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洁,毕业于河南大学,2001年进入河南广播电视台工作,一直奋战在新闻采访、节目策划、栏目主持一线。她的新闻访谈作品《我和父亲在非洲》在2023年度河南省广播电视新媒体及融合报道奖(专题)评选中获得一等奖。2024年,她在“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中获得“全国最佳选手”称号。
季洁向中国记协“新锐记者说”栏目来稿,讲述从业经历与感悟。
新锐记者说 | 做记者,不就为这几个瞬间嘛?!
本文作者:季洁
九月,北京,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一起参加“好记者讲好故事”总决赛。
有记者问我来自哪里,我说:“河南广播电视台。”
“是那个不仅能做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还能卧底‘黑砖窑’的河南台吗!?”
网上有句流传很广的话:“但凡做过记者的,都有一些莫名的胆量和傻傻的理想。”当初和我一起出发的记者,有的走散了,有的转行了,反倒是我这个半路出家的记者还在奋斗着。
之所以说“半路出家”,是因为我大学学的播音主持专业。不过从那时起,我就喜欢出现场、提问题,后来干脆考下了记者证。
持证上岗后,走出播音间的我发现:记者的天地真广啊!惊奇有之,挑战有之,打击有之,收获有之。记者真是一个让人飞速成长的职业。
我的第一次外出采访,是去山区做“村庄不通自来水”的选题。那天,我既兴奋又紧张。
我们的采访车在悬崖边上爬了一个又一个坡,山路漆黑蜿蜒。我紧抓扶手,屏息凝神,生怕自己发出尖叫影响司机驾驶。
到达时已是深夜,我们被安排住在村民家。淳朴的大姨带我进了房间,认真教我如何闩门。采访回来,总能闻见满院的炖肉香,村民给了我们最高的礼遇。
因为准备充分,这次采访进展顺利。我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引导摄像老师跟拍。对着镜头,我一边走一边说,将村民为了接雨水挖的水窖、用半盆水洗全家人衣服的画面都记录了下来。
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说主持人在新闻现场的出镜很出彩。我说:“从现在开始, 你可以叫我新闻现场的‘出镜记者’。”
我对新闻事件中的“人”一直很感兴趣,在担任政法记者期间,我做了许多人物专访。
2016年,在广东东莞,一名河南小伙因制止犯罪、勇斗歹徒而不幸牺牲,我赶往当地采访。在媒体群采中,小伙的父亲表现得非常冷静,言辞克制。
当媒体散去,我想了想,下车,折返,凭记忆找到他们租住的房子。
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那位父亲独自站在窗前抹眼泪的背影。我在他身后静静站了许久,直到他回头看见我。
采访结束后,他低声问我:“政府对我儿子见义勇为行为的认定能下来吗?”他想给儿子一个交代,可作为外来打工者,他不知道该去找谁,该去问谁。
那天之后,我开始四处奔走、多方联系,并通过连线直播实时报道最新进展,推动见义勇为行为的认定和奖励……
离开那天,我在深圳车站接到电话:这位河南小伙见义勇为行为已获得认定,表彰和奖金即将发放。工作人员对我说:“你们媒体的推动,让这个认定来得快速而及时。”
我抬头看着车站现代化风格的穹顶,眼眶湿润,视线渐渐模糊。
让好人有好报,让浩然正气影响更多人,这不正是我这个职业的高光之一吗?
后来,我长期在医疗卫生口采访,见过了很多生死离别,也深刻体会到人间真情与大爱。
无论是疫情期间对逆行至武汉一线医护人员的系列采访,还是对97岁红军军医爷爷的专访,或者是对中国援外队员的跟踪报道,我总是对人物背后的出发点充满兴趣。
他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所以我常不停追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
被拒绝也没关系,挖掘更深一厘米的真相,展现闪闪发光的人性光辉,讲好这个伟大时代每一个平凡人的故事,这是记者的使命。
经常有人问我:“现在AI发展这么快,你们会被取代吗?”
我的回答是,对公平、正义、真理、真相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的“出厂设置”,也是人们内心永远的渴望。而记者,可以尽全力满足这些渴望。
你需要,恰好我们在。
永远好奇,永远热泪盈眶,永远有一针见血的观察和力透纸背的表达,永远对真相、真理满怀向往。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记者,永不缺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