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奇微打乱志愿军的休整计划
于1950年最后一天跨过三八线的志愿军,在1951年1月4日攻占了韩国首都汉城,然后在在1月7日停止了进攻,结束了“第三次战役”。
此次战役的进程,完全应验了李奇微在此战开始前对志愿军行为模式的预判。通过研究志愿军此前的历史,李奇微发现了志愿军的弱点,指出志愿军因为补给能力孱弱,战斗部队在每次发起进攻时只能携带少量弹药与口粮,维持7~10天的攻势、向前推进40~50公里。而进行过一次这种“礼拜攻势”后,志愿军就只能暂停进攻、转入休整。随着战线不断南移,志愿军的补给线变得越来越长,面临的补给困难也越来越大。
对此,李奇微给出的破解方法:就是在志愿军发起攻势时,兵力处于劣势的联合国军不应缠斗,而是应该先撤退一段距离,再趁志愿军休整的机会发起反击,从而最大限度地消耗志愿军兵力。
在这样的作战思想指导下,面对第三次战役,李奇微下令联合国军全线后撤,退往汉城以南55公里处的三七线(北纬37度线)。在这一过程中,不少韩军部队陷入了溃退状态。
1月9日,李奇微向三七线以北派出团级部队进行战斗侦察,没有发现任何中、朝联军的踪影。在这一刻,李奇微意识到,他此前对志愿军作战模式的推测是正确的。
现在,轮到他对休整中的志愿军发起反击了。
此时,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上,从西到东的军级单位分别是美国第1军、第9军、第10军及韩国第3军和第1军。其中,美第1、第9军的战线被称为“西线”,其他三个军的战线则被称为“中线”和“东线”。
1月15日,李奇微首先在西线发动了代号为“狼狗作战”的试探攻击,向北推进的联合国军各部没有遭到志愿军主力的阻击。到1月25日,“狼狗作战”结束,西线联合国军占领了汉城以南44公里的重镇水原。
原州,美军清剿行动
1月25日,李奇微下达了新的作战命令,对志愿军发动全线反扑,要求美第8集团军各部发动代号为“霹雳作战”的战斗侦察行动,继续北进,将作战重点放在了面对汉城的西线。为了确保战线的完整,避免个别部队冒进,联合国军各部在横贯朝鲜半岛的战线上“从这座山峰到那座山峰,由这条调整线到那条调整线,小心谨慎地、有组织地继续向北前进”着。——《朝鲜战争》(日本陆战史普及会编)
1951年1月26日,陆战队与朝鲜游击队交火
根据战史记载,李奇微“照本宣科,坚持采用美国陆军教条主义式的攻击模式,即先由坦克、防空自动武器和大炮轰击一些山丘高地,在这一火力掩护下,步兵开始进攻,并清剿敌人所有的地面部队。尔后,再向下一个攻击目标挺进。被赶出来的敌军会受到空军或海军战机的攻击。”——《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贝文·亚历山大)
事实上,因为李奇微的持续进攻,志愿军的休整计划已经被打乱了。
二、应对强敌反扑
如上一篇所述,此时的志愿军第13兵团因为连续作战,已经蒙受了较大的损失。彭德怀于1月7日发挥了一个战略家的果断与冷静,在顶住了巨大压力的情况下,下令部队停止进攻,结束了“第三次战役”,随后中朝联军便开始向北后撤,脱离与联合国军的接触并进行休整,以在恢复元气后再次发动攻势。并且,彭德怀分析,这极有可能是李奇微在诱敌深入,酝酿一场反击。而反击的时机,将会选在志愿军人困马乏、缺少给养的关键时刻。
就是说,在第三次战役刚刚结束,志愿军在部队伤亡较大,尚未来得及休整的情况下,打响了应对强敌反扑的“第四次战役”。
鉴于部队伤亡较大,彭德怀司令在1月27日致电毛泽东,表示希望放弃汉江南岸阵地和仁川港,避免与联合国军缠斗。
不过,毛泽东认为,为了给志愿军的下一次攻势保留一块有利的出发区域,志愿军需要守住汉江以南的一片桥头阵地。汉江是流经汉城南郊的一道宽阔河流,亦是一处重要天险。倘若志愿军放弃汉江以南的桥头阵地,那么下一次攻势就只能强渡汉江天险了。而一旦联合国军依托汉江天险进行防御战,便将给志愿军造成惨重的损失。
同时,斯大林认为,汉城、仁川是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城市,绝不可以放弃。为此,斯大林在1月30日致电毛泽东,表示“从国际的观点看,不让敌人占领仁川和汉城,以便中朝部队给敌人的进攻部队以重大打击,是完全合适的。”于是,彭德怀命令志愿军第50军全军及第38军、朝鲜第1军团各一部固守汉江南岸的桥头阵地。——《抗美援朝战争史》(中国军事科学院编)
故而,志愿军制定了“西顶东反”的作战方针,于西线战场坚决阻击敌人向汉城的进攻,于东线战场诱敌深入,适时对敌人发起反击,从而达到“西线配合东线,东线支援西线,粉碎敌人攻势,稳定战场局势”的目的。
西线,由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指挥,集中志愿军第38军、第50军两个军,以及朝鲜人民军第1军团,在汉江南岸阻敌进攻。但在联合国军强大的炮火下,志愿军第50军伤亡惨重,无法阻止联合国军向汉江边推进。经过十余天的作战,美第1军和第9军在2月10日占领了重镇仁川港,并进抵汉江南岸,与汉城只有一江之隔。——《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贝文·亚历山大)
东线,由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指挥,集中志愿军第39军、第40军、第42军和第66军四个军,以及朝鲜人民军第2军团、第3军团、第5军团。从志愿军在东、西两线的兵力来看,东线战场无疑是重点,关乎整个战役的成败。
三、先打砥平里还是先打横城?
2月9日,在韩先楚指挥部队顽强阻击西线敌人之时,东线的联合国军进至横城、砥平里、大美洞、下珍富里及江陵一线,已呈冒进之势。特别是砥平里、横城两个方面的敌人阵形突出、侧翼暴露、易于攻歼。此时由邓华指挥的东线志愿军已经具备向敌人发起反击的条件。
但东线志愿军兵力不足,不能同时对砥平里和横城之敌同时发起进攻。
先打哪个?彭德怀在反复思量。
左:邓华,右:韩先楚
邓华建议先打横城。他的考虑如下:
首先,砥平里之敌是“联合国军”,战斗力比较强,如果愿军在一两天内拿不下砥平里,那么位于利川的英军第27旅、南朝鲜第6师,以及位于原州的美军第2师、第7师均可来援,而且位于横城的南朝鲜军第8师等也会有所举动。这样一来,这仗就会打成消耗战,东线志愿军无法实现突破,那就无法从侧翼威胁西线敌人,也就无法响应和支援西线志愿军。
其次,横城之敌为南朝鲜军,其战斗相对较弱,东线志愿军完全有能力和信心在一两天内突破该敌。待突破横城之后,东线志愿军可以向南发展,进攻原州,以扩大战果,将东线敌人的整个部署打乱,迫使敌人特别是砥平里之敌南撤,从而扭转战场局势,粉碎敌人东、西两线的攻势。
韩先楚建议先打砥平里。他的考虑如下:
砥平里的位置处于东、西战线的分界点,如果打下砥平里,则可分割东西两线联合国军的呼应,进而使敌人全线动摇,我军可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为下一步战斗开展开创有利条件。如先打横城,若砥平里之敌后撤则好,如死守不退,那再过来打砥平里,则我军属于疲惫之师,锐气已失,到时能否拿下砥平里则不能确定。
就是说,韩先楚认为砥平里才是扭转战局的关键。若拿不下砥平里,东线志愿军就无法完全打开战役缺口,也就无法迂回穿插到侧翼去威胁西线敌人,那么“西顶东放”的战略目的和意图就无法实现,也就无法阻止敌人的进攻。
那么,两位副司令员谁的建议对呢?对于这点,彭德怀也反复权衡。他原本下达的命令是先打砥平里。2月7日发给东线志愿军的电报是:“根据目前情况,须集中三个军主力首先歼灭砥平里附近之敌为有利。请邓华同志速与四十二军司令部靠拢,以便与各军取得联系,如何部署,请邓华同志速决速告。”
但电报发出去之后又突然改变了主意。最终,彭德怀将先打砥平里还是先打横城的最终决定由指挥东线志愿军的邓华来定夺,因为邓华身处战场前线,对局势肯定更加了解。
四、横城反击战,赢了战斗,输了战略
2月9日,邓华下达命令,要求各部在两天后发起攻击,首先将矛头对准处在右翼、战斗力较弱的韩国第3军。
邓华的作战指示:“此次战役,我军集中九个师的绝对优势兵力,以层层切断分割围歼横城及其以北地区之敌军四个团(美军一个团,伪军一个师),根据客观情况,我们是完全有把握取得全胜的......”
2月11日下午17时,邓华集团按计划从西起居瑟峙东至三巨里约33公里的地段上,发起了横城反击作战。
横城反击
此役的关键在于117师是否可以穿插迂回,打敌退援。战斗打响后,117师突破敌人防线后开始穿插。一夜前进30公里,路上,117师的师长接到指挥部的通知:主力部队已经开始了攻击,敌人已经准备从仓峰里向横城方向窜逃,敌人基本上都是机械化,如果不能及时赶到,截住敌人,那么东路军整个的战役目的就无法实现,导致全盘的被动。
涉过蟾江向敌侧翼穿插
于是117师放弃辎重,穿山过林,一夜之间便到达横城,控制了公路两侧的高地。战斗的激烈可想而知,溃退的联合国军借助呼叫而来的飞机不断轰炸志愿军阵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而117师在弹药打光的情况下与联合国军展开了白刃战,最终将敌人堵在了横城,与随后赶来的40军的120师,42军的124师形成了合围。经过一夜的苦战,韩国军三个团,美军2师的一个营,三个炮兵营,基本被全歼。但因66军没有在指定的时间内赶到战场,使得横城的美军第38团及187空降团等部队以及韩国第8师逃脱。
117师351团
横城反击战取得了胜利。此役,共歼敌1.2万余人,缴获各种火炮139门、火箭筒122具、各种枪6200余支、坦克7辆、汽车550辆。志愿军作战减员4141人。
“我们被迫又放弃一些地区,在中共军队的进攻面前,美第2师又一次首当其冲,遭受重大损失,尤其是火炮的损失更为严重。这些损失主要是由于南朝鲜第8师仓皇撤退所造成的。该师在敌人的一次夜间进攻面前彻底崩溃,致使美第2师的翼侧暴露无遗。南朝鲜军队在中国军队打击下损失惨重,往往对中共士兵怀有非常畏惧的心理,几乎把这些人看成了天兵天将……脚踏胶底的中共士兵如果突然出现在南朝鲜军队阵地上,总是把许多南朝鲜士兵吓得头也不回地飞快逃命。”——《李奇微回忆录》
不过,彭德怀对此役是不满意的,他在给中央和各军的电文中说:邓、金集团歼灭横城地区伪8师、美2师1个营及伪3、5师各1部,共毙伤俘敌约12000人,取得反击战的第一个胜利。但胜利极不完满,未能适时切断敌之退路,使被围之敌大部逃脱。
由于美军主力未受到实质上的损失,原本在对于砥平里弃守问题上举棋不定的李奇微坚定了据守砥平里的决心。
横城反击战没有取得战略上的胜利,印证了韩先楚的担忧。
此时,在横城以西、处在汉城以东80公里处的村庄砥平里,驻扎着美第10军第2师第23团和法国营。如果志愿军在突破横城地区后,不顾砥平里的美法军队而直接向南进攻,那么志愿军的侧翼就会受到砥平里守军的威胁。
就是说,志愿军必须拿下砥平里,以策应西线作战。因此,邓华在2月12日下达了攻下砥平里的命令。朝鲜战争重要的转折之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其实,横城反击战打响后,坚守砥平里的美第23团团长曾建议撤退,美军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甚至批准了撤出砥平里的计划。但在撤退之前,李奇微下达了命令:不准撤退,坚守砥平里!1、美军第2师第23团、法军营死守砥平里阵地;2、位于原州附近的美军第2师第38团立即增援砥平里;3、西线战场上的美军第9军、英军第27旅和韩国军第6师,向砥平里和原州之间移动,慢慢封闭己方战线缺口。
李奇微对战场局势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判断。他认为,虽然己方部队在横城遭遇严重失败,但如果主动放弃砥平里这个战略要地,那么就使东线志愿军顺利打开己方战线缺口,向己方战线的纵深发展。
五、砥平里:战争转折点
砥平里,位于首尔以东80公里,坐落在一个很小的盆地之中,周围都是小山包,高200至300余米不等。联合国军在这里筑起直径1.5公里、面积约1.7平方公里的环形防御阵地。
砥平里联合国军防线示意图
1951年2月3日,联合国军进驻砥平里(步兵第23团、第1游骑兵连、第37炮兵营(105榴弹炮)、第503炮兵营B连(155榴弹炮)、第82自动高射武器营B连、第2工兵营B连,坦克一个连,第2医疗营1个排,法国营(配属韩军1个连),共计约6000人),进入到早已修筑好的非常坚固的工事。整个防御圈最外围是铁丝网,然后是数不清地雷的地雷带,最里面的环形防御阵地,周围还配备了强大的交叉火力网。联合国军拥有6门M114式155毫米榴弹炮;18门M101式105毫米榴弹炮;51门迫击炮;6辆M16自行高射机枪;4辆M19自行高炮;21辆M4谢尔曼坦克。还有大量的空中支援。
围困他们的是志愿军第39军115师343团、344团,40军119师356、357团,120师359团,42军125师375团、126师376团、377团共8个团。此外,还有炮兵29团2个连,炮兵42团1个连,炮兵45团1营。总兵力大约在1万5千人。配备的火力有:20门105毫米榴弹炮;4门75毫米野炮;大约24门75毫米山炮;大约60门重迫击炮。总共约108门。
就是说,砥平里战斗从纸面推算,兵力对比为:志愿军对美军2.5:1,但火力对比为1:33(综合重火器数量和火力密度)。
2月13日晚,志愿军开始发起进攻。战斗的惨烈程度,实属罕见。对于战斗的细节不再赘述,可点击链接参看我以前写的一篇文章:美国老兵回忆砥平里:为什么不能再向中国士兵开枪?
客观地说,进攻砥平里是不得已而为之。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横城反击战,是赢了战斗,输了战略。此时的志愿军如果不拿下砥平里,则就无法分割东西两线联合国军的呼应,进而我军将无法掌握战场的主动权。“西顶东放”的战略目的和意图就无法实现。
但是进攻砥平里确实准备不足,对敌情判断也失误。甚至40军第119师师长徐国夫在无法与许多部队建立有效联系的情况下,就匆忙命令各部对砥平里展开了进攻。
2月13日夜,志愿军六个团共1万多战士对砥平里发动了第一次攻击。美法军队围绕着砥平里的环形防线展开了殊死抵抗,成排的志愿军战士倒在了联合国军阵地前。这一夜,志愿军几乎占领了联合国军前沿阵地——凌晨时分,一个排的志愿军端着刺刀,向一处法军阵地展开了突击,双方随后展开百人战,但最终被顶了回来。到2月14日黎明,美23团团长弗里曼的左腿被一枚迫击炮弹炸伤,但他没有撤出战斗,在简单包扎后仍然坚持着继续指挥战斗。——《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月14日夜,志愿军增兵两个团。在这一夜,无数巨大的照明弹升起,志愿军冲锋的身影暴露无疑,环形阵地内发出的炮弹落在志愿军中间......到凌晨时分,志愿军一部突破环形防线,冲进了砥平里环形阵地内,双方展开了惨烈的肉搏战......
志愿军电话员冒死接通被打断的电话线
到2月15日早上,志愿军已经占领了环形阵地上的两处高地。如果在接下来的一夜发动第三次进攻,那么完全有可能全歼砥平里守军。
1951年2月15日黄昏,美国陆军第2师第23团和法国营还坚守在环绕砥平里的阵地上。
不得不说,坚守砥平里的美23团团长保罗·弗里曼是个人才。在他的指挥下,两天两夜里,联合国军顶住了志愿军一波又一波的攻击。他们此时还坚守着阵地,但弗里曼也知道,随着夜幕的降临,志愿军必然会发动新一轮的进攻。而那时,他们可能成为墓碑上的名字。
而就在这关键的时刻,2月15日下午5点,一支来自美骑兵1师、被称为“柯罗姆贝茨特遣队”的援军开着20多辆坦克从南面突破了志愿军的重重围困,冲进砥平里与美第23团会合。
根据战史记载,砥平里守军与柯罗姆贝茨特遣队相会时,激动得如同“得到了百万援军”。而此时,对于志愿军来说,面对这样的变局,砥平里战斗面临着失利——因为志愿军根本没有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只能用炸药包、手榴弹、爆破筒来对付坦克。
同时,美军已经在砥平里以南的原州一线构建了纵深防御阵地,而美10军和美9军一部也已经成功堵住防御上的漏洞。志愿军就算拿下了砥平里,也完全失去了战略上的意义,何况此时的志愿军已经面临弹尽粮绝的尴尬局面!
于是彭德怀于15日17时30分亲自下令停止进攻,并于15日晚上撤出战斗。
当天夜里,参加围攻砥平里的志愿军战士们打着火把掩埋牺牲的战友,并搜寻和抬走受伤的战友。砥平里的美法联军默默地注视着志愿军战士们的一举一动,但没有鸣枪放炮......
至2月16日黎明前,志愿军撤出砥平里,全线向北后撤。随后,西线志愿军也全线后撤转移到汉江北岸。至此,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第一阶段作战结束。
砥平里,等待撤退的美军伤兵
由于战前对敌情判断失误,再加上进攻战术欠妥——用野战方法进攻固守据点之敌,志愿军最终并没有拿下砥平里。此战过后,志愿军结束了以运动战为主的战略进攻,开始转入以阵地防御战为主的战略防御和相持。
1951年1月8日~7月26日间战线变化
相比于朝鲜战争中的其他战役来说,砥平里之战的规模不大,甚至无法称之为“战役”,只能被称为“砥平里战斗”。然而,正是这场战斗标志着朝鲜战争的另一个转折点——李奇微找到了志愿军队的局限和弱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