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日只是夜长最长,并非日落最早、日出最迟
可能有人认为,冬至之日,是北半球全年夜长最长的一天,理应也是日出最迟、日落最早的一天。其实不然。
根据开普勒定律: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不是正圆,而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与太阳的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因此,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每天都不相等,产生“真太阳时”,但人们为了日常生产、生活的便利,制定了我们日常钟表所使用的“平太阳时”,“平太阳时”即把“真太阳时”平均化,导致每天都有均等的24小时,因此,“平太阳时”与“真太阳时”每天均有一定的“时差”,这里所说的“时差”与人们日常所理解的地球上不同经度之间的“时差”有所不同。其次,由于地球轨道面与地球赤道面之间存在着倾角,这个倾角,造成了地球气候有春夏秋冬的变化。这个倾角的平均值为23度26分,与北回归线的纬度数值相同。
例如,今年冬至,广州日出时间为7时03分39秒,日落时间为17时46分31秒,夜长时长为13小时17分08秒。冬至日,广州日出时间比全年日出最迟之日(1月16日,日出时间为7时10分17秒)提早了6分钟38秒,比全年日落最早之日(11月28日,日落时间为17时40分22秒)推迟了6分钟09秒。
所以,冬至日只是全年昼长最短、夜长最长的一天,而并非日落最早、日出最迟的一天。
冬至日北京有三大奇观:
颐和园十七孔桥
“金光穿洞”
每年冬至前后,在晴朗的傍晚,十七孔桥都会被落日余晖点亮,出现炫目迷人的“金光穿洞”景观,成为市民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的网红打卡地。
故宫乾清宫“点亮金匾”
每年冬至前后的正午时分,太阳光照射到故宫乾清宫地面的金砖后反射到“正大光明”匾上,阳光由西向东将“正大光明”匾和下面的五条金龙依次照亮,散发出金色的光芒。
天坛皇穹宇“高光时刻”
乾隆皇帝曾在南郊祭天时写下的诗句:“瑞叶霏微达曙连,正逢阳复祀皇乾”,描绘了天坛冬至祭天时的盛大场景。
明清时期,每年冬至日都会在天坛圜丘举行隆重的祭天大典。坐落在圜丘北侧的皇穹宇,本来是存放祭天牌位的仓库,但在冬至日正午时分,会有一束光穿过皇穹宇大殿,聚光灯般照在大殿最深处的“皇天上帝”神版之上,形成“光照神版”的冬至奇观,给古老而神圣的祭坛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冬至你好
HELLO WINTER SOLSTICE
冬至节气,亦称数九
2024年12月21日17:20:20
农历十一月廿一,星期六
迎来冬至节气
今天你吃饺子/汤圆了嘛?
冬至是冬天的第四个节气
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
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它解释道:
“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其 “至”代表着极致,包含了三层意思
即阴寒达到极致,天最冷
阳气始至上升,天气寒彻
太阳行至最南处,昼最短,夜最长
因冬至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
而且地球是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
自转的同时又围绕太阳公转
使得昼夜半球也不断自东向西移动
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从而白昼也达到最短
而且越往北白昼时间也越短
冬至节气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十分重要
其地位仅次于新年
所以也有“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别名
除了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习俗以外
这天最为熟悉的一个活动就是数九
目前尚不清楚数九的习俗开始于何时
但至少在我国的南北朝时期已经流行
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
“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
具体意思就是说从冬至算起
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天气就暖和了
因为此习俗,人们把冬至也称为“数九”
戳下方视频了解更多知识~
冬至来历
我国古人很早就重视观察太阳,月亮的运行规律。夏朝之前,就有人以土圭测日影,发现了“夏至至短,冬至至长”,“春分秋分,日夜平分”。
最先是先确定了“二分二至”,再得出“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然后推而广之,而逐步制定完善成二十四节气。
所以,冬至,最初是位于北半球的中国古人观测日影长短变化发现的。
冬至日影最长
古人发现,冬至日日影最长,那么,为什么冬至日日影是最长的呢?
影子的长短跟太阳高度角有关。一天中有无数个太阳高度角,其中地方时12时的太阳高度角称为正午太阳高度角,正午太阳高度角是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
太阳高度角越大,影子越短;反之亦然。古人所说的“冬至至长”,指的是与其他日子相比,冬至日的正午影子最长,即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
冬至代表冬天到了
冬至日前后,我国各地基本就进入冬天了。有以下原因:
(1)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冬至日,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达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最小值,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热量条件越差。
(2)白昼时间最短。冬至日,是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的日子,这也是影响热量条件的因素。
(3)冷空气活动频繁。冬至日前后,亚洲高压异常强大,常常驱动冷空气南下,形成大规模降温天气。
但需要注意两点:
(1)衡量冬季是否到来的不是冬至, 气象学上,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10℃算作冬季。
(2)冬至不一定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陆地上气温最低月多出现在1月份。
冬至一定最冷吗
答案是不一定的
冬至这一天,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的一天,是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但为什么却不一定是最冷的一天呢?
影响热量条件的重要因素,就是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但其他因素也有影响。
(1)土温的影响。
气温主要受地面辐射的影响,冬至前期,地表得到太阳光、热逐渐减少,但还有土壤深层的热量补充,所以还不是全年最冷的时候。冬至日过后,北半球夜长于昼,正午太阳高度角也很小,单位面积的地面受到的日照强度也很小,因此地面每天得到的太阳热量逐渐变少。到了“三九”前后,土壤深层的热量也消耗殆尽,虽然仍有太阳现身,但地面散发的热量多于吸收的热量,很容易出现全年最低气温。
(2)亚洲高压影响。
每年1月份,西伯利亚地区的冷气团(亚洲高压)往往发展到极为强盛的阶段,强冷空气频频南下,容易导致阶段性低温持续。
地温的缓冲作用是冬至不是最冷日的主要原因,而地面不吸热,天上又有冷空气制冷,双重因素导致1月天寒地冻。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这是为什么呢?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除了白昼变长,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也在变大。
冬至三候
一候蚯蚓结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二候麋角解
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
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大如年,
人间小团圆。
在古人心中,
冬至的地位不亚于新年,
地理图文综合整理
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冬至节日
据记载,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也就是说,周公选取的是经土圭法测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
冬至一直排在24个节气的首位,称之为“亚岁”。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
古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冬至民俗
祈福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贺冬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祭祀
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图
民间还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
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
此外,还有采用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图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划,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
冬至饮食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时光匆匆,冬至不吃,更待何时?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这里是否有你家乡的味道?
饺子
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相传医圣张仲景他告老还乡回到南阳时,正值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见南阳乡亲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
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
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吃饺子这种习俗。
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
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羊肉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
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汤圆
汤圆是冬至的必备食品。这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 着团圆、圆满,冬至吃的汤圆又叫“冬至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南方地区民谚云:“冬节大如年”、“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海峡两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当作团圆节。
江南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苏州酿酒
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
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江西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产,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福建人祭祀时的供品。麻滋阴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
台湾糯糕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冬至养生
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衰转盛,由静转动。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
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节,要及时增添衣服,注意防寒保暖。
依门赏雪冬至到,片片雪花似鹅毛。
一杯热茗暖心肺,诗情画意身边绕。
九九严凝,河海结层冰。
藏之终,生之始,
宜踏雪寻梅,长歌醉饮。
一念冬来,一念雪落
从今千万日,此日又初长
冬至,深冬的问候
落了谁的心间
安了谁的温暖
天涯遥远,思念如溪流涓涓
岁月缱绻成心头的挂念
夜最长,阴最重,
天寒素手冷,要记得保暖
岁月匆匆,料峭又一冬
一年之末,最是想家时候
此时乡愁是一盏灯火
一座村落,一方守候
遥寄一份牵念,携一缕暖阳
墨染山川,彩倾平原
对话落寞的深冬
灯火阑珊,终有团圆日
冬至,祝安康!
【气节说】
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图文地理
注:本文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应公众号命名规则要求,原谭老师地理工作室更名为地理图文,谭老师讲地理更名为图文地理,更多备考资源请点击阅读原文。
关注搜索地理词语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