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又到了一年的尾声,从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看,当下留下的地产人越来越少了。
据数据显示,2019年房地产平均从业人员达到了顶峰,将近294万人,不过近五年随着市场行情低迷,地产从业人员不断收缩,截至2023年末,整个行业平均从业人员约200万人,减少了近94万人,降幅近三分之一。
时至今日,房地产的动荡局势仍未停止。留下来的地产人也没有安全感,每天心惊胆战。一方面是外部岗位选择机会少,缺少出路,另一方面是行业的不稳定,让他们对自身职业发展感到迷茫和担忧。
大家都在思考如何能延长在地产中的“职业寿命”,前段时间,明源君跟几个深耕地产多年的从业者聊了一下,帮大家总结了以下几个生存法则。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启发。
法则一:
能力不仅要体现战术上
更要在战略上配合上级
在职场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个想象,就是自己明明能力不差,为什么就是得不到上层的赏识,委以重任?
究其原因,就是只会埋头苦干,却没有做好向上管理,没有了解上层的意愿,与上级战略思路脱轨,而自己所做的很多工作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
在地产行业,本身就是一个人情世故的“修罗场”,所以,业内很多人也常说,在地产做人比做事更重要。
不过这里的向上管理并不是无脑地听从,我们可以看到,在许多房企,会出现所谓的“站队”现象,大家对自己的老大的决策会只会盲目拥护,这种无脑的行为,注定自己的职场之路并不会走的更远。
作为一名聪明的地产人,他的向上管理一定是有思想的,主要在两个维度:
首先,会追溯领导的意图,做好战略上的配合。了解AI智能工牌pro,读懂客户,加速转化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位在地产行业深耕20几年的营销人——A君,作为地产早年的营销先锋,多年的地产营销经验让他更懂得如何与领导的相处之道。
他告诉我们,很多地产人会吐槽上级的策略上的异想天开,但实际上在很多工作上他们是没有往更深一层思路打开,导致在工作中还没操作,就下了否定的结论,因此往往会错失一些被人赏识的机会。
怎么说?他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
多年前,他曾经参与过广州的一个项目,这个项目按照他的说法,位置上要资源没资源,要地段没地段,可谓是非常的普通。
所以他们的团队,包括设计、成本、客研、策划,甚至乙方公司,大家的意见都如出一辙,认为它的定位就适合做小面积、高周转的产品,让营销快速出货,快速资金回笼。
然而,此时老板的想法却和大伙的大相径庭,他坚持地认为项目应该做大面积的豪宅产品,更应该注重利润。
听A君说,老板当时提出这个观点的时候,全场没有一个人敢附和,因为大家知道这是一个非常具备风险的决策,心理其实是非常不认可的。但唯独有一个营销的领导站了出来,他并没有和大众想法一样,反而一直认可领导的方案,并且在实际操盘中也给出了自己的思路。销冠都在用的盘客神器,点击了解AI智能工牌PRO
当时大家都觉得他疯了,甚至有些人还认为他是为了出风头而给老板开了一张空头支票。
不过后面的事实证明,这个领导的想法是对的。听A君说,项目后面真的就往大面积豪宅去做,里面设计的每一栋别墅都是邀请国际顶级大师设计,而且无论在造型还是在户型设计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时至今日,这个项目在广州市场上都还是内响当当的豪宅项目,非常成功。
据A君说,如果按照团队一开始的想法,项目的利润比做豪宅的利润足足少了三分之二!
而这个总监自然在这次事件中得到领导高度认可,此后在这家公司一呆就是十几年。事后,有人也问过他,为什么他敢这么笃定老板的想法是可以的。
他回答说有2点,第一,这个项目本身就是老板的一种情怀,因此对他而言意义肯定不一样;第二,公司为了这个项目一定会投入大量的资金,一旦有了资金投放,这件事就操作性就变高了。
他自己也非常清楚做豪宅肯定是有很多劣势,但是站在更宏观角度,这个项目本身在操盘上就已经不是战术上的问题,而是战略思想的问题,所以他才敢这样大胆去做。
我们常说天生丽质是底气,但是后天人造才是本事,束缚在一个思路中,也注定不会让自己在这个行业中享受到成就感,我们的能力也需要建立在解决上层人关注的重点上,这样才能让自己能力获得更高的认可。
其次,要做好战略和市场权衡,提出新选择。
不过有些时候,我们也不可否认,领导的决定不一定是对的,因此,如何平衡好领导需求与市场风险,这一点就非常重要了。
在这里可以引入某龙头房企客研小A的故事。据小A回忆,2022年的时候,他们在某三线城市做了一个项目,当时项目开盘表现非常差,导致集团非常重视,以至于集团主席提议要把整个项目拆改,定位上往豪宅下手。
小A说,当时听到这个决定,他是非常抗拒的,因为无论从市场面,客户面,这个项目都并不具备豪宅的特征,但他又不可能直接抵抗公司的想法。
于是,在和项目总了解总经理的需求后,他明白,其实上层的目的并不在于做大面积,而是为了更好地出货销售,做一些战略调整,于是,基于这个方向下,他给了领导一个新的思路:
首先,他梳理出市场近几年的数据,印证市场的恶化趋势;其次,他做好大量的客户访谈,通过本土客户对项目的评判,给到项目做大面积产品的风险;
最后,基于客户、领导的需求下,他提出了定位“加量不加价”的策略,也就是在控制总价的前提下,设计上做大赠送,让项目尺度感放大,让项目的竞争力得以提升。
在他的一系列操作下,最终领导重新审视了新的方案,而小A也逐步在公司中站稳了脚跟。
每一位管理层,总会有一些错误的决定,很多时候我们总会看到选择的不合理性,但却少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作为一个地产人,学会如何找到战略上的平衡,满足上层的需求同时,也遵守了市场规律,这或许才会让我们得到赏识,不会迅速地被淘汰。
法则二:
做综合性的人才
哪里需要去哪里
在地产的微利润时代,降本增效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逃避的话题,所谓的降本增效,无非就是人少了,干的事情变多了。
就像此前碧桂园的极简组织,一个项目三个人,各有分工,却又要什么都需要兼顾。而这种人员调整已经成为各大房企普遍共存的现象。
在这种内卷的模式下,也迫使许多地产人不得不要成为一个全面综合的地产人,一个做设计的需要了解营销、客研、甚至成本;一个做工程的必须要了解安全,质量还有财务等等。
人人各司其职,人人都是项目的一把手,这也造就了要想让自己能在行业中长久的活下去,单有一身本事还是不行的,还得多元的发展。了解AI智能工牌pro,批量生产销冠
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在地产工作10几年的副总裁的故事。
作为曾经头部房企的员工B君,他告诉我们,很多名企的管理层,他们大部分都是这家企业的管培生,社招进来的人员要想成为企业管理层可谓非常困难。
不过,B君的领导却是一个例外,她是公司社招进来的员工,从底层的主管,一直不断地晋升,时至今日已经成为了这家公司的副总裁,他告诉我们,他的领导之所以能在房企活那么久,除了有出色的工作能力外,最核心的就是在她自我生存空间非常庞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这位领导的岗位专业能力非常综合。
虽然她是做采购出身,但是同样具备财务、法务、成本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这其实得益于在日常工作中她良好的学习能力。
比如,在项目工作中,日常的开会上,她会积极地和各个部门同事沟通,除此以外,她会私底下找到项目总,聆听其他业务上的难题,并主动与其他部门协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她快速了解到了其他岗位的工作重心;
另外,她还会在私底下自考财务、会计等专业证书,因此在能力上,她积极地发展自我“第二曲线“。
除了在能力上非常综合,这位领导在地域选择上也非常灵活。
在公司中,这位领导前前后后就已经带过了4-5个城市,每一次的岗位轮换,其实对她的生活其实也造成不少的困扰,但是她都能一一克服过来,用这位领导的一句话说,如果能用短暂的离别能换来长久的工作稳态,对她而言,这或许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就像龙湖的活水政策一样,其实可以发现很多资历深远的员工,大部分都会有3-4段的不同城市经历,对职场来说,如果只寻求一成不变,不会走得太长久,尤其是当下地产形势,架构调整,城市战略撤除,更需要地产人有这种强大的适应能力。
法则三:
找准自我生态位,
最好具备不可替代的价值
不久前,网络上流传了一个段子,就是裁员不要裁到大动脉,否则,后悔的是公司而不是员工。
诚然,这是一个玩笑,但也从侧面反映出每个人都需要在公司中找准自身的定位,让自身在公司中具备更多的不可替代性。
很多时候,我们都愿意把自己比喻为职场透明人,遇事能逃避就好,自我不要有过多的卷集,不过往往就是这种心态,才会让自己变成公司若有可无得对象,很容易就会被边缘化。
C君曾经是某地产集团的客研员工,与很多客研人一样,公司由于在投资业务收缩,业绩产出薄弱,于是他们公司客研部门便开始大肆裁员,最后整个部门原本7个成员就被砍了只剩下3个人。
C君告诉我们,面对这个局势,其实他也非常恐慌,一来是他知道市场如果持续恶化,他也会和那些被裁掉的同事一样,面临同样的下场;二来是他知道自己现在做的事,其实对业绩辅助性并不大,因此有一段时间他感到非常头痛。
不过后面他也开始理解了这种困境,于是他便找到了公司的两位高管,积极地和他们寻求帮助,在这过程中,C君开始审视自己的岗位内容,他发现如果单一地做投前分析,定位研判显然不会有太多价值感,而他发现在逆势下,领导会更在意宏观市场、政策局势。
于是,他便找到自己做客研的价值——那便是做强宏观市场,在工作中有的放矢,给自己逐步加量,比如他会每个月固定刷几个智库的官网、每个月固定刷一下热度最高的券商研报、每个月找朋友聊聊全国的市场走势……
可以看到,C君会基于自己熟悉的业务不断找新的观点,价值点,从而给自己加工作量,做到工作保质又保量地完成。
并且,宏观研究这个领域本身就是积淀于C君深耕全国房地产市场经验,以及自己长期做宏观解读的能力。所以,最终他也获得了公司领导的认可,成为了公司内“活命最久“的客研人。
对于一个岗位,仅仅只有能力的专业性已经不足以适用于当下的地产环境,更应该要有独一无二的表现,尽管我们不能改变时下的场面,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找到自身发光发热的特点,这样才能让这颗金子的价值变得无比珍贵。
结语:
接下来的地产局势,在面临外部环境趋稳的同时,也一定面临着内部的持续优化变革。
就像龙湖的新航道,万科的新业务,还有其他公司,也会通过第二曲线不断丰富自己业务,寻找新的利益增长点。
作为新时代的地产人,要想在行业中能有更长远的职场寿命,拥抱变化,改变自我才是最好的出路,我们不一定要成为行业中最好的那个角色,但一定要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闪光点。
明源君也相信,哪怕当下局势给我们关掉了一扇门,但也会给我们开启一扇窗,让我们找到生存的欲望。
点击下图,了解详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