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志杰
文/片 许志杰
说起今日之山东,人们想到的首先是作为一个省级行政区的存在——山东省。不知有人想到过没有,在遥远的春秋战国时代,直到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覆灭,山东仅是一个具有典型性地域概念的名称。那么“山东”是如何实现从一个地理概念到行政区划的千年嬗变的呢?
黄河与崤山余脉形成天然屏障。
地理山东与行政“山东”
无论名声极隆的西周,还是狂灭战国六霸的秦王朝,以及具有真正意义上国家雏形的刘姓西汉,其主体部分包括首都,都是蜗居在秦岭余脉的崤(又作殽)山以西的狭小区域。南北以黄河划界,东西则以崤山为标志,崤山以东广大地区统称山东。战国七雄,除秦国在崤山西之外,其他六国均在崤山以东,因而也有“山东六国”的说法。
西汉灭亡,东汉继之,将首都翻越崤山从长安迁至洛阳,实现了地域性大迁徙。东汉是西汉的延续,依旧是刘家王朝,老刘家兴盛发达的根据地在崤山以西,那是他们的福地。如今,江山残缺不全,连滚带爬到了“山东”,身不由己,心亦不甘。他们想出了一个瞒天过海、自欺欺人的妙招,将原插在崤山已近千年的“山东”界碑东移到太行山。于是,太行山为界的新山东诞生。“山东”作为行政区的出现,是在宋、金对峙时期的金代治下,金大定八年(1168),设立山东东路和山东西路,这是“山东”作为行政区名称首次列入政府名册。明洪武元年(1368),山东政区正式定名为“山东省”,并成为一个省的专名。
究其原因,除却前已有述的地理优势,还有历代统治者笃定的王朝中心论。传说的三皇五帝,建立王朝帝都的商朝、周朝,依此类推,无不有一颗王朝中心论的“心”左右着他们的行为。国家的诞生基于此论,中国最早从理论和意识上形成,同样基于这样的思想根蒂和理论基础。为了保住王朝江山,从秦开始大杀四方,汉武帝刘彻不惜劳军远征,与匈奴决战沙漠。虽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总是折损巨大,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达到极盛的唐太宗,以及因为战争不息、积弱积贫的北宋王朝,都不得不背负着东杀北伐的战争重担疲于奔命,将王朝家底全部搭上。南宋与金朝南北而治局面的出现,给金人留下大片可支配的土地,太行山以东,被金人划分为山东西路和山东东路,从而完成了“山东”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到行政区划的千年嬗变。
崤山,何以成为山东之山
崤山,它以何等之身将华夏大地一分东西,持续千年。这座最高峰海拔不过2000米的秦岭支脉,位于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地理位置属于河南,地势自西南向东北渐次低缓,西南端与陕西界内的华山山脉衔接,因地势形成“崤函古道”或称“两京古道”,其中函谷关就是崤函古道上难以逾越的一座险关。
函谷关故址在今河南省西部三门峡灵宝县旧城西南,因“路在谷中,深险如函,故以为名”。翻开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的春秋战国和秦、西汉地图,但见崤山地处古黄河(河水)之阳,与曲沃(今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隔河相望。春秋战国乃至秦汉之际的黄河,河面旷阔,河水汹涌,一河当道,兵马莫渡,可谓天堑。崤山则自秦岭山脉东段南北横亘东西,北与黄河牵手相拥,构成天然丁字形直角屏障。周至秦、西汉首都均在长安(古称镐京),对于着力防范来自黄河以北广大地区游牧民族侵扰的“关西”统治者而言,黄河足矣。同时,对于山东地区的其他各国,尤其春秋战国时代形成的“山东六国”,崤山易守难攻,重兵把住“函谷关”基本就是高枕无忧。
山东一说最早的出处大致可定在左丘明著《左传》,这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以鲁国历史为轴,叙述鲁国及与鲁国相关的历史事件。《战国策·赵策二》也有表述:“六国以亲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此后司马迁著《史记》开始大量出现山东一词,《史记·楚世家》有记:“苏秦约山东六国攻秦,楚怀王为从(纵)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到了宋代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山东更是屡见其中,而且跨越了从崤山到太行山的地域转换,表述明确,划界清晰,一目了然。
从地域面积看,从战国到西汉灭亡这一时期的山东相当广大,几乎含括当时大半个中国的国土面积。当然,一个约定俗成的名称不仅具有战略意义,还包括了不可或缺的人口数量、经济状况、资源多寡、交通问题等诸多因素。山东地域广大,自燕山以南到长江以北,东抵大海,西倚崤山、函谷关一带。这一地区有一个很大的地理特点,出崤山之后,源自西部高原的各条河流呈放射状,向东、东南地区散开,流域不断阔大,为农业、畜牧业发展提供丰沛的水资源。因而,山东六国经济状况相对稳定,虽各国相互征伐,但总体处于和平发展年代。与山东相比,秦国所处的崤山以西的关中地区,秦人又称关内,地域局促,但同样拥有农牧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水利资源。有古黄河流经,又有洛水、泾水、渭水奔流不息,既滋润大地,又为这一地区提供足够的水源。最重要的一点是秦国以西(后称西域),大小国家最多时有五十多个,很多依附匈奴,但不具备与秦国抗衡的实力,且距离较远,难以构成对其实质性威胁。
其实,刘邦建立汉朝政权之后,一度将首都定在洛阳,从地理上跨过了崤山——函谷关。但是,后来刘邦遇到了齐国人娄敬,他认为,东周立都洛阳,以当时的版图,洛阳是中国的地理中心,周王朝天子为了方便各分封国进京朝拜。他建议陛下将首都定于关中,令山东(崤山以东)大乱,故秦亡国的疆土仍可继续为陛下占用,以“关中”制“山东”。刘邦征求朝内高官的意见,这帮人多数来自山东,不愿离家乡太远,纷纷表示愿意将首都定在洛阳。然而谋士张良赞同娄敬的建议,认为关中地区“金城千里”与蜀国的“天府之国”,都是建国定都之必备,进退两便,富饶养人。刘邦采纳娄敬建议,迁都长安。
虽然如此,汉王朝东进的步伐一直没有停下。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3年)冬季,汉武帝下诏将函谷关向东迁到新安,从现在地理位置看,就是将函谷关从河南三门峡灵宝县东北东迁至河南省新安县,并改称弘农关,两地相距100公里。从函谷关到弘农关这段区域,被叫关东,与关西相对。震撼战国时代的著名关口,由此失去往日之重,西汉政权中心东进迈出实质性一步。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动向,登基后一直缩在关西的汉武帝终于在元鼎四年向东出崤山,过函谷关(已改名弘农关),时间是函谷关东迁的第二年冬季。此次东行汉武帝只到了汾阴、荥阳、洛阳,象征性高于实际意义,却为两年(公元前110年)之后出游东巡、泰山封禅、东莱看海,打下理论与行动的基础。但是,无论函谷关东迁,还是汉武帝东巡泰山封禅,都没有突破求神拜佛、祈愿自己长生不老、王朝屹立千年的秦始皇套路。被誉为具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尚且如此,他之后的子孙一代不如一代,到了西汉末年各地势力揭竿而起,乱中取胜的刘秀乘机坐上皇位,开启刘家王朝新阶段,称为东汉。
东汉落位,定都洛阳,历史在此得以扭转,也使山东地域优势凸显,一个新的地理概念诞生。崤山完成了作为山东地理概念分界的历史使命,太行山接棒,新的地理山东诞生。
太行山东,渐行渐远的模糊概念
山东地理概念之形成,最早见于《左传》书中,但真正在民间流传开,成为一种共识,实为战国时期地处崤山以西秦国人对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统称,“山东六国”是也。
很有意味的是,秦国将崤山以东那么大的地域叫山东,但是并未将秦国所处的崤山以西自称山西,而是标称“关中”。在秦汉统治者眼里,这是一种优越和自豪,汉武帝时期起用了来自山东地区齐国的公孙弘出任御史大夫(最高监察长),他在一次与出身关西的大臣辩论时输理,不得不立即道歉:我是山东乡下佬……人格尊卑立下分出。
太行山的人造天河红旗渠。
但是,自秦始皇尤其汉武帝始,关西成为输出战争的主要地区,国库枯竭,暴征苛捐杂税,民不聊生,“金城千里”日渐萎缩,长安作为首都已经没有强有力的经济支撑点。这时候的山东地区经济状况明显优于关中,建都洛阳,能够依靠经济发达的山东地区,黄河、济水中下游,以及华北、江淮平原,给首都供应更多物资,维持统治者的生活秩序。因此,东汉统治集团放弃了先辈制定的“以关中制山东”的基本国策,向东迈出坚实的一步。此后的历史证明,刘秀的选择非常正确,不仅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东移,也使经济中心以此呈放射状,将光芒照到了东部、东南部乃至江南的大片地区。
与之相随的是山东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同时发生巨大改变,首都已在山东,原来的山东之称显然不合时宜。有推断,从东汉起山东开始东移至太行山以东,但是并没有官方统一去做这个工作,山东依然被称为山东,只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中,实现了无声东渡。秦、西汉争夺战主要集中在关西与山东交界地带,三国时期,交战国相持的地带转移到南、北方经济区交界的淮南、江汉、秦岭,短暂的西晋统一,首都设在南方的建康(今南京)。到了隋、唐中国再度统一,首都或设长安,或在洛阳,及至北宋的开封,因为大运河的开凿,以及黄河水运的兴起,东西交通得到极大改善。东、西概念只有方位的地理感觉,像崤山那样明显地界的划分已经被弱化。 太行山作为象征山西与山东的界限,留存下来,同时给那个时代的文人骚客留下不尽的想象空间,山东,也成为他们乡愁与怀念的寄托。唐代诗人王维那首著名的《九月九忆山东兄弟》便是杰出代表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为行政区的确定与变更
金代之所以将太行山以东地区划为山东西路和山东东路,既有继承,更明显的是受其统治区域所限。虽然山东被分为东西两路,其实范围基本上被压缩到了与现今山东省地界相差无几,北到渤海湾,东至黄海,南为徐州、沭阳,西界比现在还往东,包括德州、夏津、曹州等大片区域并不在两路之中。东、西两路的曲界划分相对曲折,东路大致为齐国,西路则以鲁国为主,稍微向西北和东南方伸展。齐、鲁两个故国合体,并称山东,也是首次。由此可以看出,山东作为行政区划的形成,至此初露端倪。
元代出现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名称,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到明代更是明确以太行山为界划出山西、山东,山东的地域面积不仅包括现在的山东省,还囊括了东北的大片区域,甚至包括了渤海湾。自明代洪武元年始,成立山东行中书省,这是山东单独以省建制的开端。清朝地方一级政区名称全部改为省,全国分为18个省,后增至23省。至此,山东省一直延续下来,包括区域划界几无变化。
以两组数字作为本文结束,自战国时期“山东首次作为地理概念出现在文献中,至今已有2400余年,此其为一。其二,自金代创设山东两路,作为行政区划名称至今已逾900年。两组数字可见,无论地理概念还是行政区划,山东,这个名词在中国历史上坚而不辍,从未改变过。
(本文作者为高级记者,媒体从业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