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天王故里”花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花都区以新华街道为重点片区,不断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让老城区在保育活化中焕发生机与活力,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勇负花都担当。
——题记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犹如精神之根、城市之魂,镌刻在城市的每一寸肌理中,沉淀为独特的气质和内涵。
新华街,作为曾经花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深深烙印着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风韵。时光飞逝、岁月更迭。随着城市更新进程的不断加速,花都人记忆中的“老新华”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陈旧老巷爆改文化街区、建筑祠堂焕发活力新生,传统民俗重现昔日风采……近年来,花都区新华街深入发掘城市文化底蕴,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将城市文脉记忆融入日常生活,以高品质文化消费场景吸引新流量、激发新活力,让“老记忆”演绎“新体验”。
古村蝶变
在保护与更新中融合新生
走进新华街三华村,仿佛穿越了一幅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画卷。300 多座明清风格的青砖建筑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宛如一幅古朴典雅的水墨画,无声诉说着往昔的繁华盛景。这些祠堂不仅是岭南传统建筑艺术的瑰宝,更凝聚着浓厚的乡愁与根脉情怀。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珍贵的古建筑也曾面临着被遗忘和破坏的风险。幸运的是,花都区政府并没有选择让历史就此沉寂,他们以改革为刃,破冰前行,开启了一场古建筑的活化新生之旅。
修缮与活化,是这场变革的关键一步。
位于村内的资政大夫祠建筑群,是广州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祠堂建筑群之一。这座拥有160多年历史的建筑群,曾是岭南文化的璀璨明珠,但因早期保护修葺不利,一度陷入了破败的境地。
为了拯救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花都区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资政大夫祠进行了全面的维修与保护。如今,这里已成为集展示、收藏、研究、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广州民俗博物馆。游客们不仅能在这里欣赏到精美的建筑艺术,还可以通过精彩纷呈的专题展览、非遗民俗体验活动深入了解岭南文化的精髓和魅力。2023年,广州民俗博物馆全年参观量达到了约20万人次。
资政大夫祠的修复与活化,只是三华村古建筑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在花都区政府的推动下,三华村的11座古祠堂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修复与利用。福元徐公祠坐落于两校之间,被巧妙改造为农家书屋;而集之徐公祠,作为中国同盟会番花分会的旧址,则摇身一变,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古祠堂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同时,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和使命,成为了文化传承与爱国教育的生动课堂。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让三华村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更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重现“御史大王诞”
唤醒沉睡的乡愁记忆
作为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特色民俗文化不仅承载着一方民众厚重的乡愁记忆,更彰显着城市独特的文化标识与深沉的人文底蕴。
在新华街三华村的心脏地带,一座水仙古庙静静地矗立,这里供奉着御史大王何昶。曾经,每年农历九月初九的御史大王诞,是一场全村欢腾的盛大庆典。彼时,戏台高筑,音韵悠扬,人们在热闹非凡的氛围中感恩先辈恩泽,人神共襄盛举。然而,这一盛景在20世纪40年代无奈中断,成为一缕淡淡的乡愁,只残存于老一辈的记忆深处。
为了重新唤起沉睡的文化基因。2023年,失传80余年的“御史大王诞”传统民俗节庆再次重启。超3万游客从四面八方赶来,共赴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约。
节日当天,水仙古庙前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手持香火,虔诚祭拜,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醒狮表演、大王巡游、千人宴席等传统节目轮番上演,一幕幕生动的场景,不仅让乡愁得以慰藉,更让传统节庆和民俗文化再次鲜活起来。
2024年,第二届御史大王诞如约而至,规模更加宏大,形式愈发丰富。除了延续上一届精彩的节目外,更将孝老敬亲的传统美德巧妙融入其中,赋予了活动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傍晚时分,在资政大夫祠广场,一场盛大的敬老孝亲晚宴温馨上演,200余桌美食盛宴整齐排列,老人们围坐席间,笑语欢声,尽享天伦之乐。
御史大王诞的精彩重现,不仅为古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更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这片土地的文化根脉。如今,新华街更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动御史大王诞申报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份承载着深厚历史情感的文化瑰宝得以永续传承,熠熠生辉。
传承醒狮文化
让舞动的非遗瑰宝“火”起来
醒狮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岭南与广府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新华街,八条行政村,村村有狮舞,醒狮之韵,蔚然成风。其中,新街村与新华村的醒狮团队更是声名远扬。他们不仅在国内的赛事中披荆斩棘,屡创佳绩,更将醒狮的雄姿带到了国际舞台。2024年,在马来西亚举办的第二届《师承杯》国际狮王争霸赛上,新华醒狮队以精湛的技艺、灵动的身姿,赢得了世界的喝彩。
成功的背后,离不开坚守与传承的力量。近年来,新华街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的引领作用,通过师徒传授、专业培训等多种形式,延续着非遗传承的根脉。
位于新华村的徐馆少青会,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创立,已走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如今,这份传承的重任落在了徐永路的肩上。作为广州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他怀揣着对醒狮文化的赤诚之心,带领团队四处奔波,积极传播醒狮文化。而新街村的钟村永思堂龙狮团,同样承载着醒狮文化的厚重记忆。自1945年成立以来,他们一直坚守着对醒狮文化的热爱与执着,跟从香港谭沛圆师公研习沙坪吕派狮艺,将这份独特的文化技艺代代相传。
非遗传承人徐永路(中)
在传承的同时,新华街还注重醒狮文化的普及与培训。他们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在村中的祠堂里,在小学的课堂上,开设醒狮训练班,让孩子们从小就能感受到这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采用“引进来 + 走出去”的策略,多次组织醒狮团队前往港澳、深圳、东莞等地交流学习,在切磋中提升技艺,也让醒狮文化在更广阔的地域传播开来。
为了进一步扩大醒狮文化的影响力,新华街还借助丰富的活动载体,将醒狮与文旅活动相结合。每逢“御史大王诞”、春节等重要时刻,精彩的醒狮表演便成为活跃气氛、吸睛引流的重要一环。与此同时,新华街还通过抖音和微信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发布醒狮文化视频,收获上千万的浏览量与众多粉丝的关注。线上的广泛传播与线下的精彩呈现相结合,让新华街醒狮文化的影响力如涟漪般不断扩散,它不仅成为了当地的一张靓丽名片,也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无尽活力。
如今,在花都新华,城市的文脉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融入了现代生活的全新体验。在这里,历史与现代和谐共生,共同谱写出一曲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壮丽交响。
来源:花都区融媒体中心
文字:蒋梦圆
图片:往期花都融媒
编辑:花小萌
“花都融媒视频号”内容推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