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价格回调,最近有不少读者朋友入手了2024年的新会柑皮以自己存放。但柑皮是入手了,仍然有许多朋友对新会陈皮的新皮没有什么概念,对青皮、二红、大红等三色更是区分不了。目前老李针对如下一些常见的问题做一些归纳。
1、新鲜的茶枝柑是如何区分青、二红、大红等三个阶段?晒干后又应该如何区分的? 2、每个阶段的柑皮陈化后的外观、香味,均有什么差异? 3、每个阶段的柑皮陈化后的食用口感,有什么不同? 4、每个阶段的柑皮陈化后的效果,有什么差异? 5、每个阶段的柑皮陈化后,有什么优劣好坏?
经常购置新皮的朋友,都曾遭遇过上述的这些问题。老李于此暂且撇开是否为“正宗新会皮”以及“有无传统陈化”的问题,假定出现以上差异的不同阶段的柑皮,皆符合“年份陈化、新会种植、新会品种”等情形,那么为何在自然陈化的情况下,不同阶段柑皮陈化成的新会陈皮,去“味道”与“外观”等有什么细节差异呢?
2024年“三色”新会陈皮(新柑皮)对比(拍摄于2024年12月)
一、“三个时期”新会柑均有不同特征,而“新会陈皮”仅限“二红”或“大红”柑皮
新会陈皮依循传统可划分为未成熟的柑果(青皮)、稍显成熟的柑果(二红皮)、完全成熟的柑果(大红皮),从表面上看,三个分类是根据果实对应不同时间的“成熟度”而定的,但实际操作中又结合了“三个时间点”划分,即标准来自于2021年江门新会颁发的“新会陈皮地理标志”相关规定给出的采收加工参考时间来,以立秋、霜降、小雪、冬至等“节气”时间为分界的。
先说说青皮。通常指立秋至霜降采收的果实所加工的皮,陈化后也不能称之为“陈皮”。果皮未着色,生理未成熟时(通常指农历立秋至霜降)采收果实所加工的皮。外表色泽青褐色至青黑色,有无数微凹入的油室,不显皱缩。内表紧密光洁,雪白、淡黄白至棕红色。质硬、皮薄,味辛苦、气芳香。
中药相关药典中关于青皮解郁功效的介绍
青皮的比较“烈”,多用于入药,而具体的作用可见上述书籍的内容。青皮的最大优势就是易保存,因为其内囊尚未长成,纤维量比较少,吸潮能力比较弱,果皮的含糖量低,因此也不容易被虫蛀和发霉。
青皮柑
区别于“青皮”,传统的中医书籍多把“红皮”定义为“陈皮”,即为二红、大红等柑果成熟阶段时期的新会产茶枝柑皮,才能算是“新会陈皮”。
再说二红。二红皮,通常指霜降至小雪采收的果实所加工的皮。果皮开始着色、但未完全着色,生理仍未充分成熟时(通常指农历霜降至小雪)采收果实所加工的皮,外表色泽褐黄色至棕黄褐,有无数大而凹入的油室,皱缩较明显。内表雪白、淡黄白至棕红色,海绵浮松状不明显。质较硬,皮较厚,味辛带苦略甜。
中药相关药典中关于陈皮的“行气”功效的介绍
二红时期是新会柑比较协调和平衡的时间,在保持了青皮的“烈”,也有大红的“和”,物理外观上也比较薄,相比大红容易保存,也是比较折中的存皮选项,因此很多行家处于容易保存和打理的角度,大量存放了二红皮。
二红柑
最后是大红皮。通常指小雪后采收的果实所加工的皮,至于“冬后皮”也属于大红皮,即在冬至后采收的茶枝柑,属于大红皮时期的大红柑。“大红皮”的果皮已基本着色,生理已基本成熟时(通常指农历小雪后)采收果实所加工的皮,外表色泽棕红色至红黑色,有无数大而凹入的油室,皱缩明显。内表雪白、淡黄白至棕红色,海绵浮松状明显。质软、皮厚,味辛带甜香。
传统上说的“大红柑”,就是指新会柑在“大红皮”时成熟后的表现。其物理外观颜色鲜艳夺目,是比较“大红柑”的重要特征。虽然大红柑美丽,柑皮香甜,但其缺点也是非常显著——因为成熟度高,其果肉和果皮的糖分都含量高,糖分高就以为有能量和食物的源头,因此蛀虫都喜欢“择红而蛀”。
新会陈皮“冬后皮”,成熟度高、皮厚实、糖分高,陈化后口感比其他时期的皮好
其实以2021年更新的地方标准与2021年前的旧版标准对比,二红柑的采收节点往后推了一个节气(即2周左右),其原因也是关于最近年份的新会当地的气候变化有关(表现为入秋降温的时间延后),导致新会柑成熟转色时间推后。
所以,我们在判断大红、二红等果期时,可以参考地理标志的划分时间点,也可以根据当年的气候标准和柑果成熟度的变化而定。因此,我们会看到有柑农明明采收的二红果皮色,但将其称之为“大红果”的原因(按照地理标志的时间点划分,而不按照柑果的成熟度划分)。
但其实这也是没问题的,因为商家参考的是地标标准,过了小雪节气,无论外表是否明显转红,橘白内表的海绵浮松状已经很厚了,柑皮是能达到大红的成熟度的。柑皮是有生命的,即使开皮后也会不断转化,只要晒干后放上一段时间,会继续着色,所以过了小雪采收的新会柑,都可以说是大红柑。
2020年的“三色”新会陈皮对比(2024年11月拍摄)
二、“三个时期”的茶枝柑皮,制作成陈皮后均有不同的表现
首先说说新会陈皮的颜色差异。新会陈皮是由新会柑皮经过多年陈化后而制成,其“颜色”会随着陈化的程度而不断变化和加深,如9月后采收的大青皮,陈化后会出现“暗绿色”,煮泡后会出现“黑色”;而10月和11月的二红柑因为青黄不接的原始皮色,在陈化后会出现“暗褐”的杂色,煮泡后是“浅灰色”或者“暗绿色”;到了12月大红皮在陈化后颜色则相对稳定,会呈现“褐色”,煮泡后多出现“深红褐色”。
简单来说,不同时期的果皮颜色决定了陈化后陈皮颜色的深浅程度,特别是2019年以前新会陈皮市场还没有当下的市场庞大需求时,二红、大红果的分级机制没现在这么精细严谨,柑农自存的陈皮多是卖不到后统一批量采收存放,所以存放后更容易出现“杂色”。
二红皮的“青黄不接”颜色
此外,除了本身颜色的差异外,存放陈化的容器不同,也会导致陈皮的颜色不同。例如以麻袋陈化,因为麻袋保温保湿能力强,其陈皮的颜色会偏深;相反,如以蛇皮袋或者玻璃瓶等贮存陈化,其颜色就会偏浅。也有行家认为,麻袋的材质和结构,更有利于陈化菌落的发酵,因此其陈化的程度更甚,加上麻袋容易吸味,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陈皮挥发油的附着力,增加了陈皮的香味和颜色。
其次是味道的差异。在生果阶段,青皮、二红、大红三个时期的新会陈皮对应的“风味”是不一样的,因为随着果实的成熟,其中的挥发油、黄酮类物质、多糖类等营养物质含量均有变化,从而导致果皮在陈化后的显著差异。
青皮阶段的落地果跟二红十分相似
简单来说,青皮和二红的挥发油含量比大红皮高,因此香味更刺激、更辛;而大红皮是成熟后的果实,部分果酸减少,形成更多的果糖,因此口感会出现“甜度”,即很多人说“回甘”。而陈化过程中,陈皮内含物如挥发油、黄酮类物质、多糖类等转化,必然会引发转化后不同的口感和风味,因此判断口感的差异,不能只看是不是回甘、是不是香甜、是不是刺激等,而要综合判断。
最后要说的陈化环境的影响。从局部环境的自然仓库、恒温仓库,到南北气候的大区域差异等,都会导致不同的陈化结果。即使是同一时间、同一棵树上采收的同一批生皮,在南方温暖潮湿的气候下陈化,其陈化速度和程度,都会比北方好很多,其外观和味道也有显著差异。
新会陈皮之“大红”柑皮(拍摄于2024年12月初)
三、“大红皮”和“冬后皮”,是制作“工艺皮”的首选
不管是新会茶枝柑还是外地茶枝柑,抑或是其他的柑橘,只要是完全成熟后的柑橘,其果皮的糖分都会增加,因此市面上绝大部分的造旧工艺皮,都是采用完全成熟的柑橘皮制作。其通过加温、加湿、烘干等步骤处理,保留了“甜”的口感来满足绝大部分消费者的味觉喜好,而恰好甜度高的柑橘皮又能覆盖因没有充分陈化产生的果酸,所以工艺皮达到了“一甜遮百假”的效果。
目前在快速鉴别是否工艺皮,主要是根据“味道”中是否有明显的“酸味”、“刺激味”等区分是否经过工艺人为处理过;通过品饮的口感醇厚度、刺激度、味道的质感和复合层次程度,来区分是否外地皮和新会皮。
工艺皮的味道特征是“酸”口感非常浓郁,即“果酸”在工艺处理中无法实现传统陈化的“去酸”步骤,所以一旦煮泡,其口感会出现浓郁的“酸味”,而且酸味不是醋酸,而是果酸味,有点柠檬片冲水的口感,特征非常明显。如果大红皮造旧的工艺皮,其口感就有明显果糖味道,非常具备诱惑性。
2024年12月新晒的新会产区茶枝柑皮(大红皮)
而传统的陈化皮需要3年或者5年以上的氧化发酵,以达到走糖、走酸之目的,陈化后陈皮口感更加醇厚,陈香味会更加明显。所以,如果你遇到一款陈皮,冲泡后口感非常酸、或者明显的甜,但又标注着高年份,那么就大概率遇到工艺皮了。
不管是“外地新会柑”还是“本地新会柑”,新会柑(茶枝柑)果皮的挥发油、黄酮类和多糖等含量都比其他品种柑橘要高一些,因此在味道对比上,茶枝柑制作的陈皮气味会比较“丰盈”,即复合型香味非常明显和突出,甚至有些许刺激。
其他由柑橘制成的陈皮,在手搓之后,其所挥发的香味会偏甜抑或趋向于果香。此乃单一的醇类、脂类、糖类物质挥发所导致的味道特征。而茶枝柑在手搓过后,倘若为三年以前的新皮,其香味会呈现出柠檬酸的味道,且又夹杂着繁杂的果香与甜味。正因如此,众多朋友喜欢将新会茶枝柑冠以蜜香、果香、花香、甜香等不同之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