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青藏高原的道路》近日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是著名作家墨白近年来行走文学作品的一次合集:《洛克的目光》记述的是从云南赴青藏高原的旅程;《天果洛、地果洛》写的是自青海入青藏高原;《音乐唤醒的旅程》是从四川前往青藏高原的路程的记录;《三江源的野生动物》是一部纪录片脚本,用镜头语言塑造了一位热爱摄影,热爱、珍惜高原的“安多藏区的康巴汉子”。本书出版后引起社会关注,河南两所高校,随后分别举行了墨白新作研讨会,与会者一致认为本书的写作看似散漫,却精心结构,是文学创作形式上的一次文本的破冰创造。
河南大学“墨白《通往青藏高原的道路》新书分享会”会场
11月23日,由河南大学文学院举行的“墨白《通往青藏高原的道路》新书分享会”在古城开封举行,来自郑州、开封两地的作家、评论家同河南大学文学院的教授与研究生20余人参加了分享与研讨,会议由文学院副教授、散文批评家刘军主持。
河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进才指出,墨白的这本新书是一本奇书。首先奇在墨白运用游记散文的笔法讨论小说创作;其次奇在墨白观看青藏高原的目光,所及之处尽是温情;更奇在墨白在这本书中寻找到了与历史对话、与未来对话的一种独特方式。他指出这本新书所写的,不仅是一条通往青藏高原的道路,也是一条召唤世⼈通往生命本体的德性之路。
开封市小说研究会会长、作家孔羽
开封市小说研究会会长、作家孔羽说,这本新书是一种跨文体的文本。就散文文体而言,这本新书中体现出了写散文的基本要素;作为小说文体而言,该书是墨白作为先锋小说家,对小说文体的先锋探索;此外这本书还可以作为创意写作的教科书来阅读。《大观》杂志社社长、小说家张晓林指出,墨白在这本新书中为读者绘制了一幅精神和文体的地图。他认为,这是一种文体的创新,为当代文坛提供一种新文体的参照。郑州大学出版社人文分社社长李勇军认为,墨白的新书打通了小说和散文两个文体。《开封日报》记者田宏杰认为,墨白是中原文学的引领者和探索者,同时又是一个文化的追随者。他指出墨白对开封和青藏高原的关注,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好感,而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追随。
河南大学青年学者杨希帅
青年学者杨希帅指出,墨白用行走世界作为中介,用讲故事的叙述性笔法为读者呈现了一种深刻的小说理论。墨白在这本新书让我们重新思考心灵和世界的关系,启示我们要主动向世界敞开,使外部世界成为自我心灵的组成部分。青年学者李保森认为墨白的新书是人性、自然和社会的三位一体,又是历史与现实的互相激荡。他表示,墨白的新书是一种跨文体的写作实践,扩大了我们对散文文体的认识范围。青年学者吴亚丹认为,墨白对青藏高原的行走,构成一种作家与世界的互动关系,在旅行的过程中,作家对自我认知也进行了重新建构。
河南大学师资博士后郑慧文
师资博士后郑慧文认为,这本新书是墨白自身经验的累加,是文学真实与社会真实两个层面的立体化呈现,在对他人故事的讲述中包含有自述体的成分。墨白的这种旅行性书写,不仅是带领读者寻找青藏高原,还是对生命、对自我、对精神的一种找寻。现当代文学专业创意写作方向研究生周文蔚认为,墨白的这本新书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旅行,还是心理反思和文化探索意义上的旅行,延续了其小说创作对底层人民苦难生活的描写,她强调这本书作为创意写作教程的特殊写法,对自己深有启发。文艺学专业研究生崔家驹认为,墨白的新书具有极大的丰富性和层次性。这种丰富性首先体现在文字文本层面,其次体现在文字文本和图像文本的结合层面,并认为这种结合探索了新的文本形态,也为文学赢得了尊严。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刘一帆、宋璐瑶,戏剧与影视文学专业研究生杨昊宇等也都分别谈了各自的阅读感受。
最后,《通往青藏高原的道路》作者、小说家墨白对从50后到00后的六个不同代系的读者从不同角度对本书的接受与讨论,并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背景、不同时代背景的给出的各自的阅读感受和收获,让他感到十分欣慰。他认为文学创作,只要能用自己的形式,按照自己的理念,来表达对文学、对人生、对世界、对存在、对实践的认识,就是好的文学。
郑州大学“墨白作品《通往青藏高原的道路》研讨会”海报
12月13日,“墨白作品《通往青藏高原的道路》研讨会”在郑州大学二月河文学艺术研究中心举办,来自河南省作协、河南省文学院、河南省社科院及多家高校的作家、评论家、学者,郑大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的师生30多人与会,从不同角度对该书及墨白的文学创作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文学院教授、著名评论家刘宏志主持。
河南省作协副主席、诗人冯杰首先发言,他认为,文学家不仅要有文学的“故乡”,也应追寻文学的“飞地”。墨白在这部书中,离开了他的文学本土“颍河镇”,来到了“异乡”青藏高原。这部新著不同于一般的走马观花见景抒情,而是对风俗文化、地理人文的深度解读,为“新旅游文学”写作提供了模板。河南省作协副主席、评论家刘海燕强调,作者在书中以不同的时空与现场,与所写的人物重影,聚焦了许多别人可能写的很混乱的内容;通过表达的复杂性,凝聚出一种独特的高原精神气质,让我们借此来对抗现实生活的千篇一律与衰败感。
《河南日报》编辑张冬云表示,墨白的新作在松弛随性中蕴含着激情涌动,在书写中创造了自己的时间,用追寻过去的方式瞭望未来,结构复杂,是一次写作的典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郑州大学教授、散文家赵炜认为,墨白的作品自始至终流淌着敬畏之情,闪耀着人性光辉,展示了创意写作的无限可能,堪称是一本珍贵的写作“教科书”。《河南工人日报》记者、作家奚同发指出,墨白的新作展现出一种作家进入生活时的“切肤之感”,是一次“心灵放飞之旅”;通往青藏高原的道路不仅是墨白自我拷问、反省的旅程,也是墨白对文本和题材的创新做的有益实践。
本书作者墨白(左)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冯杰(中)、郑州大学出版社人文分社社长李勇军(左)在研讨会上。
《郑州师范教育》编辑部主任郑积梅则从叙事与写作的新样态、“地方发现”的征用、资料性的留存、爱与慈悲的张扬四个话题切入,认为墨白用这本新著带领我们见众生相,感悟万事万物的枯衰兴荣,关切我们当下的处境,尤其是困境,探寻当代人的命运走向和精神结构问题。河南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郭海荣认为,本书的新文体是作者文化自信带来的文体自信,不受具体文体叙事的束缚,是现实、精神、文字三重通向青藏高原的道路。《郑州日报》编辑陈泽来表示,很多人走青藏线,只是为了打卡发朋友圈,书里面墨白的青藏之行,途经的雪域冰川、飞禽走兽,甚至每一股清风都融入他的生命,成为他内心和情感的一部分。
郑州大学文学院“墨白作品《通往青藏高原的道路》研讨会”与会人员合影。
青年评论家彭进强调,本书内容是涉及众多学科的复杂文体,展现了创作的丰富性与先锋性。青年作家陈霖东表示,本书带给自己无尽的想象与思考,无限的憧憬与向往,无论是青藏高原还是像青藏高原一样神圣纯洁的文学事业,都引领和激励着她一路思考,一路成长。青年评论家张向辉认为,书中描述的正是自己向往的生活,干净的文字可以净化心灵。
作家墨白最后一一解答了郑州大学文学院现当代专业研究生王雨晴、黄乐为、万方、祁同悦的提问,特别强调了在现代主义创作中“瞬间”“生活”和“当下”的重要性。《南腔北调》主编饶丹华,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青年学者潘磊、段玉亭、朱一帆、马晓炎以及现当代文学10余名研究生也参与了研讨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