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1日上午9:30,孔学堂联合岳麓书院主办的溪山岳麓·大成心境名家讲坛(第39讲)在明伦堂·明德厅如期开讲。本次讲座主题为“人生阶段论:从李叔同到弘一法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宗教研究数据库建设(1850-1949)”首席专家李建欣老师担任主讲嘉宾,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员、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导师、阳明学院教授刘凤霞担任主持,讲座吸引了众多学者和市民前来聆听。
在前言部分,李建欣老师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思考的人生毫无意义”为引,结合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以及毛泽东对白求恩的评价之语——“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启迪大家认真思考生命的意义。
在多重铺垫之后,李老师带领大家进入哲学视域下人生境界的阐释。他引用中国当代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先生的“四境界说”——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指出此四者高度归纳,自低而高,对推动个人精神成长与生命价值的实现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随后,讲座进入专题精讲部分。李老师首先讲述李叔同其人及其艺术成就。李叔同(1880-1942),名文涛,字息霜,音乐、美术、书法、戏剧皆有所成,为中国话剧先驱。其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执教、编刊。后剃度出家,法名演音,晚号晚晴,尊称弘一法师,其人生跨越艺术与宗教,影响深远。他涉猎广泛,开美术课人体写生先河;创作《送别》旋律悠扬,传世至今;书法“弘一体”超凡脱俗,融宗教道德于一体。在李老师看来,从天津显赫家世的少年才子,到东渡日本的艺术留学生,李叔同在艺术领域的探索与成就,无不彰显其非凡的才情。
在第二部分,李老师着重讲述李叔同之性格与其传奇人生的关系。李叔同性格决绝,特立独行,这使他的选择和处事与世俗大异其趣。比如,留学期间,友人爽约5分钟就吃了他的闭门羹,再如,在春晖中学他竟力劝友人誓一死以殉教育,他在杭州虎跑寺断然别妻,青岛湛山寺慈悲护生……凡此种种,皆是力证。李老师指出,性格决定思维,思维引导行为,三者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个体的人生轨迹,李叔同与常人迥异的性格、思维及行为,为他断然进入佛门埋下了深刻的伏笔。
第三部分,李老师着重阐述李叔同身份转变背后的重要节点,并切入哲学与宗教视域评述这种转变。1916年,李叔同受日本杂志启发,于杭州虎跑定慧寺断食17日,后坚持素食,渐悟佛教;1918年,他拜师了悟和尚,取名演音,号弘一,并于虎跑定慧寺出家,将印章赠西泠印社。后在灵隐寺受比丘戒,成为佛教僧侣;1919年,弘一法师辗转多地,最终定居灵隐寺,专心研佛,致力于佛教事业。李老师通过丰富的史料,带领观众走进李叔同的内心世界,启迪大家思考一代艺术家、教育家为何最终选择出家为僧,从而转换身份成为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李老师指出,这种转变实质上展现了人生价值追求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趋向,李叔同迥异于常人的个性与经历,使其在决绝中更显深邃与慈悲,诠释了个体生命选择的多样性。
第四部分中,李老师引用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人生三阶段”论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以及《管子·牧民》中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俗语,试图推理出李叔同选择背后的逻辑意义。克尔凯郭尔认为,美学阶段追求感官快乐,但易感无聊与虚无;伦理阶段关注道德责任;达到宗教阶段则需放弃理性依赖,进行终极信仰行为,这在世界上也仅有少数人能实现。马斯洛则认为人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需求层次,此五者逐层递进,反映了人类需求的演变。基于此,李老师最后指出,李叔同从艺术家到佛教大师的转变,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一部分知识分子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和追求,这也就激励后人,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能忘记精神世界的充实和提升。
第五部分,李老师将李叔同的人生转向植入了比较视野。李老师指出,李叔同的人生轨迹,与印度教的“四行期”理论有着某种程度的共鸣。他如苦行僧般学习艺术,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是梵行期;他投身世俗,成就家业,彰显社会责任,是为家住期;他隐居虎跑寺,苦修佛法,追求精神升华,则属于林栖期;最终,遁世期到来,他弃家云游,超越苦乐。这样的人生选择,展现了人类个体对生命意义的个性化探索和执着追求。
在讲座的尾声,李建欣老师强调,李叔同的个性、才情及人生选择,展示了一种极具个性化的人生轨迹,并不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但其极具个性化的传奇人生却启迪我们思考: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经历不同的人生阶段,而这些阶段各有其独特之处,这其中,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与个体生命意义的实现是值得深思的。
刘凤霞教授在主持中指出,本次讲座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的盛会,更是一次心灵洗礼的深刻历程。通过深入探讨李叔同到弘一法师的传奇经历,我们得以开拓视野,获得审视人生的新视角。同时,讲座为我们思考个体人生阶段的升华与深化提供了宝贵启示,激励我们在学术探索与心灵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在互动环节,现场观众热情高涨,对讲座主题展现出浓厚兴趣。他们围绕佛教在中国盛行的原因、对中国人的深远影响、人的“慧根”问题、佛教在家庭生活中的智慧启迪,以及宗教、信仰与理想的区别等内容积极提问。李老师针对大家的个性化需求,给予了积极向上的价值引导,并在“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顿悟”与“渐修”、“理想”与“信仰”等关键词的深度解读中,为提问者提供了详尽而深刻的解答,展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人文关怀。
听众们纷纷表示,通过李建欣老师的讲解,他们对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个体生命的追求与精神生活的探索与超越有了新的感悟。
记者 刘凤霞/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