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两具“骨骼标本”,也是一张特殊的夫妻“合照”。
然而比起影视剧中让人毛骨悚然的“森森白骨”,这两具骨骼标本却让人感到一种岁月静好。
并肩站在一起的夫妻俩,是不折不扣的英雄,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更是让人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他们就是医学界的泰斗李秉权和胡素秋夫妇。
一位寒门小子,一位将门千金,两人因为医学走到一起,风雨携手57载。
去世后,两人又因为医学,在昆明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入口处,实现了另一种意义上的“重逢”。
李秉权和胡素秋夫妇伉俪情深,但两人当初走在一起,还是经过一番波折的。
按照现在的观念来看,两人的家庭差距非常大,是真正的穷小子和富千金的爱情。
1922年,李秉权出生在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一个贫寒家庭。
青少年时期,他目睹了家国破碎,也亲眼看着父母被疾病折磨。
于是他心里就萌生了当医生的念头,希望用自己所学救死扶伤,报效祖国。
高中毕业后,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用两个月的时间翻越高黎贡山前往昆明求学。
1941年,他考入国立云南大学医学院,进行六年的本科学习。
上世纪40年代云大医学院实验楼——澄农馆
正当他准备摩拳擦掌大有所为一番时,家乡却传来了噩耗。
在他求学之初,他就深感家国飘摇不定,谁知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家乡就传来沦陷的消息。
从此,他就和朋友亲人失去了联系,于是他更加发奋学习,靠着奖学金和贷学金维持学业和生计。
尽管学有所成,但李秉权心中总有一股愁闷挥之不去。
幸运的是,在云南大学医学院,他遇到了自己的一生的挚爱胡素秋。
相比起李秉权的出身微寒,胡素秋则是不折不扣的名门闺秀。
她的父亲胡瑛是护国战争名将,组织过辛亥革命,和宋教仁、覃振合称为“桃源三杰”。
按理说两人的身份天差地别,几乎没有在一起的可能。但因为医学,两条平行线开始偏移,直至相交。
对于胡素秋而言,从不缺乏追求者,但这些人不是迫于父亲的权势,就是对她阿谀奉承的人,她自然看不上。
但李秉权不一样,这个男孩刻苦勤奋,高大俊朗,丝毫没有因为她的身份改变相处的态度。
就这样,两人经常在一起讨论医学,心也越走越近,很快就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虽然亲事一开始遭到了父亲的反对,但胡素秋坚定不移的态度,还是让这段恋情受到了祝福。
当李秉权省吃俭用攒下一笔钱,鼓起勇气走进商店,买下了一支很时髦的派克钢笔向胡素秋求婚后,两人喜结连理。
婚后,两人没有过多享受新婚的甜蜜,便又各自奔赴云南附属医院工作。
1956年,昆明医学院建立,两人又成为医学院首批医生兼教师。
从此,两人就再没离开过医学领域。
当时医学普及率还不够高,农村地区还都以“偏方治病”,李秉权开始工作时,云南省的神经外科领域还是一片空白。
尤其是其中的开颅手术对医术要求很高,而且风险极大,很少有人愿意主动去探索。
可有些事情,总要有人去承担。李秉权主动争取,成立了云南首个脑科门诊。
为了保证手术的成功率,李秉权经常在忙碌一天后,回到家连饭都来不及吃,就伏案开始研读医术。
日复一日的坚持下,李秉权的医术突飞猛进,成为了我国神经外科的领军人物。
他还曾在国内首次完成“人体大脑半球切除术”、“第一例双头畸形人切除术’,获誉无数。
胡素秋也丝毫不逊色,她是云南省著名的妇科专家,开创了多项省内新手术,还编写了中国第一部《妇女更年期卫生》,为年轻医生做出了指导。
而两人这样的成就,是拿照顾家庭的时间换来的。
根据儿子李向新的描述,自己小时候父母太忙,一家人一直过着一种很奇特的生活。
在他们家里,最熟悉的人就像陌生人一样,各自去食堂吃饭,各自管理自己的生活。
这种状态就像是住在同一个房子里的不同租客一样,一个屋檐下却很少说话。
即便是过年,一家人也没时间吃年夜饭,很多次都是吃食堂。
难得在一起吃一次饭,聊天也都是各自遇到了什么难治的病人,应该用什么方法最有效将其治好。
二老就是这样,把一生投入到热爱的医学中,无暇照顾子女,常常也顾不上彼此。
不仅如此,在两人晚年时,还共同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那就是为医学捐献遗体。
到了该退休的年纪,两人依然整天做研究、写论文,谁也不想离开医学岗位。
直到80多岁高龄,两人依旧只有一个信念:趁还活着,多为医学做点贡献。
可人总有疲惫的时候,晚年时,李秉权因积劳成疾累到了。
躺在病床上,李秉权感觉自己时日无多,便和家人交代了身后事,那就是死后捐献遗体。
他说自己做了一辈子医生,死后也要拿自己这身“臭皮囊”为医学做点贡献。
那个时代,入土为安的观念更甚于现在。
所以李秉权决定捐献遗体时,遭到了一家人的一致反对,同为医生的儿子李向新也难以接受。
女婿也不同意这样的做法,还劝姨妹一定不要签字。
但胡素秋却坚决站在了丈夫这边,作为医生,他们比谁都知道遗体标本的重要性。
李秉权也不止一次对家人感慨自己早年学医的艰辛与不易。
信息来源:青春上海
在他上大学的时候,经常遇到遗体标本不够用的情况,
按理说医学本科生应该2-3人解剖一具遗体,但李秉权和同学们通常30多人解剖一个,
很多学生都只能看着,压根没有练手机会。而没有标本练习,同学们的学习进度就很慢。
李秉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只能顶着日军的轰炸机,带头去乱葬岗找无名尸体做医学标本。
父母态度坚决,儿女们最终也决定遵循父母的决定。2000年,夫妻俩一起填写了遗体捐献书。
5年后,李秉权先生逝世,按照遗嘱,他成为了云南省医学界第一个无偿捐献遗体的人。
信息来源:北晚在线
他的骨骼标本,就陈列在学校生命科学馆内,供教学使用。
2012年,家人第一次见到李秉权的骨骼标本,当他们看到骨架左侧“李秉权教授生平”几个字时,所有人都热泪盈眶。
而10年过后,在2015年的冬天,妻子胡素秋追随丈夫离去,她的遗愿亦是捐献遗体。
不过她有一个特别的要求,那就是骨架和丈夫放在一起。
2019年,胡素秋的骨骼被做成了标本,分别了14年的夫妻终于在母校“重逢”。
看到李秉权夫妻的骨骼标本,就好像看见了两位慈祥的老者,两位德高望重的医学泰斗。
他们值得最崇高的敬意,精神不朽,灵魂便不朽。
参考信息来源:
1.北晚在线:《医学伉俪捐献遗体10年后特殊重逢,二人骨架并肩而立,浪漫至死不渝》,2021-05-20
2.青春上海:《特殊“夫妻合影”:云南医学伉俪捐献遗体,骨骼标本放在一起》,2019-10-13
3.昆明医科大学:《“无语良师”李秉权》,2017-12-2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