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财政部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我国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9万亿元,同比微降0.6%。虽然前十一个月的财政收入相比上年还是下降的,但降幅从前几个月的2%以上收窄至0.6%,体现了财政收入积极的一面。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为两部分,其中1-11月的税收收入为16.2万亿元,同比下降3.9%;非税收入为3.7万亿元,同比增长17%。税收依然下降、而非税收入增幅扩大,由此可见平时不太引人注意的非税收入成为了今年的“主角”,起到了稳定财政收入的作用。
单看11月情况更为明显,2024年11月非税收入相比于去年11月大增40.4%,不仅延续了今年以来持续较快增长的态势,而且增速不但刷新纪录。
什么是非税收入?和税收收入不同,非税收入很多时候与企业、个人的经营、消费无关,说白了就是以前常说的各类交给政府相关部门的费用。
根据财政部的解释,这两年非税收入上涨主要是因为地方加大了处置闲置资产的盘活力度,带动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的增长。
总体上来看财政部的解释是讲得通的,但体现到部分省份就不一定了。罚没款属于非税收入的一种,近年来有逐步上升的趋势,一些省份的罚没款收入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可能是为了弥补税收收入下降的缺口,部分地方存在 “以罚增收”、“逐利性罚款”的情况,由此催生出一个新词——远洋捕捞,指的是部分地区的执法机构在没有提前告知当地机构的情况下跑到别的省份对企业罚款甚至抓捕公司负责人。
广东省有一家正准备赴港上市的民营企业,因涉及60万元的案件金额被中原某省公安机关“远洋捕捞”,64个银行账户被冻结导致公司IPO失败,业务陷入瘫痪,至今未能恢复正常的生产和运营。
浙江省一个派出所为了防止属地企业遭“远洋捕捞”,发布通告提醒当地企业一旦遇到异地执法人员执法,一定要报警处理,在本地警方未出现前不要离开公司经营地。
“远洋捕捞”也好、“逐利性”执法也罢,都是饮鸩止渴,也许能够暂时解财政的燃眉之急,但对当地企业和民众的伤害是很大的,营商环境破坏后很难修复,对地方经济造成持续伤害。
幸运的是高层已经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明年要抓好的9项重点工作,其中一项便是“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
与此同时,国务院召开了“加快落实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进一步提升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专题学习会。李强总理指出明年要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稳预期强信心。要强化执法监督,关注罚没收入异常增长、大量异地执法、大额顶格处罚等情况,审查核实相关执法行为,有问题的要及时纠正。
一些地方滥用行政裁量权、执法不公现象依然存在,要坚持问题导向、完善制度规则、强化执行约束,不断提高执法能力水平,切实维护群众和企业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在我看来,要彻底让“逐利性执法”消失就一定要坚决落实问责机制。对于疑似滥用行政权的执法行为,由异地纪委监委部门查证,一旦发现情况属实,先把罚上来的钱退给企业,再给予相关人员行政处分,与考核绩效、职级职务晋升挂钩,让部分执法机构不敢乱罚款。
与此同时,中央可以上收罚款金额分配权,规定地方收缴的款项全部归中央财政所有,和税收一起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再划拨给地方。这么做的好处是遏制了地方罚款冲动,罚了再多的钱也不一定留在本地,可能是为其它省份“做嫁衣”,失去利益动机后执法机关乱罚款、“远洋捕捞”的现象也许会大幅减少。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 、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