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2302班周继成和2301班的熊春国因为同一个目标,通过考核面试进入了一个新的班级——“华为维修技师班”。2023年12月,他们跟着带队老师去了深圳华为基地进行了两天的研学,回来后就报名进入“华为维修技师班”,根据学校统计,2024级“华为维修技师班”的学生人数突破了330人,与2023级的114人相比增长超165%。
该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钟国文介绍,学校与华为的合作要追溯到2002年,从当时的顶岗实习到现在的订单班,学校已经为华为培养了3600多名学生,260多名转为正式员工并持有华为股份,初步探索出了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华为的研究基地有2.5万的员工,机电的学生占了14%,是全国为华为提供最多学生的高职院校。
这是学校依托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建设,紧紧围绕“对接产业,职场一体”的校企共建现代学徒制模式。一直以来,学校应工业生产而生、依机械行业而立、伴智能制造而强,与机械工业始终休戚与共,形成了鲜明的行业办学特色,是广西装备制造行业历史最久、专业最全、规模最大的高职院校。
把学校办在产业园
走出教室就是企业,今年9月,学校两个二级学院的3000多名学生整体搬到了江南校区学习和生活,江南校区在南宁产投江南企业公园的基础上建设而成,建有标准的教室、室外运动场、食堂、礼堂、学生宿舍,学校只需要带着学生“拎包入住”即可,实现了教学和产业零距离接触,并且两个校区相距仅15分钟路程,真正实现了把学校办在产业园。
南宁产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启年介绍,南宁产投集团在服务国家和自治区重大发展战略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将全面赋能学校落实“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产教融合实践,构建区内一流教学科研创新平台,培养国家急需、满足产业战略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该产业园目前着力构建“1+1+1+N”产教融合模式,即依托1个园区、1所本科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1所高职院校(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延伸建设一批博士工作站、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构建多主体参与的产教命运共同体,推动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应用性创新与企业发展相辅相成,以实现“为产业提供价值,与产业共创价值”目标。
今年6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硕士专业毕业的胡玉凤,目前已经应聘到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工作。她说:产业园区对研究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都有较大需求,通过构建一个多元、包容的人才生态系统,可以形成强大的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了新产业、新业态的孕育和成长。
高校+高职“1+1”办学模式
在产业园共同办学,机电学院也与桂电达成了合作协议,目前已经形成一个本科教师对接一个高职专业“1+1”办学模式。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郭娟组建了她和机电学院电子信息专业的研究群,一对一指导学院OBE人才培养方案撰写,提供桂电的模版,提出在培养学生今后的能力、课程上参照桂电的课程设置,逻辑上需要清晰,做好3年培养计划,每个学期上什么课,必须有关联性延续性。谭艳梅老师说,这样指导对她们在教学上给了很大的帮助,以前考虑高职和本科的关联和延续相比较少,现在都要在人才培养方案里面进行体现。
而学生是直接的受益者。学校应用电子技术2201班学生徐军宁所在的电子科技协会是“全国青年文明号”,他们在产业园里有24小时不熄灯创新实验室,每位成员在实训室都有自己的“工位”,学校提供元器件,学生自己设计图形、编程、研发、制作成品。搬进江南校区后,他们可以更直接地与硕士生甚至博士生交流,不仅拓宽了视野,还增强了信心。见到记者,他还向记者介绍起自己今年参加2024年广西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作品——三子棋游戏装置。在今年的比赛中,他们主动选择与本科生组同台竞争,通过独立完成方案论证、电路设计与制作、报告撰写等任务,最后拿下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中国—东盟高端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和中国—东盟先进制造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理事长单位,充分利用集团和共同体内部资源,打造公共实训基地等多种方式,融园入企,集合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加强学校与产业园区、行业企业之间的互动交流、深度融合,促进教学、科研和培训服务与区域产业链的全方位对接。助力落实新一轮广西工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
双导师”“互聘共培”
2006年从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韩权进入广西柳工工作,经过不断“淬炼”逐渐成长为“广西工匠”,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学校与柳工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合作,韩权开始担任企业导师,扮演着师傅和师兄的角色。他积极协助公司建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有效缩短了学生向企业员工角色转换的时间,为企业和行业培养了一大批焊接技能技术人才。同时,通过与学校导师合作开始科研和技术项目,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为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能难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在智能焊接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三个广西高水平专业群首先推行校企“双导师”培育体系。“双导师”培养坚持校企“互聘共培”的原则,即学校聘用企业技术骨干作为企业导师,企业聘用学院骨干教师作为技术顾问;学院对聘用的企业技术骨干进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企业对学院骨干教师的岗位技能进行培养,形成一支能适应现代学徒制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考核评价的“双导师”团队。
智能焊接技术学院专任教师、全国技术能手肖勇说,“技能技术迭代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校导师深入企业可以掌握最新的技术应用,企业导师到学校也可以拓宽视野,储备更多的理论知识,并回到企业进行设备的升级改造。这种交流既可以提升‘双导师’的业务能力,还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当前,学校正在进一步健全“学校导师+企业导师”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制度,建立健全校企互聘共用长效机制。促进产学研合作向更广领域拓展、更深层次延伸,全力培养新质生产力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周仕敏 通讯员 黄宝龙 樊忠平)
作者:周仕敏 黄宝龙 樊忠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