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音清晰,社交就没问题了”;
“不会说话,是声带和口肌的问题“;
“会仿说了,就很快会交流了。”
“说清楚话”,在家长们心中有着重要的位置。
但也因此容易陷入误区。其实——
语音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细枝末节”,是最不重要的。
不会说话,但吃饭和同龄普通孩子比是正常的,大概率就不是口腔问题。
过度依赖仿说,可能会掐灭真正的语言发展空间。
让我们具体来看——
1.
语言发展,太多重要的事
语音排在最后一位
不管是对谱系孩子还是普通孩子,早期语言发展,都特别需要“共同注意力”。
根据研究结果,闭症孩子约90%在语言发育上都是迟缓的。正是因为其共同注意力的缺乏。
所以当看到有老师给小龄孩子做语言干预时说:“今天该给你练这个卡片了,明天该给你练那个形状了。”这肯定是不对的。
语言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其重点。
每个谱系孩子的发展年龄不同,让我们梳理一下普通发育孩子的语言里程碑来作为参照——
0~3岁,关注社交沟通,其中共同注意力特别重要,包括目光对视,轮流游戏中的目光追踪等。 然后是认知玩耍、语言理解、语言表达。这是早期语言发展的四个核心方面 (从专业领域来看,还要看运动等别的方面) 。
两岁半,普通发育的孩子对句子的理解能力开始变得复杂,会说很多句子。这是语义方面:能不能明白说话者的意思,能不能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另外,汉语是世界上最难的一门语言,因为句法结构最困难。我们应该从孩子有句子开始,做记录、观察,开始做拓展。
4岁多,已经不是看单句了,而是看叙事能力,要多个句子有组合,有逻辑地讲述出来,可以讲故事,比如今天发生了什么事?另外就是对话能力的发展。和别人在社交沟通时使用语言,形成有头有尾,中间有来有回,集中在一个主题上聊天对话。
以上为优先要发展的基础部分。
在此基础之上,可以去关注孩子的发音清晰度,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语音、发音、构音这些事,属于细枝末节的部分。
很多普通小朋友也不是从一岁说话开始,就声母、韵母都会发的,他们中的很多人,四岁还有很多难的音,比如zi、ci、si、zhi、chi、shi,ri,le是发不准确的。
连普通发育的小朋友在这个阶段,发音都不清楚呢,更何况谱系孩子呢?所以,不用急着纠正孩子的那个发音,好像发音出来了正确了,在生活中跟别人的社交就能好了,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一定不要本末导致。要遵循以下顺序:沟通、语言(语言理解、语言表达)最后是发音。
只有清楚了根源,有了策略和方向,练习才可能有效,要不然就是耽误时间。
2.
不会说话是不是口肌问题?
看这一点就知道了
有家长说,孩子7岁了,老师说要赶紧引导ta的发音,过了这个时间就不会说话了,甚至声带就作废,肌肉就僵硬了。
其实说话的这些发音器官,在吃饭的时候基本都在用。吃饭需要声带震动,否则你就噎住了。
从生理机制上来说,如果你有任何声音,哪怕哭声,都能证明声带是作为一个正常的结构,完好无损地在那里的。就像你的骨骼、牙齿一样,一直都在那里一样,会哭,那么说话需要的肌肉和神经也都在那里。不会说话,不是因为这些退化了。
如果家长怀疑孩子不会说话,是因为口腔肌肉有问题,最好去看医院口腔科。
但是也可以用一个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大致判断:
看一下ta吃饭进食,是不是和其他同龄小朋友一个水平?如果是相同水平,暂时不要去考虑ta的口腔运动有问题,因为ta的神经肌肉的生理学基础都在,只是不知道怎么去协调,把那个音发出来。
一般自闭症小朋友严格来说是不存在口肌问题的,一般是脑瘫和唐氏综合症,还有一些遗传基因综合症的小朋友可能会伴随口肌问题。
所以这个时候不要把说话发音作为单一的重点。
如果口肌没问题,再怎么练那个肌肉,舌头力量再怎么强,发音的时候还是那么弱,不会带来改变。
自闭症孩子里有1/5是可能讲不了话的。有一些可能是自闭症伴随言语适应症。
我们要承认如果孩子 7 岁了还不会讲话,以后再开口说话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可以使用手势,和一些先进的沟通辅助工具帮助ta表达内心复杂的想法。
同时不能把希望给丢掉。
作为治疗师,和家长是站在同一战线上的,会以最大的努力,尽最大的希望来干预ta的语言甚至发音,但同时我们必须要把沟通做起来,否则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情绪问题应该会很严重。日常生活和其他同龄小朋友也会有巨大差异,以后进入社会很困难。
3.
过度依赖仿说的结果是什么?
孩子已经有仿说了,但是在不同情境下都仿说同一句话,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
会仿说,并不等于能够说出复杂的句子。
比如你拿一个小猫在吃鱼的图片,跟ta说:“小猫在吃鱼”,然后让孩子说。ta仿说了,然后你说:“对了,真棒”,给ta奖励海苔,或者薯片。说不对就没有奖励。
如果孩子从小的语言、概念的理解,都是让ta跟着你说,这种训练方式就会让ta过度依赖仿说。到大龄之后,你们的交流方式就变成:你说了,ta仿说一下,或者只会仿说。不跟ta说话,ta不会主动和你说。
从小仿说训练长大的孩子是能看出来的。
我们会发现在教学中,孩子整个人都好像不在教室里面,不在当前的活动上。老师说什么我来仿说一下。几次之后,总有一次会“蒙对”,形成看似正确的对话。这和“间歇性强化”是一样的。
能理解家长太想让孩子学会说了。
孩子在有了一定能力之后,继而有了仿说的能力,可能从五个字开始、慢慢变成七个字、十个字,家长就感觉“唉哟,ta会了!”
像刚刚举的“小猫在吃鱼”的例子,是一个“在...”句,也是一个主谓宾形式,四个词组成的组合。
作为言语治疗师,我们会评估:这个孩子语言真的发展到适合教以上这些知识的阶段了吗?
如果ta真的到了教这个的阶段,建议家长千万不要用图片,可以就在家里面,说:“我们来看看大家在做什么?你看爸爸,在洗手,看爷爷。哎呦,爷爷在看报纸,看奶奶在做饭。”
还可以到公园里去:“你看看他们在干什么?小哥哥在干什么?在跑步,叔叔呢?在骑自行车...”什么情境教什么。
和孩子的这种自言自语、自问自答的形式,比前面卡片的形式要好 100 倍,ta学的也要快很多。最后用出来也是正确的。
看着卡片,旁边放着海苔或薯片,说对了就给ta,这种在“真空环境”里的干预,练到最后孩子也只会在真空环境里面。
以上内容,选自2022年孙斯扬、老秦、杜爸的直播《语言训练的误区——从大龄谱系孩子的语言问题,看小龄语训的注意事项》节选。
孙斯扬老师在直播中对于大家都很重视的“说清楚话”,进行了一番“祛魅”工作。
孙斯扬是言语治疗师,在国内学习了7年语言学和教育学,得到了本科和硕士学位,又赴英国深造,学习了言语病理学,在两年之内进行了大量临床实践。
言语病理学是一个交叉学科,需要用到医学、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这四个学科的知识融汇贯通,才能在干预治疗上发挥出比较好的结果。
毕业之后,他一边工作一边接受一年密集督导。也就是说,十年才能培训出一个言语治疗师。后来他又主要在国内工作了8年,所以接触言语治疗已经18年了。
本周五8:30,我们邀请了这位和暖星有过7年交情的老朋友来到直播间,讲讲“如何在生活中促进孩子语言的主动性”。不要错过和孙老师答疑互动的机会~赶快预约起来吧~
编辑 | 心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