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最重要的是创新,包括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而核心一定是科技创新。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任娅斐
编辑|马吉英
头图来源|中企图库
12月13日~15日,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24(第二十二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在北京举行。在15日举办的“巅峰对话:中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未来展望”环节,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清华大学教授、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作为主理人,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华汽汽车文化基金会理事长付于武,地平线创始人、CEO余凯,就汽车产业发展、智能化转型、企业家精神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以下为精彩观点:
1.我们最要坚持、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找到了我们中国汽车产业竞争的密码,这个密码就是“创新筑魂”。
2.汽车产业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这一次赶上了技术革命、能源革命叠加的最佳时期。
3.汽车生态将成为下一代科技革命的“母生态”,“母生态”意味着孕育着更多新变化。
4.这一波人工智能科技革命,一定会先在中国实现商业闭环。我们不仅仅是实现品牌的领先,更重要的是技术的领先。
5.中国新一代企业家,一定是以创新为底色。企业家一定要创新、破局、创造未来、创造新的商业和新的产品。
6.科技创新是所有创新最重要的KPI。
以下为嘉宾观点整理(有删减):
2024年是中国汽车产业非常辉煌的一年
赵福全:中国汽车产业历经4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所有汽车人的努力下,正在向世界汽车之巅迈进。2024年中国汽车产销量有望突破3100万辆,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将超过1300万辆;去年中国超越了日本,首次成为全球汽车出口第一大国,今年中国整车出口将再创新高,有望达到600万辆。目前,汽车产业已经超越房地产,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今天我们在座的三位可谓是老中青三代汽车人的代表,我们为中国汽车产业的长足发展贡献了应尽之力,我们更为中国汽车产业的辉煌成绩感到无比自豪。
今天这场巅峰对话的主题是中国汽车产业如何拥抱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第一个话题,我们先来谈谈2024年。我认为,这一年中国汽车产业是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充满希望地艰难前行。请问两位嘉宾,你们怎样总结2024年的中国汽车产业?可以用哪几个关键词来概括?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
付于武:汽车的话题永远谈不完。2024年于我而言,我觉得更多是感触。
第一个感触是改革开放。我们的合资合作是从1984年开始,迄今正好是40年。1984年中国汽车产量只有50万辆,今年我们将超过3100万辆。这说明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享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
第二个感触是,今年10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占率首次突破70%,令人振奋。但是曾有一段时间,我们感觉很危险,因为自主品牌市占率只有30%,而且曾经被打上廉价的标签。2024年我们给出一个非常出色的答案。
第三个感触是,今年出口将实现600万辆,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2010年我们还在讨论什么时候能实现出口100万辆、200万辆,没想到十年之后中国汽车国际化的表现令全世界惊艳,一批批企业走向国际。
余凯:我觉得2024年是中国汽车产业非常辉煌的一年。
首先,国内的自主汽车品牌市场份额从2023年年底的50%左右,到最近一个月为止,增长到70%。所以今年的发展非常扬眉吐气。
其次,过去一年是高质量增长的一年。不仅仅是说中国品牌市场份额,如果我们看底层的关键技术、电池电控,包括地平线研究的智能驾驶、芯片、软件,都在大跨步往前行,并且在国际上相当有竞争力。
第三,今年也是地平线非凡的一年,我们10月24日在香港完成上市,这次上市是一次很成功的国际发行。我们是过去三年里,港股、美股加在一起规模最大的科技IPO。大家本来以为这两年的上市是很低迷的,国际资本对中国企业并不感兴趣,但是这一次改变了大家的认知,也提振了香港股市的信心,也有更多的中国公司在寻求往香港股市去发展。
面向未来,第四个关键词,还是要“谦卑、坚持长期主义”。在中国目前的科技水平以及技术进步速度上面,我们到底扮演什么角色?这是沉甸甸的责任,需要我们思考和探讨。
最后,一定要有全球思维,去拥抱全球的技术生态。
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密码
赵福全:回顾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我们汽车人曾经背负了太多的负担,也曾经不被认可。一开始我们与外资品牌差距巨大,但是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们收获了市场红利和创新红利,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今天中国自主品牌已经拿下了国内市场70%的份额,而且也有了自己的百万豪车,中国的新豪华车正走进千家万户,甚至供不应求。我觉得,这既是全体汽车人通过奋斗取得的成绩,也是相关各行各业共同努力的结果。
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清华大学教授赵福全
我们初战告捷,可喜可贺,不过还是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汽车产业是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是高度复杂的集大成者。所以,汽车企业的竞争不是短跑比赛,而是一场马拉松比赛,我们需要持续地战斗下去。当前汽车产业的智能化转型方兴未艾,无论是新老车企,还是中外车企,在产业赛道转换的大背景下都面临如何转型的挑战。在我看来,企业转型的核心还是要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体系创新,也包括管理创新、文化创新、模式创新。请问两位嘉宾,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改革开放和转型创新?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我们怎样才能把这八个字做到位呢?
付于武:在今天这个历史关口,我特别有感触,1984年,我还在一汽工作,曾带一个代表团到美国底特律三大公司参观考察。我们看研发,看生产线,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我们看不懂。成品车从流水线出来以后,直接出海,很梦幻。我认为40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今天的辉煌,根本原因、根本动力就是创新力。我之前跟国际友人交流,他们问付先生为什么中国汽车干得这么好?我说你看看中国汽车产业即使是在逆境之中,依然充满了创新活力。这个不是套话,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我觉得太了不起了。创新加上中国科技工作者、企业家,所有汽车人的不懈努力,才成就了今天的辉煌。我觉得我们最要坚持、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找到了中国汽车产业竞争的密码,这个密码、这个秘诀就是“创新筑魂”。
余凯:我自己感受,其实我们是改革开放红利的受益者。我第一次出国是2000年,在海外留学生活工作了12年,无论从拥抱全球化的教育、工作和生活的背景,还有文化背景,让我在2012年回国的时候,投身于人工智能的研发,到后来创业。我觉得核心就是,要有全球化思维,共赢思维,要拥抱全球的技术生态。比如说地平线今天从事的业务,不仅仅是跟中国所有的整车企业开放合作,我们也在打造一个开放的生态。我们有大量的硬件、软件、传感器上下游的合作伙伴,跟我们一起服务主机厂。
包括我们今天也在很多大学开设课程,从大学时代去培养未来的智能计算、智能驾驶生态的年轻创新者。而且我们也注重国际合作——跟大众战略合作,和著名的整车零部件供应商大陆集团成立合资公司等等。我们合作的范围不仅仅针对中国市场,也针对全球市场。一方面在中国创新,但更重要的是,用全球视角,在全球市场去创新。创新一定要有一个共赢的心态。
赵福全:感谢两位嘉宾的分享。说起来,改革开放并不只是国家层面的事情,而是与我们每个人都直接相关。不仅国家需要从制度、市场等角度进行改革开放,企业也要对阻碍自身发展的思想、制度、组织、架构等进行改革,同时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各种合作。我觉得,当前“开放”尤其重要,因为汽车产业的边界日益拓展、技术空前多元,只靠单打独斗是很难有大发展的。为此,中国汽车企业必须拥抱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创新。刚刚付老谈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产业取得如此佳绩的核心是创新突破,这是我们的竞争密码。余凯博士也谈到了打造开放、生态型企业的重要性。也就是说,进入万物互联的“新汽车”时代,我们更要坚持改革开放和转型创新。
具体来说,中国市场再大,也只是全球市场的1/3,所以中国企业应该走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当然“出海”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为此我提出了中国企业要“借船出海”。同时,中国企业也到了唯有高质量发展才能生存的新阶段,为此要通过转型实现企业升级,通过创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应该说,当前几乎每位企业家都在谈转型、谈创新,但是有人是真正在做,也有人只停留在发言稿中。毕竟转型是非常艰难的,这意味着革自己的命,企业家必须从骨子里相信,才会排除万难、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转型创新之中。
中国车企要有战略定力
赵福全:今年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年度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的庆祝活动在湖北武汉举行,国内外都被中国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所震撼。两位如何看待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的成绩?同时,我们有没有应该引以为戒的教训?
付于武:这个问题特别好。我记得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第一次在海南开的时候,我请当时大众CEO迪斯吃早餐。他问我,为什么中国汽车要搞电动化转型?我回问他,我知道你在大众的会议上提出要迎接世纪挑战,大众要全面转型电动化,我说的没错吧?他说你研究我们?我说不是,我们也要全球化。所以我觉得电动化,包括中国汽车产业提出的“新四化”是时代之变。汽车产业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觉得我们这一次赶上了技术革命、能源革命叠加的最佳时期。
我觉得有三个要素是不可忽视的。
第一,国家战略。中国是一个多煤少油的国家,各种原因使中国走上了电动化之路。第二,政产学研用形成了合力,特别是企业家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协同的、跨领域、跨学科的大合作,成就了今天中国的电动车。但是还有很多问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行业2000名专家形成了高端共识,高端共识是什么?就是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图,这条路到底怎么走?我觉得这个共识非常重要,我们不但有规划,还要有路线。我觉得这个在中国,包括在全球都是少有的。
要说不足的话,我觉得还有三点。首先,要有战略定力。因为智能电动化需要大投资,要持续地投入,对每一个企业来讲,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以不能因为欧洲一些国家,包括美国在电动汽车的方向上有所调整,就失去了战略定力。第二,多元化。电动是多条技术路线,不光是纯电动。我们看到了现在混合动力,包括插电、增程式、纯电、燃料电池都在发展,多元化仍然是我们必须要做准备的。第三,人才是推动汽车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因此,中国汽车产业需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为产业的长期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赵福全:谢谢付老!出于能源安全、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考量,中国以前瞻视角,战略性选择了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成绩。在这个过程中,不只有汽车产业,还有交通、能源、信息、化工、材料等诸多相关产业的共同努力,再加上城市基础设施的快速跟上,以及消费者的高度认可,才取得了今天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累累硕果。尽管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今年将再创新高,但是未来全球市场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商业机会,因此我们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前瞻投入和创新发展。切不可因为某些国家、某些企业对电动车“踩刹车”,就怀疑我们自己的正确选择。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如此之大,也是由于智能网联技术的贡献。实际上,今天汽车产业正进入跨界融合创新发展的新阶段,为此我专门提出了“新汽车”的概念。当前汽车产业已经不是上游供应商、中间整车企业、下游经销商组成的传统产业链条了;包括各种新硬件和软件的提供商,也包括信息通信科技公司、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以及道路运营方等等,都已进入到汽车产业中,从而共同形成了相互交织的新型产业生态。
在这种情况下,我想问问余凯博士,你怎么看智能技术对电动汽车的赋能?另外,在后续汽车产业生态化发展的进程中,各参与方应该如何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做好协同创新?
地平线创始人、CEO余凯
余凯:汽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不仅仅是硬件、材料、机械制造,现在还涉及到芯片、软件、传感器、通讯。汽车已经超过了房地产,成为第一大产业。伴随汽车智能化发展,汽车作为新一代智能终端与外界各类IoT设备的链接越来越广。汽车生态将成为下一代科技革命的“母生态”,“母生态”意味着孕育着更多新变化。
过去有两代计算平台改变了全世界。第一代计算平台就是个人电脑,当年在PC时代诞生的计算平台,微软、英特尔、苹果这三家到今天还是全世界高科技公司的佼佼者。
第二代计算平台是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当然同样是苹果继续笑傲江湖,还有ARM、高通、安卓这些公司改变了世界。
第三代计算平台是什么?基本上可以肯定就是智能汽车所引发的全新一代自主机器人的平台,可以环境感知,可以人机交互,可以在非常复杂的场景里面做决策和控制,不仅仅能够代替人开车,未来也可以代替很多工人在产线上生产制造,代替农民让田间劳作更有效率,代替很多人在养老院照顾老人,甚至代替很多人做家务。
物理世界人工智能计算,因为智能电动车迎来了一种无限可能。比如说激光雷达。激光雷达在十年前是一个非常小众的产品,每一个激光雷达基本上要70万元人民币。因为智能电动车产业的规模效应,让激光雷达的成本不断下探,现在激光雷达价格只有1000元人民币。这个产业的规模效应让很多技术在发生质变。
比如说最近的端到端算法,替代了以前基于规则的控制算法,使得自动驾驶的场景适应能力从高速延伸至城区。所以未来三到五年的时间,大量的自动驾驶,以及机器人、人工智能的技术,我们叫物理世界的AI,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里芯片、操作系统、软件、传感器都会发生巨大变化,同时它也会影响全球科技产业的秩序。因为这一波科技革命,一定会先在中国实现商业闭环。我想强调的是,我们不仅仅是实现品牌领先,更重要的是技术领先。我觉得未来的开放是更加有质量的双向开放,我们也会影响全球的技术生态。我们不仅仅是拿来主义,我们也可以为全世界的科技产业、科技文明做贡献。从2025年往未来看十年,我觉得是更高质量的十年。
赵福全:谢谢余凯博士的分享。应该说,互联网是人人联网,而物联网是万物互联,包括物和物、人和物都要联网。连接只是手段,目的是传播数据,并让数据在算法和算力的作用下形成智能,为各种人造物赋能。当人造物由客体变成主体,由于其拥有的知识量以及物理能力都远超人类,就会引发整个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而汽车就是其中最关键的人造物之一,作为由上万个硬件和软件构成的移动智能体,智能汽车将与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慧能源共同形成未来人类社会的群体协同智能,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因此其发展潜力之大超乎想象。
业内有一种说法,汽车产业的竞争,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在我看来,智能化只是中场,真正的下半场应该是生态化。生态化意味着所有参与方都要在汽车产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并实现相应的价值。这些参与方有的可以贡献数据,有的可以提供技术,还有的可以搭建平台。只有所有参与者都充分共享其优势能力并分工协作,才能形成强大的新生产力;而要实现各参与方的有效分工协作,就要解决体系重塑和生态建设等生产关系的问题。
如何理解企业家精神?
赵福全:今天是企业家论坛,接下来我们探讨企业家精神的内涵。记得余凯博士曾经说过,创业者经常是“早晨在天堂、晚上在地狱”,那么你是如何游走在天堂和地狱之间,一步一步带领地平线实现了中国科技公司最大IPO的呢?当然,今后企业还会遇到艰难险阻,所以还需不断攻坚克难。在你看来,这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家精神来应对呢?
余凯:好多人问我,创业期间什么时候是至暗时刻,我觉得每一天一睁眼都是至暗时刻。企业家生来就是为了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最大矛盾。我们要通过技术创新,通过产品、商业模式让人类生活、人类科技革命不断地去超前发展,迈向未来。我觉得内卷型的企业家不能称为企业家,企业家一定是要创新、破局、创造未来、创造新商业和新产品。中国新一代企业家,一定是以创新为底色。价值创造才是企业家的底色。
赵福全:最后问问付老,40年前您也是企业家,后来从事汽车行业组织的管理工作,可以说多年来您接触到的企业家非常多,可谓阅人无数。尤其是您创办了华汽汽车文化基金会,并发起了以汽车行业奠基人、“中国汽车工业之父”饶斌先生命名的“饶斌奖”,专门授予对中国汽车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所以,您对企业家精神一定有非常深刻的理解,能否请您和大家分享一下?
付于武: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华汽文化基金会推出的“饶斌奖”,已经有九位优秀企业家获得了这样的殊荣。我们已经近距离地接触了很多企业家,他们有共同的品格。
第一,创新创业的品格。没有创新,没有创业精神,就不会成为企业家。第二,坚韧不拔的意志。企业家是要面对竞争的,如果没有这样百折不挠的意志品格,也不会成为企业家。第三,强大的组织力。企业家是要带领所有人奋斗的,爬山就要攻山头,所以没有组织力,也成就不了企业家。我们希望这样的企业家越多越好。
赵福全:谢谢付老和余凯博士,两位嘉宾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于企业家精神的理解。在我看来,企业家要有责任、有担当、有梦想、有使命,当然也要创造财富。做企业是艰难的,不是爬上一座山峰之后就可以躺平了,而是要持续地攀登一座又一座山峰、经受一波又一波挑战。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而企业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创新。创新包括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而核心一定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所有创新最重要的KPI。今天中国汽车产业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正是中国众多企业家带领企业努力奋斗、持续创新的结果。而汽车产业的竞争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希望所有企业都有建成百年老店、实现基业长青的雄心。为此企业家必须勇于自我否定,敢于大胆转型,坚持持续创新,这样才能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