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我们从事国企改革服务,当然非常关注二十届三中全会,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称“《决定》”)就是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路线图、施工图,为接下来五年、十年乃至本世纪中叶的改革工作提出新要求、指明新方向。
虽然我们要突出重点学习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相关内容,但是也要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等方面的改革部署深入学习,毕竟,几乎所有深化改革之举都涉及国资国企,必须全面系统学习,才能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融会贯通、结合实际、全面落实《决定》要求。明律师在学习《决定》之时,也秉承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心态,与大家一起分享学习心得、共同进步。今天我们聊聊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
七、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
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我国一个基本国情,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始终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取得令世人瞩目的重大成就。与此同时,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等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持续实施,我国区域一体化不断发展、经济布局持续优化、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布局框架初现,区域发展相对差距逐步缩小,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呈现崭新局面。但是,我国依然存在地区分割保护、跨区域协同难、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足等问题,背后症结就在于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不完善,不能适应新时代新征程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出的更高要求。
为此,《决定》就“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作出改革部署,要求充分发挥区域重大战略的引领带动作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区域联动发展新格局,这是打破各地小循环、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更好协调中央和地方关系、地方间关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一)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区域经济布局与国土空间体系之间应形成优势互补的关系,推动各地区发挥各自优势功能,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是对区域协调发展空间布局的总体要求。我国国土面积大、人口分布广、资源环境禀赋差异性强,不同地区在国家发展全局中承担的功能定位不同,各地区不可能“齐步走”,而是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根据各地区条件,提升区域政策的精准性,促进不同类型地区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推动四大板块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深度融合,引导各类要素在空间载体上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实现国土空间优化发展和区域经济优化布局。
为此,《决定》要求“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准确把握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的内涵,推动各项重大战略协同发力,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实现国土空间体系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强支撑。
1.持续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相对均衡
一是进一步实质性推动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长江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等跨区域重大工程建设,提升后发地区要素保障能力。
二是完善自然资源领域全国统一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区域交易、永久基本农田异地代保、“飞地”经济等区域性市场,彰显后发地区资源要素的经济价值。
三是不断优化区际利益统筹机制,推进全国七大领域生态保护补偿、“山海协作”对口帮扶等工作,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
2.深入推进区域重大战略,增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一是合理确定区域功能定位,促进产业协同发展。依据区域资源禀赋与主体功能差异,构建统一的区域协调合作框架、协同发展机制与产业链互补平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推进区域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同城化布局。赋予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等区域层面更大行政权能,具备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基础管理权限,助力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体制机制一体化。
3.坚持贯彻主体功能区战略,形成“三生融合”专业化保障体系
一是支持生态功能区把发展重点锚定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上,鼓励非生态保护红线区适度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活动,积极引导碳排放权、森林覆盖率等生态资源权益交易,降低政府保护补偿成本。
二是引导建设用地指标与人口适度向中心城市、重点城镇集中,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以引导城市化地区创新生产,不断提升产业价值链地位,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城市”。
三是全方位夯实粮食主产区的农业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压实地方“非农化”“非粮化”治理责任,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提升耕地质量、优化各类作物结构、稳定农业产能,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农林牧渔多元保障体系。
4.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升发展优势区域综合承载能力
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和配套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二是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有序培育一批现代化都市圈。
三是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合理控制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和开发强度,促进多中心、多层级、组团式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更好满足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的需要。
5.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体系,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
一是在全国范围内构建自主可控、基本完备的现代化生产体系,推动产业向陆海统筹、天地一体多维空间协同发展,并把产业链“卡脖子”作为布局重点。
二是进一步优化“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RECP)等对外生产力布局战略,完善跨国、跨区域治理体制机制,支持一批国际型“超级工程”深度融入全球治理体系,打造多主体参与的开放式生产力布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