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中,日军的战斗力是比较强的,而不像抗日神剧中那么戏剧化。尤其对中国军队而言,全歼日军较大规模的建制部队,其实并不好做到。
全面抗战是1937年7月7日开打的,不过从卢沟桥的枪声响起到战事的全线展开,其实还需要一个过程。
到8月13日,上海方面战事开启,才基本可以说进入了全面战争状态。
我们都知道,在华北方向的29军当时已有10万之众,且装备和训练都不是很差;而在华东方向,国府提前构筑了2道国防线,在德国军事顾问整训下的精锐部队也大都集中于此。
而在各自方向的战斗最开始时,日军的兵力都还不算很多。
不过29军虽然打响了全面抗战第一枪,但其领导层在对日作战的方略上出现偏差,以至于让日军从容增兵,最终反倒被打得连连南撤,不少将士牺牲得很憋屈。
而在淞沪前线,中央军一开始便集中87师、88师等精锐参战,意在扫荡日军的数千名海军陆战队员。
但我们也知道,淞沪前线打打停停,几个精锐师的攻击也不甚顺利,最终日军的援军还是开至,淞沪战场打成了百万人对垒的血肉磨盘阵地战。在这种战斗中,很难歼灭日军成建制的部队——即便后者有的部队也伤亡惨重。
所以全面抗战以来的第一场大捷要到了1937年9月25日的平型关战斗。
这一仗全歼了日军一支运输队及第6兵站部进入伏击圈的汽车队,随后还打退了日军援军,并对日军阵地展开进攻,占领了一处高级司令部。
整个战斗毙伤日军1000余人,其中包括2名中佐,摧毁日军大量辎重,其中包括约80辆汽车。
有人说平型关的战果不大,怎么也能说是大捷呢?
其实单单看日军伤亡人数,确实不算多,但是要知道自全面抗战以来已经2个多月了,我们中国军队处处都在失利,最好的状态不过是相持。所以这个第一次胜仗,就显得尤为关键,军队和民众太需要一场胜仗了。
因此消灭日军成建制部队,而且击毙了其中级军官,还摧毁大量技术兵器的歼灭战,自然可以称之为是大捷。也正因如此,尽管平型关之捷是八路军打的,但老蒋也立即发电:
朱总指挥彭副总指挥勋鉴:26日电悉。25日一战,歼寇如麻。足徵官兵用命,深堪嘉慰。尚希益励所部,继续努力,是所至吩。
如果说此时老蒋还有怀疑之后,当战果被确认后,老蒋连称呼都变了,又接连发电:
朱总司令玉阶兄:电悉,接诵捷报,无限欣慰,着即传谕嘉奖。
朱总司令玉阶兄:贵部林师及张旅,建奇功,强寇迭遭重创,深堪嘉慰。
朱总司令玉阶兄:贵部忠勇之气,益害敌胆,特电驰贺,续候佳音!
而日军对遭遇的八路军也印象深刻:
当面之敌几乎均为二十岁以下少年兵,作战勇敢,远非以前所遇之敌可比,或为以学生等组成的军队。再者,其战术类似苏军之战术,显系在其指导之下。
由此可见,日军也很惊讶,只不过除了对我军年龄和战斗力的认知准确之外,其余显然是不靠谱的。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平型关之战中日军的战斗力令我们印象深刻。
林彪在战斗总结中称:
我们过去从北伐到苏维埃战斗中还不曾碰到过这样强的敌人。我说的强,是说他们的步兵也有战斗力,能各自为战,虽打败负伤了,亦有不肯缴枪的。
战后只见战场上敌人尸体遍野,却捉不着活的。敌人射击的准确,运动的隐蔽,部队的掌握,都颇见长。对此种敌人作战,如稍存轻敌观念,做浮躁行动必易受损失。
685团团长杨得志回忆:
日军士兵由于长期受军国主义的欺骗宣传和所谓武士道的影响,成了一帮亡命之徒。他们负了伤仍然顽抗……1937年的日军,战斗力还是蛮强的。
686团团长李天佑回忆:
敌人东奔西窜,战马惊鸣,然而敌人终究是凶狠的,而且枪法很准。他们不顾伤亡,利用汽车和沟坎顽抗,机枪打得嘎嘎地响。
有键盘侠说平型关日军没什么战斗力,难道说“您”比亲历指挥战斗的一名开国元帅、两名开国上将还懂作战?更何况说,战斗中还伤亡了686团副团长杨勇(开国上将,负伤)以下大几百人,其中很多都是经过长征的老红军。
所以抗战很艰难,不是说随随便便就能打赢的。伏击战打围歼尚且如此困难,阵地战则更难,如在淞沪会战中初露头角的王耀武,战报中“王耀武师在施相公庙与敌作战,每日夜袭都可得十支八支步枪,或打死俘虏(其实也没俘虏)个把敌人”,有所缴获就能令友军极为羡慕了。
客观地说,1937年到1938年的日军是其战斗力最强的时候,日军的身体素质、军事技能和战斗意志都处在高峰。此时,日本国内尚未陷入困局,且专注于对我作战,故而资源投入也很充分。
但实际上在1937年到1938年,参战的中国军队总体素质也比较高。
以红军主力改编的八路军就不说了,中央军和各地方军也多是以老兵为主,精锐部队的装备配置也比较高(如中央军之德式部队,桂军之第7军、滇军之60军等)。
因此尽管在全面抗战初期中国军队节节失利,但是也想围歼日军。
在1938年的兰封会战中,老蒋集中了大批中央军精锐围攻日军第14师团主力,但一方面因日军战力较强,另一方面有中央军嫡系将领临阵脱逃,致围歼不成反遭惨败,之后又跌出昏招掘开了花园口,酿成了巨大灾难。
老蒋对此战极为不满,称为是“战争史上一千古笑柄”,而对临阵脱逃的桂永清则骂道:平时大言不惭,一到战场,不察敌情,不明战况,只想逃命!
不过在之后武汉会战中的万家岭战役中,倒是差点打出了对日军第106师团的围歼战来,虽然最后该师团余部还是跑掉了,但战斗和非战斗减员极重,不能说全歼,也至少是重创。
在这一仗中,我们的代价也很大,第4军、第66军、第74等部减员颇多,其中仅74军战损便达9500余人。
而众所周知的是,74军是国军中战力第一流的部队,半中央化半粤系的第4军和粤系第66军也都是精锐,日军106师团则不算第一流部队,且犯了冒进的大忌。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战损对比,其实也可反映当时各自军队的战斗力。
要说中日两军第一流部队硬碰硬,而日军建制部队遭重创的战例也有。
在1939年南宁会战中的昆仑关战役中,中国军队装备最好的第5军重创了日军第5师团的第21旅团,并击毙了旅团长中村正雄。但这一仗,第5军的弹药消耗极为惊人,而且该军战损也达17000余人,自己也失去了战斗力。
而当时中国军队中没有第二个第5军,也不可能让所有部队敞开了消耗弹药,在南宁会战整体上的情况其实是:
南宁之失,敌以一个半师团进攻,我二十余师之兵力,竟尔败溃,其兵之强,殆可以一个营败我一师(41师师长丁治磐语)。
到1940年,日军战斗力在下滑,而中国军队由于精锐老兵和技术装备大量消耗,战力下滑更严重。
老蒋在当时的会议上说道:
战争初期我三个师可对抗日军一个师团,到了徐州会战时,我五六个师才能击败日军一个师团,而现在以十个师几乎还打不过他一个师团。
而在敌后战场上,八路军对日军的围歼战也越来越难打。
1937年到1938年,八路军中老红军成分高,战斗力强;而日军此时在占领区的兵力相对少,控制也不严,因此对日军百人以上,千人以下部队的围歼战,还是打出不少的经典战例的,有的战斗甚至歼敌数也有上千。
不过到1940年,日军在占领区有大量兵力,伪军兵力也剧增,使得八路军在单位战场集中较多兵力比较困难。同时八路军发展速度较快,也使得老兵成分降低,而国府停发弹药及战斗的日益残酷又造成了八路军弹药量的严重不足。
因此到百团大战时,主力部队围歼日军中队还是可以办到的,但是付出的代价很大;而围歼日军更大规模的部队,就不易了,比较典型的就是关家垴之战。
其实关家垴之战不在于八路军兵力的多少,因为人再多也无法展开。关键是八路军弹药太少了,部队骨干在前期战斗中伤亡太大,而且作战窗口只有不到两天。时间再长,日军援军就要到了,这就是围歼战很难打的关键。
很多人拿关家垴说事儿,其实是别有所指,当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并不清楚抗战的真实情况。
关家垴的地形
因为日军准大队级部队,弹药充足且据险死守,并不是短时间就能拿下的;要知道昆仑关之战时,最初的日军也就一个大队。
而且日军这种部队,很难自己崩溃,这就加大了作战的难度,一旦其援军开至,那就不好收尾了。
其实关家垴之战就是个小号的万家岭,日军都是伤亡惨重,且只要给我们足够时间,也都能围歼得了。但敌人显然不会给我们时间,这就是正面和敌后战场围歼日军较大部队比较难的现实因素。
在当时的太平洋战场上,日军被困于孤岛之上,不会有什么援军,美军可以从容地打出N多个围歼战。
但我们要是仔细去看看战史,以美军绝对优势的火力、兵力,在对付没有援军、弹药有限的日军时所付出的的代价,就知道中国战场上想围歼日军的艰难了。
其实在中国战场上,与太平洋夺岛战相类似的一场围歼战是松山之战。
此战国军有绝对兵力优势、火力优势、作战时间也够长,但最终敲下来,自己的伤亡竟6倍于日军,可见战斗之残酷。
当然,实事求是地说,松山之战国军在战术上确实打得笨了些,长达3个月的作战中,战术调整太不及时。这一点八路军其实就要强很多,即便在关家垴战斗中,不到2天时间便调整更换了多套战术,只可惜时间窗口太短,最终未竟全功。
其实研究我军战史的话,大家会发现,我军不是没吃过亏,但是吃亏后会立即进行总结分析,并很快进行战术调整。这样就不会被石头绊倒第二次,而且会在经验教训基础上不断进步(国军也做总结,但极少落实和改进,以至于总是被同一块石头绊倒)。
比如对日军的围歼战,大队级的不好打,那就打中队级的,中队级的打不动,那就打小队。打三次小队级的歼灭战,就凑出了打一个中队歼灭战的战果;再打几个中队级的歼灭战,不就累积成打大队级的战果吗?
所以到抗战后期,日军非常不愿意跟八路作战,因为人多了出去找不到对手,人少了出去就会被连锅端掉。
而到抗美援朝战争时,我军围歼较大建制的美军也不易,所采用的的“零敲牛皮糖”战术其实也是这种打小胜仗,累积成大胜仗的一种形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