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江苏连云港赣榆区沙河镇八里场村的一件事引发了不少关注:村党支部书记董某某因涉及财务问题等原因,多次被党纪政纪处分,却依然稳坐“村支书”位置。这让一些村民难以接受,纷纷向有关部门反映,但迟迟没有得到满意答复。
八里场村的村民刘先生是这次举报的主要推动者。他透露,董某某早年担任经委主任,后来成为村党支部书记。这些年来,不仅他本人,多名村民和前任村干部都曾举报过董某某的问题,可每次举报后都“石沉大海”,让人心生无力感。
更让人意外的是,今年刘先生在沙河镇政府了解举报情况时,才发现董某某竟然在2008年至2022年间因多项违纪行为,先后4次被处分,包括党纪处分3次和政务处分1次。这些处分内容涉及挪用村民缴纳的费用、违规报销补贴、村集体收入未入账、违规发包土地等。
村民的不满显而易见:一名屡次被处分的干部为何还能继续在岗位上?这样的管理透明度和公平性,如何让人信服?
对于此事,董某某和沙河镇纪委都承认,处分情况属实。不过,董某某表示,早年的处分已过期限,并强调村里经济困难、账户被冻结的特殊情况导致了一些财务问题。纪委的回应则提到,董某某的违纪行为并未达到撤职程度,因此继续留任。
沙河镇纪委负责人进一步解释,村党支部书记的任免权并不在镇纪委手中,只有严重违纪或违法问题才能触发撤职程序。而在董某某的案例中,处分虽然屡次发生,但每次都被认定为“情节较轻”。尤其是在八里场村经济状况不佳的背景下,董某某的违规行为被认定为“情有可原”。
这件事让不少人感到疑惑:屡次被处分的干部是否还能有效赢得民心?纪委的“处分期已过”解释能否真正平息群众的不满?
从村民的角度来看,董某某的问题不仅是经济上的违规操作,还涉及村务管理中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如果每次处分都只是“一纸告诫”,却无法触及根本问题,基层干部的行为边界如何设定?而在类似“经济困难”等借口的掩盖下,一些违规行为是否可能被放大化?
董某某的案例引发的争议,其实折射出的是基层治理中的顽疾:如何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如何避免“罚酒三杯”式的问责?这不仅仅是八里场村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全国许多地方都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对村民来说,他们期待的并不仅仅是一纸通告,而是一个真正公平、透明且高效的基层管理环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