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众所周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于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点在新疆罗布泊沙漠上空成功爆炸。
在众多科研人员不懈努力以及党中央的领导人积极配合之下,中国已经通过实际行动摆脱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核大棒”威胁。
既然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那么在从事这项伟大工程的过程当中,每一个细节都要保密。
为此,众多科研专家与技术人员隐姓埋名,来到茫茫戈壁,一住就是十余年。
然而,在1964年10月13日,即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的前三天,周恩来总理突然接到试验场总指挥的张爱萍上将紧急电话。
张将军在电话中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向周恩来汇报一个特殊情况:总理,我发现有一群不速之客闯入了早已被封禁的试爆区。
周恩来得知这一情况后,迅速下达指令:宁肯推迟爆炸时间,也不能让这里变成第二个日本广岛。
那么,这群神秘人为何要闯入原子弹的核爆区,他们最终又有着怎样的结局呢?
图|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场景
一、周总理与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
20世纪60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仗着手里掌握的核武器,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实行“核讹诈”政策。
便是以原子弹作为威胁,让全人类和平时刻处于核战争的巨大威胁中。面对帝国主义国家如此威胁,早在1955年初,由毛泽东主席主持,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彭德怀、邓小平等人参加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作出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决策任务。
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负责对这一伟大战略决策进行统一组织和指挥。
同一年,经过周恩来与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多次谈判,苏联政府愿意在和平利用原子能方面提供一座7000瓦的重水型实验性反应堆和直径为1.2米的回旋加速器供中国使用;接受中方科学技术人员去苏联学习。
1956年7月,周恩来会同薄一波、宋任穷等同志,给毛泽东和党中央写了份报告,建议立即成立原子能工业部与原子能工业设计院,指定科学院和各工业部门分别承担相关任务。
中国原子能事业稳步推进时,随着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政府出尔反尔,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技术资料。
1960年7月,他们单方面违反两国政府签订的关于一系列协定和合同,下令撤走几百名援华的苏联专家,并且带走了重要的图纸资料。
彼时,中国国内形势极为严峻,三年自然灾害给全体国民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也让中国原子能的事业发展几乎陷入停滞不前的局面。
紧要关头,周恩来于1959年7月向外界传达了中共中央的决策:自己动手,从头开始准备,用八年时间搞出原子弹!
陈毅元帅补充说道:“就算卖裤子,我们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
时间紧,任务重。1961年8月,周恩来听取国防工委工作会议情况汇报,他老人家提出在国务院设立国防工业口,由罗瑞卿大将负责。
在周恩来的主持下,一系列措施得到切实的贯彻和执行。到了1962年下半年,中国原子能工业建设和核武器研制进展一切顺利。
1962年11月,周恩来在西花厅主持召开了中央专委会第一次会议,宣布中央专委会正式成立。
主任为周恩来,成员有:贺龙、李富春、李先念、聂荣臻、薄一波、陆定一、罗瑞卿、赵尔陆、张爱萍、刘杰、段君毅、孙志远等中央军委和国务院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
至此,周恩来直接担负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责任。
在当时国民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周恩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先是明确“主抓原子弹”这一基本战略方针,从全国各地调来生活用品,支援生活于荒无人烟戈壁大漠中的核试验科技工作者与解放军官兵,让他们不饿着肚子研制原子弹。
由于周恩来总理出色地指挥以及中央其他部门的竭力配合,使得以1964年实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为目标的工作,进展比预期更加顺利。
图|原子弹爆炸时,张爱萍上将向周恩来汇报
1964年4月,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的研制工作进入最后阶段。4月11日,周恩来亲自主持召开中央专委会第八次会议,决定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采取塔爆方式,要求9月10日以前做好实验前的一切准备,务必要做到“安全,且一次成功”。
在这么一个大环境下,新疆罗布泊试验基地必须立即清空。除了工作人员与解放军官兵之外,任何人不得随意进出。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从1964年10月11日开始,周恩来的工作更加忙碌。他老人家需要调配好各部门协调工作,还在10月13日主持起草有关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正式公开声明。
为了慎重起见,1964年10月15日,周恩来特意打电话给刘杰同志询问:原子弹爆炸试验可能会发生什么结果?
刘杰回答:有三种,第一是干脆利索;第二是拖泥带水;第三就是完全失败。但第一种可能性最大。
周恩来十分欣慰,他仍然叮嘱:要做好以防万一的准备。
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点,一颗巨大的火球于罗布泊戈壁大漠深处腾空而起,原子弹爆炸后形成的蘑菇云不断上升,试验现场欢声雷动,全体人员激动万分。
张爱萍上将一边仰望蘑菇云,一边打电话给周恩来报告:总理,原子弹已经按时爆炸,根据爆炸现象判断是核爆炸,试验相当成功。
周恩来马上将这一喜讯报告给毛泽东。傍晚五时许,周恩来陪同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董必武等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大型舞蹈《东方红》的演职人员。
周恩来十分高兴地向大家宣布:“我们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几个小时后,日本方面传出消息称:中国可能在西部地区爆炸一枚原子弹。
16日夜,中央广播电台播发了新华社关于中国在西部地区成功实行第一次核试验的相关声明。
正当全国人民陷入成功的喜悦中时,周恩来开始考虑爆炸后对人民健康安全的影响。
特别是罗布泊附近地区,是否有人受到放射性污染的情况?1964年10月18日凌晨,忙碌至深夜的周恩来立即让专家向他报告这方面的情况。
得知没有任何异样情况后,他老人家这才放下心来。随后近十年时间里,周恩来对我国“两弹一星”工程作出重要贡献。
二、不速之客的真实身份
关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后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小故事值得说道。1964年10月13日,即原子弹爆炸的前三天,担任试验场总指挥的张爱萍上将突然打电话向周恩来报告:有一群约200人的不速之客,突然出现在早已封控的试爆区附近,还鬼鬼祟祟的向原子弹爆炸区域中心靠近。
见多识广的周恩来被这一突发状况给吓住了,毕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事关重大,任何细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前功尽弃,这已经关乎党中央接下来的战略决策部署。
周恩来思考一会后,立即向张爱萍发出指示:可以暂停原子弹爆炸试验,必须弄清楚这些人究竟是谁,并且想方设法把他们营救出去。总之,罗布泊绝对不能成为第二个日本广岛!
周恩来传达指令后,张爱萍上将心中有底,他立即向试验基地驻扎的解放军官兵下达指令: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快速找到这一群不速之客。
侦察飞机一架架腾空而起,几支侦察小分队随身携带干粮、水源和电台,向着更广阔的戈壁挺进。可这群神秘人究竟是谁?又到底在哪?还是没有任何线索。
第二天凌晨,一支侦查小分队在三号目标区发现一顶破帐篷,帐篷周围还有一些干柴和破损的刀鞘。
通过现场遗留的物品与痕迹来看,应当是不久前有人在这里住过。小分队立即通过随身携带的电台,把这一情况汇报给了试验场总指挥部,侦察飞机很快将这些遗留在现场的物品送回基地。
专家们分析判断后认为这群神秘人很有可能是早已销声匿迹的马匪。张爱萍觉得不可能,因为战争年代,他曾经奉命率领两个团剿灭过洪泽湖的水匪。
图|解放军与马匪(剧照)
身为一名屡立战功的解放军高级指战员,他本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新中国成立已经快二十年,怎么在茫茫戈壁居然还会有几百名马匪?
不久后,另一支侦察小分队乘车进行地毯式搜查时,突然与一群十多名骑马持枪的神秘人迎面对峙。这群人个个面容肮脏,穿戴非常破烂小分队,队长急忙通知大家做好战斗准备。
战斗很快结束,小分队抓获一名俘虏,将这名俘虏送到指挥部一审问,结果令张爱萍大吃一惊,原来这伙人真的是流窜于西北地区的马匪。
1949年秋,随着兰州战役胜利,青海、河西走廊地区解放,此时的国民党军早已无力回天。一些活跃于该地多年的马匪在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纷纷溃散。
其中大部分人选择投降,一小部分人受到反动思想荼毒太深,觉得无处可逃,只好拖家带口逃往戈壁大漠。
这群流窜到原子弹试验区的不速之客,就是当年从新疆楼兰和甘肃一带被解放军打散的小股残匪。他们已经在戈壁滩生活了十几年,几乎断绝与外界联系,过着野人般的生活。
因为其中还有五六名妇女同志,所以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她们甚至开始繁衍后代。
1963年8月前后,这群马匪闯入原子弹试爆区。因为他们看到大漠深处耸立着一座高高的塔架时,就知道这里肯定是不寻常的地方。白天他们躲在一些隐蔽的地方休息,到了晚上就出来找食物。
因为周恩来总理再三叮嘱:要保证罗布泊附近的解放军官兵与科研人员不要受到核污染。所以试验基地的工作人员在原子弹爆炸地区饲养了许多牲畜。
这群马匪便将这些用于实验的动物当作食物。一两个月后,他们觉得此处既有食物,而且十分安全,打算长期住下来。
俘虏的这番话,终于令张爱萍弄清楚事情原委。老将军当时长叹一口气:解放战争已经结束十多年,这群马匪应该回归到正常生活。
他立即查明马匪的巢穴,命令三支侦察小分队火速赶往那里,将所有人员都带出来。在土匪头领的帐篷内,侦查小分队队长诚恳地告诉对方:再过不久这里将进行核试验,方圆很大一片地方将寸草不生。
对方接受解放军的建议,却提出往相反方向撤退。经过请示,张爱萍同意了。又是一天一夜地急行军,大家已经疲惫不堪。
此时,基地派来接应的直升机和汽车抵达,无论是侦察小分队还是与外界隔绝十多年的马匪,大家都抱在一起。
这一突如其来的情况终于结束,大家如释重负,在规定时间内成功试爆中国首颗原子弹。
当张爱萍将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的详细情况反馈给周恩来时,周总理非常兴奋,他还附带问了一句:你们找到那群神秘人了没有?
图|飞越绝境的剧照
张爱萍又详细介绍了这伙马匪的情况,周恩来连说:“好。不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我们都不能拿活人去做实验。”
结语
1991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飞越绝境》,就是根据这一传奇故事改编,在海峡两岸引发无数观众热议。
与此同时,美国学者撰写的《中国原子弹制造》一书,则披露了这一事件的详细来龙去脉,全世界人民都称赞:在这一事件上,中国展现出非常优秀的人道主义精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