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中国在各个领域上都有了相对可以的地位,但是这些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显然不是好事。
而也就是随着中国发展起来的这些年,中国科学家们频频发出离世的消息,而让人感到不理解甚至细思极恐的是,这些科学家们的离世原因大都是交通事故。
从2007年到今年已经有多位科学家因车祸离世,而今年的12月15日再次传来不幸的消息,又有一位科学家张效信博士因车祸去世,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何科学家们都因车祸去世?
天妒英才,痛失栋梁
2024年12月15日,一则讣告让整个科技界陷入悲恸:我国著名空间物理学家、空间天气学家张效信博士因车祸不幸逝世,享年62岁,讣告中寥寥数语,难掩哀思和遗憾。
张效信,出生于1962年山东昌乐县的一个农村家庭,自幼勤奋好学、成绩优异,他17岁考入吉林大学物理系,25岁获得理论物理专业学士学位,1990年获中科院硕士学位。
之后张效信远赴美国深造,师从国际空间物理权威、美国科学院院士丹尼尔·贝克教授,并于1997年获得新罕布什尔大学博士学位。
作为一名优秀的留学生,张效信在美国学成后本可以选择留在那里发展,但他心系祖国,毅然放弃了美方开出的优厚条件和绿卡,毅然回到祖国怀抱。
他先后在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等单位工作,并于2007年成为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研究员,长期致力于空间天气监测预警、防灾减灾等研究工作。
正是得益于张效信等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我国在空间天气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他主持的“空间天气探测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
研制了我国首套空间天气数值预报系统,准确率和预报时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张效信的带领下,我国成功发射了“风云二号07星”和“风云三号02星”等多颗气象卫星,大幅提升了对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的监测和预警能力,为保障航天活动安全和通信导航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撑。
然而就在张效信的事业蒸蒸日上、大有作为之时,天妒英才,一场车祸夺去了他的生命。
据悉,张效信是在外出差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去世的,但讣告并未透露更多细节。
他生前正全力推进新一代空间天气卫星系统建设,更是我国空间站工程气象保障专家组的核心成员,张效信的英年早逝,无疑给我国的空间天气事业带来重大损失。
38岁的“新星”陨落
冯旸赫,享年仅38岁的“80后”新星,同样葬身于一场车祸,2023年7月1日,这位中国人工智能军事应用领域的领军人物,在执行一项重大任务的途中遇难。
冯旸赫是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某研究所的副所长、正高级工程师,长期致力于人工智能、指挥信息系统等领域的研究,曾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然而真正让冯旸赫声名鹊起的,是他主持研发的“战颅”系统,所谓“战颅”,是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的辅助决策系统,专门用于支撑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多兵种联合作战。
在现代战争中,各类武器装备种类繁多、参数各异,各军兵种所获取的海量战场信息也亟需处理、融合、分发,单纯依靠人力已难以应对。
冯旸赫深知,谁能在人工智能军事应用上抢占制高点,谁就能在未来战场上笑到最后。
“战颅”系统集成了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态势感知、智能决策等多项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可在各级指挥员制定决策时提供智能化支持。
它犹如指挥员的“另一个大脑”,能够快速生成多套作战方案,并对每一套方案的可行性、风险等进行精准评估,大幅缩短决策周期、降低决策失误率。
“战颅”在多个演习对抗中大放异彩,受到军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有人甚至预言,拥有“战颅”的一方,必将在人工智能军事革命中抢得先机。
冯旸赫殚精竭虑投入到“战颅”研发中,为了打造这个“智能军师”,他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饿了啃方便面,困了就在办公室里打个盹。
夙兴夜寐,废寝忘食,只为了在这场军事人工智能的角逐中让祖国立于不败之地。
功夫不负有心人,“战颅”的性能不断提升,先后完成了12项军方重大测试,并被某新型作战指挥系统采用,冯旸赫也因此被誉为“新时代钱学森”,备受军内器重。
就在冯旸赫的事业如日中天之际,噩耗传来,据官方通报,这位军事人工智能领域的"先行者",在执行一项重大任务的归途中不幸遇难。
有人说,冯旸赫是“智谋型人才”,是国之重器,他的猝然离世,必将在军事人工智能领域留下巨大真空。
也有人担心,在中美两个人工智能大国的较量中,失去冯旸赫无异于折损一员虎将,更有甚者揣测,是不是有境外势力对冯旸赫下了黑手?
冯旸赫比赛
对于这些传言,官方尚无定论,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失去了一位天之骄子,一位本可以带领中国军事人工智能走向辉煌的领路人。
“斩将搴旗”之殇再次重现,科技强军事业遭受重创,中国人工智能界刚刚失去了“大神级”人物邓志东,如今又痛失“新星”冯旸赫。
芯片专家的离去
2018年12月31日,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陈书明驾车外出时发生交通事故,不幸离世,年仅57岁。
陈书明是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的领军人才,长期从事高性能计算机设计研究,他领导团队研制的某型高性能计算机,实现了多项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为祖国的国防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陈书明1973年出生于湖南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少年陈书明凭着过人的智慧和努力,于1990年以全县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国防科大。
他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陈书明尤其擅长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在他的主持下,国防科大研制出了我国首款百亿亿次高性能计算机原型系统。
这套系统实现了从处理器、互联网络到操作系统、编程环境等全方位自主,打破了国外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技术垄断。
除了科研创新,陈书明更重视人才培养,他常对学生说:"科学研究犹如接力赛,要代代相传,"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一批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成为国防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其中不少学生后来成为了国防科技界的“明日之星”,正是有了陈书明这样的良师益友,国防科大才被誉为“中国军事科技人才的摇篮”。
作为国内高性能计算的领军人物,陈书明本应前途似锦,但天不遂人愿,2018年12月31日,他驾车外出开会途中,遭遇货车追尾,当场殒命。
噩耗传来,国防科大上下一片悲恸,无数同事、学生自发来到陈书明家中吊唁,一起回忆这位可敬的师长。
更令人不解的是,就在陈书明遇难的同一天,另一名来自国防科大的专家、某集成电路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明也惨遭车祸,命悬一线。
一天之内,两位身负绝密研究、主持军工芯片研制的顶尖专家相继出事,怎能不令人生疑?这一切真的只是偶然吗?
有人质疑,我国军工集成电路的核心机密是否已经泄露,也有人担心,是不是有境外势力对我国芯片专家和核心技术虎视眈眈。
还有人揣测,会不会是与某些重大军工项目有关?各种猜测甚嚣尘上,但真相如何,外界不得而知。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失去陈书明,我国在高性能计算、军用芯片研制等领域遭受重创,而接二连三的顶尖专家车祸身亡,更是给整个国防科技界敲响了警钟。
中国红树林之父林鹏逝世
2007年5月12日,生态学家和红树林研究领域的开拓者林鹏教授,因公出车祸不幸逝世,享年76岁。
他1943年出生于福建晋江,195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并留校任教,林鹏教授毕生致力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填补了中国红树林生态学科的空白。
他曾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以确凿的研究成果,打破了“中国没有红树林”的错误认知,使中国红树林研究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林鹏教授治学严谨、工作勤勉,是学界公认的“校对大师”,他对学生关爱备至,悉心指导他们的科研工作,为了研究红树林,他常常要在齐膝深的海泥中泡上数天,即便腿部浮肿酸痛也不言放弃。
但是这样一位为中国红树林做贡献的教授,最终被一场车祸带走了生命。
结语
近年来,张效信、冯旸赫、陈书明、林鹏等顶尖科学家的相继离世,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失。
保护他们就是保护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我们要以这些先贤为镜,切实加强人才工作,完善人才政策,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广阔的舞台、良好的环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