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是顺应人性的,而理解市场经济则似乎有些“反人性”。通观历史,除了市场经济,大概没有任何一项制度,能够为人类创造力的释放提供如此巨大的空间,为人类社会带来如此惊人的财富积累,并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创造出如此日益丰富的多样性。但很吊诡的是,除了市场经济,也很难找到另一种制度,会遭遇到如此之多的误解和不当指责。
市场经济遭遇到的最常见的指责之一,就是它让富人更富而穷人更穷。而实际上,市场经济是人类历史上,迄今给人类社会带来最多财富总量的经济制度,也是迄今改善了最多普通人福利境况的经济制度。
一、工业革命改写人类命运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著名经济史学家格雷戈里·克拉克教授说过一段话,大意是,人类历史上真正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发生在1800年前后的工业革命。其他事件或许有趣,但是不关键。
为什么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如此重要呢?原因在于工业革命之前漫长的人类历史,其实是一部在温饱线上下徘徊的历史,而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生产率的持续增长则彻底终结了这一进程。
著名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生活在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展开的英国,却对工业革命的划时代意义缺乏足够的估计。他认为,人类社会将一直保持此前漫长历史的一个基本特征:人类社会当中人口的增长速度,要远高于产出特别是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因此,当粮食产量不能满足人口增长所产生的需求的时候,就会不可避免地爆发战争、饥荒、瘟疫等来大幅度削减人口规模,如此循环往复。工业革命之前的历史,也就因此被命名为“马尔萨斯陷阱”或者“马尔萨斯循环”。
工业革命之后,这个蓝色星球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从“马尔萨斯循环”中挣脱出来。产业革命开启的广泛而持续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绝不只是金钱意义上的财富扩张,也不只是坚船利炮和各种奇技淫巧。它意味着更干净的厕所、更卫生的饮食、更宜人的居所、更环保的生活方式,意味着更低的婴儿死亡率、更长的预期寿命、更多更丰富的消费和闲暇……也意味着更加文明的社会和更加和平的世界秩序。一句话,工业革命成为人类现代文明和前现代文明的一道明确的分水岭。
令人瞩目的中国经济发展奇迹,也得益于通过改革开放充分利用了工业革命之后经济全球化提供的历史机遇。在短短四十余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就总体上成功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转变,“中国制造”也在21世纪迅速成长为世界经济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
二、市场经济为创新提供动力
但工业革命不是凭空发生的。
很多人望文生义地将工业革命理解成——一场由一批特定技术革新外生推动的生产革命。很多关于工业革命的叙事,大体上都是这样的:以瓦特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进步横空出世,然后它所代表的先进生产力就顺理成章地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而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带来了整个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使得上层建筑不得不发生相应的变革,于是整个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
这个说法不能说全错,但也的确包含着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误读。由蒸汽机改良为代表的特定工业技术发明,它的发生离不开一些重要的制度基础。实际上,如果没有市场经济一系列机制和组织的加持,工业革命就根本不可能发生,更不可能跨越国界向全球扩散。
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技术变革,并不起源于某个惊才绝艳的灵光一闪,也不是有了创意之后就一蹴而就。和瓦特同时代的还有其他人也在进行类似的探索,而瓦特从着手蒸汽机的改良到他改良的蒸汽机被广泛接受,中间经历了二十年的漫长的过程。而且,和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瓦特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一直保持百折不挠的韧性。恰恰相反,在这一过程中,他时常因为受挫而产生强烈的悲观情绪,屡次试图放弃这一研究。他之所以能坚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先后两位企业家合伙人锲而不舍地鼓励和支持。
那么,他的看似希望渺茫的技术研发,为什么能够获得企业家的大力支持呢?最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家预期到,一旦瓦特研发成功,就会为自己的公司带来难以估量的巨大利益。而这就离不开市场经济这一制度基础了。如果没有现代市场经济所独有的,以有限责任和法人财产为基础的现代公司组织,没有尊重知识产权的专利制度,没有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价格—利润机制,没有对创新者的剩余索取权的保护,瓦特和他的支持者就不可能拥有改变人类历史的足够激励。
三、与大众为善的市场经济
和其他经济制度相比,市场经济的一大特点是对普通人相当友善。一个身体健康、常识健全的普通人,无需超常的聪明才智,也无需超高的道德水准,只要有机会参与市场活动,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释放自己的聪明才智,改善自己和亲友的处境,并在这一过程中造福社会。这也正是当初采用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纷纷选择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根本原因。
换个更浅显的说法吧。市场经济的一大奇妙之处在于,它允许甚至鼓励每个普通人争取自己的利益,并且能够有效地协调不同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动,使得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高度兼容。这就是亚当·斯密大名鼎鼎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市场经济所协调的,正是千千万万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这些人都拥有一些关于世事的知识,但都很有限,因而对整个世界缺乏足够长远和宏观的视野。他们大都心怀善念,遇到弱者会同情,也会在适当的时候施以援手。但他们也不是道德上的圣人。比方说,在打麻将的时候,也可能会偶尔偷瞄一眼上家或者下家的牌。
市场经济的这一神奇力量,不仅在工业革命之后让西欧和北美崛起一批发达国家,而且让很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十余亿人口在这一过程中摆脱了贫困。其中,中国的表现尤其亮眼。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超过7.7亿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这一时期中国脱贫人口占到全球脱贫人口的70%。人类历史上迄今除了市场经济之外,还有两种曾经被数十亿人的国度采用过的经济体制:以自然经济为主、小商品交换的传统习俗经济和中央计划经济。很难想象,在其他两种经济体制下,能够让如此大规模的人口如此迅速地脱贫。
四、经济学者有责任澄清关于市场经济的误解
市场经济遭遇的误解还很多,对于这些误解的澄清也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角度。本文非常粗浅地展示了市场经济对于普通人的友善。为什么以经济研究为职业的人,要花时间来澄清这样的问题呢?一个基本原因是,市场经济受到的误解和指责太多了。对于一个仍然处在市场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些误解和指责就像镜面上的灰尘一样,需要“时时勤拂拭”。否则,就可能在公众当中引起对于市场越来越大的敌意,从而阻碍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前些年的实践就印证了这一点。
市场经济为什么长期受到诸多不当的误解和指责呢?至少有两个原因不容忽视。
第一个原因已如前所述,理解市场经济的规律相当反常识。智力超群的人中俊杰,也难免对市场经济产生深深的误解。贤如爱因斯坦,照样无视市场经济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福利,而一度选择鼓吹计划经济。美国第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自命不凡而且以高智商享誉学界的保罗·萨缪尔森,也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对于计划经济的乐观期待。
第二个原因则是,市场经济是一种极其宽容的制度。无论无心的误解者,还是刻意的批评者,甚或恶意的诅咒者,都不仅往往不会受到市场的惩罚,而且还可能从市场上获得极为可观的收益。在今天的舆论场上,无论中外,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不应忘记,萨缪尔森本人就是市场经济的巨大受益者。如果他没能有幸生活在一个发达的市场经济当中,根本不可能写出他那本宣扬“市场失灵”论并且广受欢迎的教科书,更不要说从中获取价值不菲的版税收入了。
考虑到市场经济为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福祉和经常遭受的普遍误解,经济学者在专业学术论文写作之外,还有责任通过公共写作的方式,向社会普及那些看似反常识的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直到这些规律终于符合大众的常识。
[作者李辉文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经济学教授、区域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研究兴趣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制度经济学、世界经济和经济思想史,出版有《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研究》、《大国经济学》(合著)等。]
来源:李辉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