历来看他并没有对得起崇祯帝。南京勋贵中,忻城伯赵之龙为南京守备,诚意伯刘孔昭为提督操江,保宁侯朱国弼总督漕运镇守淮安,都是实权人物,可谓是被崇祯帝寄予厚望。但是,清军南下时,赵之龙、朱国弼率马步兵二十余万投降,刘孔昭也率兵狼狈而逃。
刘伯温剧照,图侵删
拥立福王,化身为乱国权臣
崇祯十七年,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杀殉国,大明江山已是山河破碎。得益于明朝的南北两京制,北京沦陷后,南京迅速成为政治中心。身为勋臣,又是手握重兵的提督操江大臣,刘孔昭也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人物。
以凤阳总督马世英为首,联合刘孔昭等南京勋贵、军阀刘泽清等人拥立福王朱由崧即位,是为南明弘光政权。刘孔昭也与马士英等人一样,一跃成为弘光政权的权臣。但是手握巨大的权力的刘孔昭等人,并没有北伐收复故土的心思,反而开始了新一轮的党争。
○排挤史可法
史可法曾与马士英等人拥立新帝上发生分歧。以史可法等人的东林党人主张立明神宗的侄子潞王朱常防为帝,也就是崇祯帝的堂叔。并且以书信的形式寄给了马士英等人。原本是各抒己见,但是这封书信却成了排挤史可法的利器。
时晋都诸臣议所以立者,兵部尚书史可法谓太子,永、定二王既陷贼中……福王则七不可,谓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也。唯潞王讳常淓,素有贤名……
马士英、刘孔昭等人率先拥立福王朱由崧,为离间朱由崧与史可法。二人将史可法意图推荐潞王的信,交与弘光帝朱由崧。我们可以想象弘光帝内心的愤怒,不等弘光帝动手,史可法主动离开南京前往扬州协调江北诸军。
一代名臣因为党争被迫离朝,说句马后炮的话,假如史可法尚在南京,那时说不定可以守住南京?最起码不至于不战而降,不至于数十万大军拱手相送。
史可法像,图侵删
○启用阉党余孽阮大铖等,加剧党争
阮大铖,曾经也是东林党骨干,位列“东林点将录”,与左光斗也是同乡好友。但是在天启四年,吏科给事中的职位空缺,左光斗主张推荐阮大铖接任。但是高攀龙、赵南星、杨涟等人认为“大铖轻躁不可用”,把他安排到了工科给事中,虽然都是给事中,但是吏科为第一,工科为最末。阮大铖心怀怨恨,投靠了魏忠贤阉党,并且一路扶摇直上当上了太常寺少卿。
此时阮大铖的尚有廉耻之心,当初也只是一时气愤投靠了阉党。在朝只能左右逢源,事后良心发现主动去职告老。到了崇祯二年,阉党被清算,阮大铖也被划入阉党,虽说有东林党人报复嫌疑,但是他也确实有两三年的时间在阉党门下。
阮大铖是实打实的阉党份子,为什么马士英、刘孔昭等人要起复他呢?
阮大铖与马士英曾是同科好友,被革职的阮大铖十七年未曾被启用。他多次试图结交东林党人,也曾对东林党人慷慨解囊,但是东林党人就是不接纳阮大铖。阮大铖只能退而求其次,把好友马士英推了上去。
马士英辅一上位,就想起了老友当初的推荐之恩,也不管阮大铖曾经的阉党身份。刘孔昭作为马士英的盟友,率先为阮大铖上疏。
诚意伯刘孔昭乃为士英上言:“伏读诏书,罪废各逆案,计典赃私俱不得轻议,而置封疆失事于不言。闻当事者仍将有以用之也。此诏款之中,乃见一段门户之肺胆。朋党之祸,于斯为烈”。
有刘孔昭上疏在前,马士英又接着上疏:“臣谓大铖非逆,非谓逆案当翻。”虽然马士英嘴上说着阉党逆案不翻,但是又说阮大铖不是阉党贼人,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阮大铖也因此获得了启用,任兵部侍郎、兵部尚书。阮大铖入朝后,比马士英、刘孔昭更为痛恨东林党人,举荐曾经同为阉党份子杨维垣、贾继春等人入朝对抗东林党人。并说出“不杀尽东林诸臣,不足以谢先帝”之语。尽管东林党人也不尽是好鸟,此举还是加剧了南明小朝廷内耗,此时应该精诚团结抗清才是正道。
从后面来看,阮大铖并没有对得起马士英、刘孔昭等人,清军南下后降清。阮大铖拖着六十几岁高龄病痛之躯,争着给清军带路,死于征途之中。
○集结勋臣,大搞文武对抗
此时的刘孔昭俨然已经是南明勋贵之首,有首辅马士英为盟友,自己又手握重兵,说句权倾弘光政权并不过分。作为勋贵之首,刘孔昭并没有当好带头大哥,反而在南明朝廷内搞起了文武对抗。
起因是刘孔昭自以为功高盖世,想入阁辅政。文官们以没有勋臣入阁的先例,拒绝了刘孔昭。按理说这被拒绝是正常的,毕竟祖宗成法尚在,但是在刘孔昭心里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等到吏部尚书张慎言建议启用吴兢、郑三俊等人入阁的时候,遭到了刘孔昭的反对。刘孔昭纠结在南京的诸勋贵于朝堂之上,说张慎言等人为奸邪小人,只举荐文官,看不起勋臣武将。言外之意是,我当初想入阁,你们不肯,文官入阁就可以。甚至手持匕首,扬言要当场捅死张慎言,跋扈如斯。
是日常朝毕,勋臣群跪而前,指慎言及甡为奸邪。叱咤之声,直撤御座...诸勋臣伏地泣云:“慎言举用文吏,不及武臣”,嚣然不已。
文官们也不示弱,直言勋臣们不思勤王,反而趁着国乱拥兵自重,祸国乱政。
“诸勋臣不勤王,不忠,乃乘国变侵宫乱政,并觊觎入阁事。”相擢久之,庭大哗。
双方就这样互不相让,文武对立。但是,枪杆子底下出政权,拥有兵权的勋贵们还是占尽上风,在形同逼宫之下,弘光帝只能把张慎言革职。不久后,又把与史可法齐名的“南中三贤相”高宏图、姜曰广 排挤走了。
刘伯温像,图侵删
最终归宿;坚持抗清殉国
马士英、刘孔昭、阮大铖等人一系列的骚操作下,刚刚建立新政权就开始形成文武对峙、朝廷党争的局面。这种内斗使得弘光政权,从一开始就不具备足够的稳定性。明末清初人士计六奇在《明季南略》中谈及弘光政权时,评论如下:
马士英当国,与刘孔昭(朋)比,浊乱国是。内则韩(赞周)、卢(九德)、张(执中)、田(成),外则张(捷)、李(沾)、杨(维垣)、阮(大铖),一唱群和。兼有东平(刘泽清封东平伯)、兴平(高杰封兴平伯)之遥制内权,抚宁(朱国弼)、忻城(赵之龙)侵扰吏事,边警日逼而主不知,小人日乘时射利。
弘光政权亡得不冤。
弘光元年五月,于扬州击败史可法后,清军连下镇江、丹阳、句容等地,直趋南京。被崇祯帝依为重臣的忻城伯赵之龙、抚宁侯朱国弼、钱谦益等人开城投降。清军不费一兵一卒就获得南京。
弘光政权是结束了,但是刘孔昭的故事并没有结束。身为提督操江,负责长江防务的刘孔昭不光是党争好友,逃跑也是好手。
率兵溃逃的刘孔昭,徘徊于南明隆武政权、鲁王政权之间。刘孔昭是刘伯温之后,又是手握重兵的勋臣,到此时他依然是一块香饽饽。隆武、鲁王政权都想招揽刘孔昭,壮大自己的实力。
但是隆武政权兵部尚书卢若腾却对刘孔昭不屑一顾,并极力反对隆武帝招揽刘孔昭。实在是刘孔昭的名声太臭了,隆武帝思量之下只能作罢。刘孔昭只能投诚于鲁王政权。
夫孔昭何如人也?身为操江大臣,胡骑渡江,抱头鼠窜;败军之将、亡国之大夫,其为人心所不与明矣。拥戴圣安皇帝,而不能存圣安;即令归向鲁藩,亦岂遂能强鲁!
投诚鲁王政权后,刘孔昭受鲁王之命,以借饷为借口出兵攻打隆武政权的温州府。前有隆武政权羞辱在前,如今又有命令在后,刘孔昭自然是欣然前往。哎,这真不是人干的事。
刘孔昭遣姚永昌率兵袭瓯……察孔昭以初十日受鲁藩金印,即于十一日发兵;其并吞温郡之意,路人知之。
往后的十年间,刘孔昭一直致力于抗清事业,也算是不辱其祖。直到鲁王政权十一年(顺治十三年),清军南下舟山。刘孔昭奉命守卫舟山,与清军会战,不知所踪,大概率是殉国了。舟山被攻克后,其子刘永锡投水而死。
秋八月,北师大集攻舟山……将军刘永锡(孔昭子)跃水死。将军杨晋爵截横水洋,力竭,亦刭死。太常卿陈九征被执,不屈死。余不知所终。于是舟山再失。”
纵观刘孔昭的一生,也就此一事值得称道。勇士不忘丧其元,在最后的关头以身殉国,也算是迷途知返吧。但是笔者依然要称呼他为“奸臣”、“权臣”,啊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