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今天,航空业作为碳排放大户,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保压力。
可谁能想到,解决之道竟藏在我们的餐桌边。吃火锅剩下的地沟油,在科技加持下,华丽转身成飞机的绿色燃料。
这种被称为“可持续航空燃料”的新型能源,不仅让废弃物重获新生,更为航空业的低碳转型带来了希望。
但是,从餐桌到云端,这条蜕变之路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艰辛?这项技术是否真能成为航空业减排的救命稻草?
地沟油的华丽蜕变
那些让人皱眉的餐饮废油,究竟是怎么褪去杂质,变为清澈航空燃料的?
这种转变过程堪称现代炼金术:首先对废弃油脂进行严格的脱杂处理,然后通过加氢炼化,最终产出的燃料可以完美地与传统航空煤油混合使用。
意外的是,这种来自餐桌废物的"绿色"燃料,在全生命周期内,可以减少近80%的碳排放。
它的秘密在于一个完美的碳循环: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恰好能与原料在生产过程中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中和。这不仅让废弃物重获新生,更为航空业的减排开辟了一条崭新道路。
"这种燃料真的能让飞机安全飞行吗?"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普通人,也曾是航空业内人士的疑虑。
事实给出了最好的答案:截至目前,全球已有50家航空公司在使用添加了可持续燃料的航油,累计商业航班更是突破了45万架次。而这一切,都无需对飞机发动机做任何改动。
更重要的是,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原料来源多样。除了餐饮废油,它还可以由农林废弃物、城市垃圾等可再生资源制成。
这种原料的多元化,为未来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可能性。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预测,2024年,全球的可持续航空燃料产量将达到19亿升,尽管这个数字仅占当年航空燃料需求的0.53%,但增长势头令人振奋。
到2030年前,全球约140个可再生燃料项目,将陆续投入生产,预计总产量将达到5100万吨,产能几乎遍布全球。
要让这种创新燃料真正"一飞冲天",仍需跨越成本、技术和市场等多重挑战。但值得欣喜的是,中国在这场绿色航空革命中已经展现出独特优势,一个充满活力的可持续航空燃料产业正在蓬勃发展。
可持续航空燃料"新势力"崛起
2024年9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民航局,联合启动了可持续航空燃料应用试点。
从北京大兴到成都双流,从郑州新郑到宁波栎社,12个航班成为首批尝鲜者,它们的起飞不仅承载着旅客的期待,更肩负着中国航空业绿色转型的希望。
而就在此后不久,一个更具历史意义的时刻悄然降临——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机C919,首次加注可持续航空燃料,完成了MU9192商业航班任务,这无疑为国产大飞机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四川内江,一座总投资20亿元的产业基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这个项目计划年加工废弃动植物油50万吨,建成后年产值将突破100亿元。
根据国信证券的一份研报显示,我国目前现有可持续航空燃料产能,已达35万吨/年,而规划产能更是高达353万吨/年,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传统重工业碳排放即将进入拐点之际,航空业的碳排放却仍在持续增长。根据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的数据,2019年中国航班排放了1.03亿吨二氧化碳,占全球航空排放量的13%。
虽然目前航空业碳排放,仅占中国整体碳排放的1%左右,但随着其他行业减排的推进,这一比例必将上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中国在全球可持续航空燃料竞争中的独特优势。中国拥有丰富的废弃油脂资源,这为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原料供应提供了坚实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正在加快建设航空燃料可持续认证体系,这将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成绩的取得并非一帆风顺。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发展之路,仍面临着诸多挑战。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原料收集体系尚未完善、市场机制有待健全......这些都是需要突破的瓶颈。但令人欣慰的是,从政府到企业,从科研机构到航空公司,各方正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
但在这一片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背后,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正在显现。根据业内人士透露,国内生产生物柴油的企业有意转向可持续航空燃料,但缺乏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企业难以找到转型的动力。
更令人担忧的是,大量预处理过的地沟油正源源不断地出口至欧洲,这些本可以用于生产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宝贵原料,却因为国内产业链尚未完全打通而流失海外。
中国石油化工镇海炼化分公司科技部主任黄爱斌曾指出,目前可持续航空燃料产业链尚未建成,主要受制于生产成本高、原料供应稳定性和市场需求连续性等多重因素。
特别是在原料收集方面,餐饮废油的收运费用居高不下,使得原料获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限制。
面对这些挑战,航空公司也显得犹豫不决。虽然民航局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明确的消费量目标,但航空公司完成该指标的具体路径,仍然模糊不清。
这些问题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矛盾。那么,这些困境究竟该如何破解?
通往"绿色航空"的挑战
最棘手的莫过于成本问题。目前可持续航空燃油的价格是传统航空燃料的三到五倍,这让许多航空公司望而却步。
当燃料成本已经占据航空公司运营支出的25%到40%时,如此高昂的价格无疑给企业带来巨大压力。
美国联合航空公司首席执行官斯科特·柯比坦言:"目前还没有哪种可持续航空燃油能在成本上与传统喷气燃料相竞争。"
同样忧心的是供应链的断裂,一边是大量餐饮废油因收运成本过高而难以有效收集,另一边是预处理过的地沟油,正源源不断地流向海外。
欧洲航空安全局的数据显示,即便是在大力推广可持续航空燃油的欧盟,其使用量也仅占航空燃料总量的0.05%。这种供需失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产业链的脆弱性。
面对这些挑战,各国政府正在积极采取行动。英国推出“强制令”,要求从2025年起,所有喷气燃料中必须含2%的可持续航空燃油,到2030年提升至10%,2040年更要达到22%。
欧盟也出台了类似政策,而美国则选择通过补贴来降低价格。这些措施无疑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技术路线上,除了目前主流的HEFA工艺,科学家们也在积极探索新的突破。费托合成工艺能够将生物质、城市固体废物转化为航空燃料;
更具前景的是电转液工艺,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产生氢气,再与二氧化碳合成燃料,其减排潜力高达99%-100%。尽管这些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但它们为解决原料短缺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中国在这场变革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全球第二大航空市场,中国不仅拥有充足的废弃油脂资源,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先地位,更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外,"双碳"目标的推进,也为可持续航空燃油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的可持续航空燃油需求量,将达到8600万吨/年,这个规模足以支撑起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
破解当前困境的关键,在于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一方面,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完善,激活企业积极性。
镇海炼化的经验所示,只有在市场需求稳定、产业链条通畅的情况下,可持续航空燃油生产才具有真正的经济性。
未来的道路虽然仍旧充满挑战,但方向已经愈发清晰。随着技术进步、政策完善和市场机制的健全,可持续航空燃油产业,必将走出当前的困境。
在这场关乎航空业未来的绿色变革中,中国正用实际行动证明: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我们完全有能力在保护地球的同时,继续追逐飞行的梦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