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十大典型,怀化占俩!

0
分享至

关注我们,关注怀化

12月18日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

和新华网湖南频道联合发布

《关于公布湖南省首批乡村振兴十大典型案例的通知》

怀化市两地上榜!

一起来看看

怀化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

省际边界“六联共治”


01

背景案例

省际边界地区由于行政区划、地形地貌、人文历史等因素,历来属于社会矛盾多发地区,打架斗殴等恶性群体性事件以及偷盗耕牛和摩托车等社会治安案件在过去屡见不鲜,是国家社会治理的难点和重点地区。湘黔两省接边地带在全面禁枪以前就多次发生边界村民群殴打死打伤人的重大恶性案件。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省际边界地区的治理状况较之前有了明显的好转。特别是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后,湘黔交界地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相关区域的乡村治理,根据特定地区的特定情况和乡村治理时代需要,积极探索省际边界地区分村治理的新思路、新机制和新办法。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在维护省际边界地区稳定方面做出了诸多有益探索。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自2023年3月开始,由靖州县大堡子镇、坳上镇、三锹乡等3个省际边界乡镇主动发起与邻近的贵州省天柱县竹林镇、坌处镇、地湖乡、锦屏县三江镇、铜鼓镇、大同乡,本省会同县地灵乡,共计四县十乡镇涉边开展“六联共治”,受益区域遍及相关七十九个行政村,为省际边界地区的乡村治理带来了十分可喜的新变化、新局面。当地群众面对当前乡村亲如一家的社会和美氛围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是打赏的好事越来越多,打架的理由越来越少!”


02

基本情况

湖南省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位于湘西南、是湖南省与贵州省接边的重要县份之一,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边远山区县。靖州县与贵州交界的有大堡子镇、三锹乡、坳上镇、藕团乡、新厂镇、平茶镇等6个乡镇,边界线长达153公里,群众在两省之间活动交往密切,处理不好就容易出现矛盾纠纷。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切实解决省际边界地区特有矛盾,由靖州县牵头发起,邻近四县十乡镇涉边七十九个行政村共同参与,立足湘黔省际边界省情民情和发展阶段特征,共同探索建立起以“党委联席联议、平安边界联创、突出问题联治、防灾应急联动、民族节会联谊和美乡村联建”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治理的“六联共治”湘黔互动·乡情互联工作机制,打通边界乡镇党委互联互通的共同基础,拉紧交流协作的共同纽带,有力有效地解决矛盾纠纷、涉访涉诉及发展存在的问题,打造省际边界乡镇党建工作联席先行示范区,全面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调研情况看,靖州县实施“六联共治”主要取得了以下好成效。

1、建立了跨区域协调处理机制。以组织联建带动事务共管,组建跨区域联合党委1个,夯实区域党组织职能职责,实现了工作点对点、覆盖面对面、联合端到端目标。

2、维护了边界地区和谐稳定。成立了边界地区综治中心,发生跨区域矛盾后,由综治中心组织人员联合处理,一年来成功调解涉边纠纷12起,化解矛盾31项,调解成功率较往年增长了62%,矛盾发生率减少了47%,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3、消除了工作盲区问题隐患。通过开展联合巡逻巡查,有效减少了“非农化”“非粮化”及非法采砂采矿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最大限度减少了工作盲区,实现常态化共管。

4、盘活了偏远地区自然资源。过去边界区域群众家里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没有产生价值,如同守着金山银山要饭。通过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共享优势资源、实现互利共赢。比如,大堡子镇岩湾村利用1.5万亩楠竹面积优势,引进贵州湘黔竹业有限公司,吸引带动周边村寨村民86名群众就近就业且年工资稳定在5万元以上。大堡子镇三江村、大木村联合靖州县青云服装有限公司投资建成2家民族特色服饰就业帮扶车间,带动天柱村寨群众参与服装生产,年收入3万元以上。

5、筑牢了边界群众感情基础。注重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民族文化与地区相融合,开展多元化、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满足湘黔边界地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文化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同胞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

6、节省了乡村环境整治费用。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省际边界地区垃圾清理运输一直是乡村环境整治的难点问题,以前省级边界地区各村生活垃圾都是集中收运到集镇,再送至县城垃圾焚烧厂进行集中统一焚烧,不仅耗时耗力,还浪费钱。因独特省际边界行政区域划分,部分村镇离所在县城较远,离隔壁省份县城较近,以湖南省靖州县大堡子镇岩湾村为例,岩湾村到县城距离为57km,到贵州省为解决垃圾处理运输问题,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由靖州县大堡子镇与锦屏县三江镇、天柱县竹林镇签订垃圾转运协议,帮助边界的岩湾、大木、岩寨、黄潭等村转运生活垃圾,扭转“垃圾围村”困境。到每村年节约资金一万元以上。

03

主要做法

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靖州县始终坚持将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党建统领,深入谋划推进,加强实践探索,总结提炼以“六联共治”为抓手,在交流协作中共建,在乡情交流中共融,在协同治理中共治,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

1、党委联席联议筑牢合作基础。针对涉边乡镇事务协调难等问题,与贵州省黔东南州天柱县竹林镇、坌处镇、地湖乡,锦屏县三江镇、铜鼓镇、大同乡,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地灵乡建立湘黔省际边界乡镇党建工作联席合作交流机制,十乡镇党委共同签订《湘黔边界乡镇党建工作联席合作共建协议书》,约定每季度在十个乡镇轮流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基层治理、边界线桩认定、产业发展、应急救援和美乡村建设等工作联动中存在的问题。今年以来,累计召开党委联席会议3次,议定合作事项6件,形成了跨区域协调联动工作格局,实现合作共赢。

2、平安边界联创保障和谐稳定。在成立湘黔平安边界联合综治中心的基础上,与靖州人民法院合作,在大堡子镇成立法官诉源治理工作室,由资深法官每周定期到综治中心坐班宣传法律法规,提供法律咨询,快速调解纠纷,推动乡镇“三源共治”工作实体化运行,有效防止群体性事件、“民转刑”案件和赴省进京非正常上访。同时,协同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实现湘黔边界处“人防+技防”“物联+视联”的全域覆盖、全时共享监测,进一步压缩违法犯罪空间,提升安全防范水平,为乡村智理提供了有效治理手段。

3、突出问题联治消除风险隐患。边界地区“插花地”“嵌地”较多,以往是三不管地带,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突出,一些违法活动不时发生。“六联”机制启动后,各乡镇加强联合巡逻巡查,聚焦耕地保护突出问题,联合查处7起涉边村寨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或改变耕地用途行为,恢复耕地105亩,切实保护好耕地资源。聚焦生态保护红线“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的监管目标,推行跨省边界生态环境联合执法,以“零容忍”态势严打非法采砂、采矿、盗伐、滥伐等违法犯罪行为,通过联合行动,查处竹林镇凯寨和大堡子镇岩寨插花地盗采金矿案件1起,抓获疑似盗采人员3名,并移送天柱县自然资源局处理。

4、林火灾或团寨火灾后难以及时处置,造成严重后果的危险情况。制定了联合应急预案,组建一支由涉边消防队员、应急民兵、公安干警、救援医生联合组成的专业应急救援队,建立联防联控联动的协调沟通工作机制,并定期开展联防联控综合应急演练,增进毗邻地区应急队员默契,确保全时待战全员能战,保障边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民族节会联谊推进感情融和。充分发挥“四十八寨赶歌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加强开展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通过与湘黔接边乡镇联合打造“世界上时间跨度最长的民族歌会”,挖潜民族特色基因,推动崇德向善。今年来,举办了子歌会、篮球友谊赛、美食文化节、厨艺大赛等多场活动,现场累计10万人次群众及外地游客相聚一起唱响山歌祝福党和祖国、唱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堡子镇大木村—竹林镇棉花村还共同建设长约4公里、宽3.5米的同心公路,两地群众通向大堡子集镇、竹林集镇更加方便。

6、和美乡村联建绘就山乡巨变。联合邀请涉边村寨佬、款师、乡贤编写侗族款约、苗族贾理,科学制定《涉边村寨村规民约》,倡导爱国爱乡、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家庭和睦、孝老爱亲、邻里团结的道德新风尚,坚决抵制陈规陋习,深挖“身边榜样”故事,设立平安边界“好人榜”,传承优秀乡风,打通边界新时代文明教育“最后一步路”。大力开展“六治四种一创”(治垃圾、治污、治厕、治路、治房、治风,种树、种花、种草、种菜,以美家美妇创最美庭院)行动,以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共同建设一个有景有乡有味的地方。实施产业“强筋壮骨”专项行动,大力回引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办企业,让接边区域群众能在家门口稳定就业。

04

经验启示

靖州县坚持党建统领,探索建成“六联共治”湘黔互动·乡情互联工作机制,是基层党组织的有益探索。

1、党委联动是省际乡村治理的灵魂。在探索“六联共治”工作机制中,正是由于湘黔两省四县十个乡镇党委高度重视、高标谋划、高效推动,组建乡村治理协调小组,在边界地区推行镇村联动、村联动,才能推动区域化资源共享取得明显成效。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是乡村社会治理的根本保障,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才能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抱团发展是省际乡村治理的基础。发展是大家共同面临的难题,乡村治理的目标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在省际接边的10乡镇79个村中,各乡镇、村分别拥有不同的资源、资金、技术、劳动力,但因没有进行有效整合,从而未能产生较大效益。“六联共治”中,通过整合资金资源技术等,抱团发展,最终实现共赢,群众受益。实践证明,抱团发展可以打破了乡村之间发展的地域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将各村单打优势充分整合,将劣势转化为联合发展优势。

3、同向联合是省际乡村治理的关键。乡村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道远,湘黔边界村寨分布散落、面积较广,民族、文化各有不同,单靠一方面难以形成治理效果,必须针对不同的村寨、问题、事项要找到共同点,实行同向联合,画好“同心圆”,才会在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行,最终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实践证明,在乡村治理中只有同向联合才能将事情办好。

4、共筑基层组织基础、共建乡村治理体系、共推特色产业发展、共守生态环保屏障、共促干部人才建设、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等举措,办活合作社,发展新产业,经济好起来,群众乐起来。实践证明,实现成果共享,群众满意度就会高,就会发自内心参与乡村振兴。

怀化辰溪县柿溪乡:

“六自”模式共建和美乡村


01

背景案例

辰溪县柿溪乡地处武陵山边陲,大湘西腹地,是典型的“八山半水半分田”,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发展欠账较多、农民总体收入不高依然是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大短板。在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中,面临工作合力不够强、群众内生动力不足、财政资金欠缺等问题。如何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避免党委政府大包大揽,发动村民投工投劳和众筹资金,以小投入、微改造提高乡村人居环境舒适度,让村民成为乡村建设的参与者、艺术家、设计师、管理者?怎样把改善村容村貌与发展产业结合起来,打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成为党委、政府的一堂“实验课”、一道“必答题”。


02

基本情况

近年来,柿溪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打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仗,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自建自管的原则,全面倡导“我的家乡我建设”,努力推动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广泛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着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2022年,柿溪乡麻溪自然村回乡创业青年刘逸决心用创意点亮“乡村生活”,在村支两委的领导和支持下,成立村庄义务建设小分队,带领全村群众自发开展和美乡村建设。在麻溪村的带动下,各村从“脏乱差”蝶变为“洁净美”,并在实践中成功创建“自组织、自规划、自筹资、自建设、自宣传、自维护”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六自”模式。柿溪乡获评全省乡村治理示范乡镇,溪口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麻溪自然村登上央视17频道《我的美丽乡村》栏目,成为全国网红村。2023年辰溪县全面推广“六自”模式,该模式相继被央视、省市媒体推介报道,经验做法在《农村工作通讯》上刊发推介,走出了一条突出农民主体地位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路子。

03

主要做法

1、坚持“党建引领+”模式,搭建“自组织”平台。采取村支两委引导、党员能人带头、群众自发参与的“党建引领+”工作模式,乡村两级分别召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动员会、屋场会、夜晚会,组建乡村建设义务行动小分队,鼓励乡贤能人和党员带头示范,广泛发动村民参与,真正做到“群策群力、共建共享”。

2、坚持“小投入、微改造、精提升”,集思广益“自规划”。由小分队分院落组织召开群众动员会、屋场会,村支两委组织党员、能人、工匠等群众代表集思广益,按照“小投入、微改造、精提升”的改造思路,自主商议“微改造”方案,充分保留了乡土、乡愁、乡情等元素,确保一村一业、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3、坚持“村贤捐、村民集、向上争”,不等不靠“自筹资”。在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分村建立人居环境整治改造基金,引导村贤捐、村民集、向上争,县财政对“走在前、跑得快、干得实”的村给予项目资金奖补,有效解决资金难题。坚持“花小钱办大事”,鼓励就地取材,以本地楠竹、木材、砂卵石、青石板、原石、旧木板等乡土材料为主要材料,切实降低整治成本,做到“花最小的钱,办最大的事”。

4、坚持“能人引领+义务小分队为主体”,齐心协力“自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创新义务投工投劳机制,采取“能人引领+义务小分队为主体”的建设模式,把泥水匠、石匠、木匠、篾匠等乡村工匠组织起来,发挥新时代“工匠精神”,组织村民投工投劳,让他们在实施各类“微改造”和拆旧建新中各显其能、各展所长。

5、坚持“1+7”宣传平台,引客入村“自宣传”。为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转化成为乡村振兴发展成效,充分借助县融媒体中心“1+7”宣传矩阵和村村响等平台作用,大力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六自”模式的政策做法和典型案例,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和农村群众主动投身乡村改造,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品牌影响力。同时,鼓励村民充分利用抖音直播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新兴媒体,加大宣传改造过程和成果,特别是通过全过程直播引流入村、集聚人气,有效带动乡村人才振兴、产业发展。

6、坚持“公共区域党员包片、房前屋后村民包干”,健全机制“自维护”。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设、管理、维护等权利义务纳入村规民约,建立健全“公共区域党员包片、房前屋后村民包干”的管理维护机制,规范村庄整洁标准,推进庭院“十整洁”行动,创新大评小奖、红黑榜、积分兑换等制度,让村民在“自我参与、自我管理、自我维护、自我监督”中,不断提升“主人翁”意识。



04

主要成果

1、乡村旧貌换新颜。自创建实施“六自”模式以来,柿溪乡群众自发筹资200余万元,义务投工23500余个,实施道路、保坎、绿化等人居环境整治项目268个,拆除乱搭乱建及空心房150余处,引导全乡5600余户18000余名村民参与村里村外、房前屋后卫生大清扫。溪口村、傅家湾村先后两次代表辰溪县举办全市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并作经验介绍;全乡11个村均获评县级、市级“卫生村”;曾家冲村获评怀化市“和美乡村示范村”“十大网红打卡点”;沅水辰溪县柿溪乡溪口村段,2022年获评湖南省“美丽河湖”;溪口村列入湖南省第28个旅游精品线路,吸引县内外游客节假日到村“打卡”上万人次。

2、产业发展启新篇。在“六自”模式带动下,激发了村集体产业发展活力。溪口村形成了生态养鱼基地、葡萄产业园、百果园三大支柱产业,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年均600余万元。傅家湾村年均出栏肉牛近100头,水鸭和灰天鹅万余只;纱帽坪村建立了千亩红薯基地,在长沙开设门店3家,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桃田坳、牛儿岩村建立博落回、钩藤、罗汉果等中药材种植基地775亩;稠木湾、观音阁、分庄垴村共种植柑橘、油茶8千余亩,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50余万元。柿溪葡萄、火炕鱼、红薯粉已成为享誉省内外的特色品牌。

3、吸引人才凤还巢。“六自”模式有效推动乡村美、产业兴、人才归。观音阁村博士研究生杨永加,放弃大城市高薪,返乡发展产业,带领村民共同致富。麻溪村青年刘逸,不顾家人反对回乡义务开展乡村改造,并利用自己自媒体专业特长,吸引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返乡创业。麻溪村还建立了“怀青人才驿站”,为青年人才搭建返乡创业服务港湾。2022年全乡群众新建自媒体账号8600余个,逐步带动乡村走上新业态发展道路。目前溪口村、麻溪村发展了乡村咖啡屋、烧烤营房、农家乐等产业,成为人才返乡创业的示范。

4、基层政权稳如山。“六自”模式使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牛儿岩村党支部书记金永欢,冒着生命危险救出9位被洪水围困的空巢老人;溪口村党支部书记张贤祥用房屋做抵押为村集体贷款40万元发展集体经济;曾家冲村党支部书记刘际阳几乎全年都在投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义务劳动。他们使党的力量深入基层,扎根泥土,赢得了人心民心,使基层政权更加牢固、更坚强。


05

经验启示

1、基层党组织是引领乡村发展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和最本质的特征。“六自”模式不管是应用于人居环境整治,还是发展乡村产业、推动乡村基层治理,都离不开党组织的引领,基层党组织始终发挥着主心骨作用。支部强则村强,支部弱则村弱。这是乡村发展中跌波不破的真理。

2、能人引进是促进乡村发展的鲜活力量。人才是第一资源。能人往往具有技术特长、经济基础、人脉渠道等优势,在乡村发展中,经常发挥“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破窗效应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带动效果。在“六自”模式的实践过程中,麻溪村返乡创业青年刘逸的事迹完美诠释能人的作用。乡村发展需要各行各业、各种各样、各具特长的人才来带动。

3、人民群众是推动乡村发展的力量源泉。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党的一贯方针路线,更是优良传统。群众的力量洪荒而无穷,关键在于实现民主自治。乡村发展要顺应民心,惠民利民,才能汇聚民力,万事可成。“六自”模式便是基于这样的理论基础,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

关于公布湖南省首批乡村振兴十大典型案例的通知

为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湖南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掘总结并宣传推广好经验、好做法,以点带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和新华网湖南频道联合开展了“湖南省乡村振兴十大典型案例征集”活动。

“湖南省乡村振兴十大典型案例征集”活动2023年9月1日发布公告正式启动。对报名案例的明确要求是:必须保证案例的真实性、创新性、实效性、持续性和典型性;案例应突出实效性,参照“讲好一件实事、解决一个问题、分享一些思考、总结一套方法”的总体思路,做到主题明确、聚焦实践,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对基层工作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征集活动期间一共收到了69个申报案例,这些案例包含了各地在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中的生动实践。“湖南省乡村振兴十大典型案例”的评选活动邀请了7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担任评委。7位专家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汪三贵,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国刚,湖南师大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陈文胜,民盟湖南省委会专职副主委王文强,中南林科大发展规划与政策法规处王劲松,新华社《半月谈》公开版执行主编许中科。

初评结果经过湖南省农业农村厅(湖南省乡村振兴局)组织相关部门最终评审,“湖南省乡村振兴十大典型案例”最终结果为:津市市的《打造乡村“小车间” 搭建振兴“大舞台”》、江永县的《“三精三微” 焕发民力》、新化县吉庆镇油溪桥村的《探索共商共建模式 共创共享集体经济成果》、浏阳市《“千万工程”的浏阳实践》、北湖区《唤醒老屋 振兴乡村》、蒸湘区《打造乡村合伙人共创共建平台》、辰溪县柿溪乡《“六自”模式共建和美乡村》、靖州县《省际边界“六联共治”》、嘉禾县《推进“十大融合”城乡建设,实现民生保障大提质》、益阳市清溪村《清溪村“三塑三培” 赋能新“山乡巨变”》。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

新华网湖南频道

2024年12月18日

来源 | 怀化新闻网 / 掌上怀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怀化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怀化新闻网 incentive-icons
怀化新闻网
怀化日报社旗下本地门户网站
80722文章数 1563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