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图开启2024冬至)
甲辰年 / 贰拾贰 冬至
2024年12月21日 - 2025年1月4日
蚯蚓;麋角解;水泉动
DONG
ZHI
每年12月22日前后,是冬至,“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这是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之后,白昼增长,所以“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
数九习俗
冬至时,“冰益壮,地始坼”,天寒地冻。自此“数九”,进入隆冬时节。
从前,冬天可能是最能打磨人们心性的季节。农耕社会,春播、夏管、秋收,繁忙劳碌,人们往往无暇品味时光。只有冬季,是一段长而闲的时光。苦寒时节,“大寒须守火,无事不出门”,在寂寞的自处中,人们才有一份气定神闲的状态。熬冬盼春,玩出一番盎然雅兴,也算是一种消闲方式。
关于“数九”习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到现在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根据专家的考证,中国至迟从北宋开始,“数九”的习俗便已风靡。记录冬至之后九个九天的每日天气,渐渐有了各地版本的“九九歌”,有了各种画法的“九九消寒图”。明清两代“画九”“写九”的习俗在士绅阶层中颇为时尚,使“数九”反映的暖长寒消之气候更加形象化。
这81天,统称“数九寒天”。整天数日子,必是苦日子。苦寒年代,人们希望以这种雅致和闲适的方式,捱过漫长的冬季。很想把无趣过成有趣,把难受变成享受。好在,数着数着,可以等到奇迹。
华北版本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从一九到六九,都是两个两个数,七九开始一个一个数,因为回暖节奏快了,气温开始“转正”了,眼前的物候“看点”也多了。
江南版本九九歌
一九二九相见弗出手。
还有的版本是:一九二九在家枯守。总之,最好不出门,出门也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
筚篥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喻寒风吹得篱笆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人们无奈地“欣赏”着冷空气指挥的“交响音乐会”。还有的版本是:头九温,二九暖,三九四九冻破脸!是不是路口应该立一个警示牌啊?上书八个大字:“天气寒冷,小心毁容。”
四九三十六,夜晚如鹭宿。
晚上天寒,南方室内与户外常是一样的温度,说多了都是泪!只得像白鹭一样蜷缩着身体睡觉。还有的版本是:四九三十六,赶狗不出屋。狗穿着“皮袄、皮裤、皮靴”,都如此惧寒,何况人乎?
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
即将立春,暖意始生,祝太阳开门大吉哦!还有的版本是:五九四十五,穷汉当街舞。天暖了,人们开始欣喜和躁动。当然,也有善意的提醒: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
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
春打六九头,人们也开始变得舒展和勤快。还有的版本说:六九五十四,再冷没意思。虽说没意思,但有时冷空气偏要来“意思意思”。
七九六十三,布袖担头担。
午后的天儿开始燥热,人们忍不住脱下厚衣服,把它撂到一边去了。还有的版本是:七九六十三,脱袄给狗穿。别呀,狗还想脱下自己的那身儿皮袄呢。
八九七十二,猫儿寻阴地。
阳光开始“辣眼睛”了,猫儿明智地到阴凉之处“躲猫猫”去了。经常看到这句被讹传为“八九七十二,猫儿寻阳地”,这可得征求一下猫的意见。还有的版本是:八九七十二,黄狗睡阴沟。仅供猫儿参考。
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
九九时节,也已惊蛰,南方已是“可耕之候”。此时雨水渐多,所以也有“九九八十一,穿上蓑衣戴斗笠”之说。
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每天写一画,写完这句话,春天便来了。据说这是清代道光年间才有的九九消寒句,历史并《清稗类钞》记载:
宣宗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二句,句各九言,言各九画,其后双钩之,装潢成幅,曰《九九销寒图》。题“管城春色”四字于其端。南书房翰林日以阴晴风雪注之,自冬至始,日填一画,凡八十一日而毕事。
不悠久。
迎福践长
古人以“觱发”“栗烈”来刻画朔风呼号之凄苦,气温本来就低,风又进一步降低了人们对于气温的体感,这便是古人对于风寒(windchill)指数的感触。“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在取暖、御寒能力比较差的时代,人们因寒而苦,因风而虞。想不到今人会在冬季时常急切地“等风来”。
冬至时,黑夜最长、白昼最短。古人在看到“阴极之至”的同时,敏锐地感受到“阳气始生”,正所谓“冬至一阳生,天时转日长”。所以冬至时的一句吉祥话,便是“迎福践长”。“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在漫漫冬日里,因阴阳流转,于是有了一份慰藉和期许。
“夫冬至之节,阳气始萌”,阳气之萌并不如草木之萌那样直观,是偷偷地悄然萌动,所以被描述为“潜萌”。因为“阳气”开始逐渐生长,默默地为万物复苏做着铺垫,“故曰冬至为德”,这个节气是在积“德”。
其实,冬至节气不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时节。尽管日照开始增加,但地表吸收的热量仍然小于散失的热量,直到小寒或大寒时节,当收支达到平衡之后,气温才能走出低谷。
古时冬至养生的原则是“不可动泄”。人最好别折腾,“安身静体”,有人更是“以至日闭关”。“君子安身静体”,连各级官员也都歇息了,“冬至前后,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各种“工程”也都停了,冬至时“土事无作”,别动土,别做“凿地穿井”之类的事,不要“发天地之藏”。万物都在闭藏、休眠,大家相互之间最好能够做到“静而无扰”。所以冬至时,“万物闭藏,蛰虫首穴,故曰德在室”。
似乎冬至时节,人们好好在屋里待着便是一种美德。既是呵护自己,也是爱护“别人”。
冬至大如年
自古以来,冬至是一个“大”节气,以隆重程度而言,是“冬至大如年”。
说到“冬至大如年”,就不能不说到北京的天坛。因为明清时期“国家级”的祈天活动均在此举办。其中,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祭天盛典便是在冬至日。冬至祭天,这也是众多朝代最重要的与节气相关的“官俗”。
天坛祈年殿,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大祈殿”,之所以称为“大祈”,是因为当时是天地合祀。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缮后,易名为“祈年殿”,为皇家孟春时节祈年大典之专用。
内围的四根“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中围的十二根“金柱”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围的十二根“檐柱”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中围“金柱”和外围“檐柱”相加,共二十四根,象征二十四个节气。三围之柱共二十八根,象征二十八星宿。
祈年殿之架构,诸多细节都体现了细腻的设计思维,可谓天文、气象与时序之集成。
起初,天坛的功能比较多元,后来皇家的祖先神牌被移至太庙。同时,地坛、日坛、月坛也陆续投入使用,为天坛减负,分流了天坛的其他功能,使天坛承载祭天祈谷这一专一功能。
最高规格的大典有三次,分别于冬至、孟春、孟夏时节隆重举行。如遇亢旱,也会临时安排圜丘坛等地不同规格的祈雨仪式。比如北京的大钟寺,曾经也是一个求雨“场地”。清代《燕京岁时记》中说:“大钟寺本觉生寺,以大钟得名,盖岁时求雨处也。”
天坛还设有祈年门、斋宫、斋院、神库、神厨、宰牲亭、走牲路和长廊等附属建筑。
祭天祈谷仪式需要准备大量的供品,需要在天坛集中处置。这些活动关乎社稷,为了赢得上苍垂怜,皇帝需要提前入住天坛,专心斋戒,至少要“至斋三日”。戒荤、戒色、戒烟、戒酒,禁止一切娱乐活动,洁身自处,除了沐浴不能戒,其他都要戒。
为了让大典具有神圣的仪式感,于是有了神乐署、牺牲所等“有关部门”及其专职人员。
按照规制,祭天仪式,基本上是“摸黑儿”举办的。“日出前七刻”开始,天亮之际结束,大约历时1小时45分钟。北京在冬至日的一般日出时间是7点33分,所以冬至祭天仪式最迟也是在5点45分开始。皇帝起床后还要沐浴、更衣、梳洗、打扮,都很耗时。大臣们更是要先于皇帝收拾停当,所以冬至祭天,很多人都几乎整夜无眠。
当然,除了天坛之外,各地的各种坛庙建筑,也都是农耕社会人们礼天敬地这种文化习俗的实物证据。
冬至这天,皇帝或皇帝指派的“有关部门”在都城的专门场所祭天,这是一种规制,但也有在外地祭祀天地的特例。例如,汉光武帝刘秀“二月……进幸泰山。辛卯,晨,燎,祭天于泰山下南方,群神皆从,用乐如南郊”。
沈括在宋神宗年间奉敕编修的《南郊式》,详考礼制沿革,确定郊祀礼仪和流程,总共110卷,浩繁如此。其中,各个朝代的冬至祭天规格,都是最高的。他曾写道:
上亲郊庙,册文皆曰恭荐岁事。先景灵宫,谓之朝献;次太庙,谓之朝飧;末有事于南郊。予集《郊式》时,曾预讨论,常疑其次序:若先为尊,则郊不应在庙后;若后为尊,则景灵宫不应在太庙之先。求其所以来,盖有所因。按唐故事,凡有事于上帝,则百神皆预遣使祭告,唯太清宫、太庙则皇帝亲行。其册祝皆曰:取某月某日,有事于某所,不敢不告。宫庙谓之奏告,余皆谓之祭告。
沈括说在编纂《南郊式》时便怀疑三项典礼的次序,从本质上讲,祭祖毕竟是家事,而祭祀天地是天下事,理应为至高礼仪,而且“告”是上位者对下属者言说,对诸神不够恭敬。
国家大典,各种规制的细节都要这般严谨和精确。
不过,对于冬至节的规格,各个朝代、各个地区,说法各有不同。
有的略逊于过年,比如“冬至日,称贺其仪,亚于岁朝”。所以冬至也称“亚岁”。
有的超过过年,比如“肥冬瘦年”。所以也有“冬至长于岁”的说法。宋代《岁时杂记》给出了解释,都城以寒食、冬、正为三大节,“自寒食至冬至中无节序,故人间多相问遗,至献节或财力不及,故谚语云:肥冬瘦年”。
当然,冬至和过年的代表性吃食有所不同。“京师人家冬至多食馄钝,故有冬馄饨年餢饦(一种饼)之说。又云:新节已故,皮鞋底破,大捏馄钝,一口一个。”
有的与过年基本相仿,比如“冬至朝贺享祀皆如元日之仪”,“京师最重冬节,更新衣,享先祖,官放关扑,一如年节”。唐宋时期,冬至节放假七天,与年节相同。冬至成为人们远离烦扰、静养心神的“假期”。
古时,夏至放假三天,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各放假一天,似乎假期多与节气相关,这或许也是人们乐于念及节气的一个重要原因。
1914年,当时的民国政府将阴历元旦定为春节,将端午定为夏节,将中秋定为秋节,将冬至定为冬节。也就是说,在一个世纪之前,冬至依然是与春节处于同等规格的节日。
冬至是这四大节中唯一的节气,也是目前唯一未成为法定假日的节日。不过在澳门,冬至依然是法定的公共假日。目前在大陆,春节自不必说,清明、端午、中秋是一致的公共假日,港、澳多出一个重阳,澳门又多出一个冬至假期。
苏州园林里的冬至
太阳新生,南至北返。路过园林,新岁已经悄无声息,递来了迈向春天的邀请函。冬至是大吉之日,万物自此有欣欣向荣之势,象征传统历书中的二十四节气又要步入新的轮回。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冬日本该拥有那样深沉的底色,沉默、肃杀、万物皆终。然而致力于美的园林,能将这个季节妙手回春,从单色调的枯燥中解救出来。
尽管来自北方的寒流滚滚而来,将天地冻得坚硬,但总有些什么在提醒你我,凛冬既至,春时岂远?
一年一冬至,一岁一安康。在冬至这天,不妨约上三五好友围炉团坐,体会“冬至大如年”的感觉,或是吃上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或是来上一碗软糯香甜的汤圆,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一起数着日子盼春归。
— FIN —
视 觉 /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呆呆龙
部分图文来自于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