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大杀手,与心血管疾病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胡盛寿说,截至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致死率还在缓慢上升,“拐点”尚未到来。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达3.3亿人,这意味着约每5名中国居民中就有1名心血管病患者。2023年,约458万人被心血管疾病夺走了生命。
心脏的主要功能是供血,在众多治疗心血管病的手术中,胡盛寿说,冠脉搭桥手术是我国目前最普及、最有效的心肌血运重建手术。2023年,我国共有673家医院开展了60511例冠脉搭桥手术。
1974年11月18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以下简称“阜外医院”)开展了我国第一例冠脉搭桥手术。历经7个多小时后,那位严重心绞痛患者的心脏恢复了稳健的跳动,“这不仅仅是一颗心脏的苏醒,更是中国冠脉外科的起点,宣告了我国心血管病外科正式跨入新纪元”。11月25日,在纪念这例手术成功50周年的活动上,主持人、阜外医院外科管委会主任医生凤玮说。
1974年11月18日,我国首例冠脉搭桥手术进行中。阜外医院供图
对患者的仁爱之心成就伟大
纪念活动本来是一场内部的小规模会议,后来,胡盛寿认为应该让更多青年医生深刻领悟这台手术传递出的医学人文精神,所以又召开了一次更大规模的纪念活动,阜外医院全院200多名青年医生参加。此外,还有8所其他医院的医生代表线上参会。
第一例冠脉搭桥手术的负责人是心血管外科专家、阜外医院原院长郭加强,他曾经勉励青年医生说:“要以一颗仁爱之心去对待病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急病人之所急,这就是激励你们不断探索的永恒动力。”
50年后,胡盛寿把这句话又传达给了在场的青年医生,并解释说,一家医院之所以伟大,就在于这所医院里的人所珍视、传承的理想。
医学人文在我国医疗界正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要求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挖掘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沿革、文化特色、名医大家先进事迹、经典病例救治等,引导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树立人文情怀,培育心中有爱、医德高尚的“大医”“良医”。
郭加强当年为这例手术做了长达一年多的准备。做手术用的器械不够精细,医生们就自己磨。充分的准备保证了手术的顺利开展。
彼时,中国的疾病谱还以传染病为主,尚未发展到目前以慢性病为主的情况,但是发达国家的疾病谱已经发展到了慢性病为主的阶段。郭加强敏锐地观察和预测到了我国疾病谱未来的变化趋势,决心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冠脉搭桥手术。
当时,冠脉搭桥手术的技术门槛极高,需要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和多学科团队协作,多数医院远未达标。为了推广冠脉搭桥手术,郭加强带队走访全国多地医院,开展培训和技术支持。他的助手回忆:“没有多余的手术器械,我们只能边操作边讲解,让地方医生直接学习。每一次示范手术,都需要精打细算。”
1980年之后,随着经济的复苏,医疗事业也快速发展。阜外医院以国家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契机,整合全国资源,推动冠脉搭桥技术的发展。在“要让每一家医院都能掌握搭桥手术”的理念下,阜外医院牵头成立了“心脏外科技术协作组”,向全国推广此技术。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各医院配备的心外科手术设备逐渐齐全,阜外医院通过“点对点”模式,冠脉搭桥手术推广至26个省(区、市)103家医院,并促成44家医院新建心外科,使更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冠脉搭桥手术。这一系列举措是中国现代心血管领域发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工作之一。
我国首例冠脉搭桥手术的手术记录。阜外医院供图
医疗质控是更深层次的人文
让胡盛寿印象深刻的是,在进行失败病例的讨论时,郭加强经常会第一个发言,检讨自己在手术和诊断中有哪些欠思考的地方。胡盛寿说:“他们那一代人这种严谨、谦逊、朴实的学者风范,特别值得我们晚辈学习。”
支撑这种学者风范的,是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后来,冠脉搭桥手术发展出了微创手术方法,但是到底微创好还是传统方法好,存在着学术争议。“这些治疗本身看上去是冷冰冰的,但是学术争议背后的落脚点是如何为患者提供最安全、最有效的治疗手段。”胡盛寿说。
每年有那么多病人做了冠脉手术,他们术后的恢复情况如何?2002年,阜外医院开始开展冠心病术后随访项目,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中国冠心病外科质控协作网络。截至目前,这个质控协作网已经覆盖超150家心脏中心,涉及全国30多个省(区、市)。
阜外医院党委书记郑哲负责这项质控工作。他还记得,刚开始统计31家单位的数据时,需要一家一家去联系,统计的数据都是手写录入,当时还用复写纸,一页保留,另一页收入数据库。
基于质控的数据库建立后,效果逐渐显现。2004年-2013年,我国风险标准化的单纯冠脉搭桥手术死亡率从2.8%降到1.6%,并发症发生率也逐步降低。后来,基于大数据和算法分析发现,虽然全国各地都在开展冠脉搭桥手术,但是不同地区之间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非常大,有时可能差十几倍。成立国家心血管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正是以这些数据为基础的。
国家心血管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成立后,开始给每个成员单位发送该单位的质量报告,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全国范围内心血管外科医疗的质量水平。
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郑哲说,医疗质控是更深层次的人文,想要给病人看好病、做好手术,就需要严格把控医疗质量。
把控好医疗质量需要像郭加强那样不断自省,这一精神后来传承到了胡盛寿这里。1996年,胡盛寿在我国做了第一例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之后他一直在思考,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到底给病人带来的好处更多还是坏处更多。
这个思考及其研究一直持续了近10年。这期间,胡盛寿带领团队研究对比了1999年-2006年的6665例冠脉搭桥病例,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病例各占一半。经过数据比对发现,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短期获益有限,并且可能会增加远期心血管事件风险。基于这项研究,胡盛寿及其团队调整了手术策略,在常规情况下开展体外循环搭桥手术。
“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让它燃得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人。”一位与会专家以这句话表达了对心脏外科未来的期许。
本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胡盛寿严于律己,也严格要求学生。冠脉搭桥手术可以简单理解为,从腿部或其他部位取一段静脉血管当作“桥”,“搭”在心脏上,让心脏搏出的血经过“桥”,跨过狭窄或梗阻的冠状动脉到达缺血心肌,从而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
胡盛寿曾这样告诫学生:“静脉不要总是取那么长,你多1cm的切口就是对病人多1cm的创伤,不要觉得这点创伤无所谓,绝大部分搭桥都是择期手术,一定要想办法用最小的创伤来获得最好的长期结果。”
阜外医院副主任医师张昌伟博士毕业后,又经过了阜外医院10年的严格训练才获得做搭桥手术的资质。纪念活动现场,这名30多岁的青年医生说:“最值得骄傲的是,当院长(胡盛寿)临时有计划外的紧急会议无法来手术室时,秘书打电话通知手术室说,‘院长临时有会,让张昌伟自己做’,我才觉得我‘搭桥’应该是过关了。”
有人说,张昌伟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但是张昌伟认为不是,“我们是很幸运地站在了巨人的对面,接受严格而全面的培训”。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