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皖南事变前夕,叶挺向好友发去一封电报,其中部分内容如下:
“新四军行动迟缓,再这般拖延,中央恐怕会觉得我故意违抗命令。实际上,我一心想要落实中央指示,却实在力不从心……”
从这封电报的片段,能看出两个关键要点:其一,叶挺对中央的北上指示全然赞同;其二,叶挺在新四军中并无实际指挥权。
叶挺身为堂堂新四军军长,本应是新四军的“一把手”,然而为何却指挥不了新四军具体的军事作战行动呢?
这一切根源,需追溯到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1927年,那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不幸失败。大革命本质上是在国共合作框架下,国民党人依靠苏联支持,针对帝国主义与北洋军阀发起的一场暴力斗争。其终极目标,是把西方列强及其代理人彻底赶出中国,建立一个自由、民主且强盛的国家。
起初,在孙中山先生的坚定引领下,这一伟大理想与抱负沿着正确轨迹稳步推进。
但孙中山先生病逝后,局势陡然改变。
由于孙中山先生临终前未明确指定“接班人”,国民党内部初期形成汪、蒋共治局面。汪精卫主管党政,蒋介石掌控军队,双方对外一度表现得颇为融洽。
然而,伴随着最高权力争夺的白热化,蒋、汪二人分道扬镳,蒋介石在这场权力角逐的大戏中,除了以黄埔军校为依托,巩固自己的阵营,还果断抛弃苏联,摇身投入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列强门下。
此时,疾风骤雨的大革命早已让西方帝国列强以及它的代理人们心惊胆战。他们害怕红色苏联支持下的国民革命运动,会摧毁他们多年在华积攒下的丰厚利益。
而这个时候,蒋介石突然递来的“拜山帖”,正中西方列强的下怀。因此,在他们的要求当中,铲除一切红色革命力量,从根源上杜绝第二个红色苏联的出现,便成为西方帝国主义列强支持蒋介石的主要条件之一。
在这种情况之下,蒋介石为尽早稳固其在国民党内的权势,索性也毫不含糊地答应了帝国主义列强的这个条件。
很快,“四一二”、“七一五”等针对中国红色革命的事变爆发,广大共产党人在蒋介石的疯狂白色恐怖之下,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
自此,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与苏联彻底分道扬镳,完全沦为了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及其在华代理人的统治代言人。
而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共产党人之所以不能有效反击国民党的嚣张气焰,除了内部判断、决策出现严重偏差,最主要是因为此时的共产党人,在军事上没有一支绝对武装力量做后盾,更没有一支完全“党指挥枪”的部队给共产党人撑腰打气。(当然,这是单纯从军事层面而言的。至于其它方面也有很多因素,在此限于篇幅,姑且不表)。
所以,后来的共产党人制定了一条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即只允许“党指挥枪,而绝不容许枪指挥党”。后来的历次革命实践证明,这无疑是极为正确的举措。
而叶挺后来出任新四军军长,却无权调动新四军,与之也有一定的关系。
叶挺出生于广东的一个农民家庭,虽出生时的条件并不优渥,但好在少年时代的叶挺学习出类拔萃,在家人竭尽所能地支持下,他考入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并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粤军。
从叶挺懂事起,他心中便深深埋下一颗炽热的种子,怀揣凭借军事力量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坚定信念。岁月更迭,阅历的增长如同一把钥匙,为他开启更为广阔的认知之门。此时,他愈发清醒且深刻地意识到,拯救中国绝非仅靠军事手段就能一蹴而就,军事手段只是宏大拼图的一部分。中国革命要想收获胜利果实,恰似建造一座坚固大厦,广大各阶层民众的积极参与,如同不可或缺的基石。
加入国民党后,叶挺以敏锐目光,亲眼见证党内诸多顽疾与陋习弥漫。这些弊病犹如隐藏在肌体中的毒瘤,侵蚀着政党的活力与根基。尤其是大革命浪潮汹涌袭来,在与共产党人日渐频繁且深入的接触中,他如拨云见日,逐渐清晰看清国民党的本质。此刻的国民党,在历史洪流中,已然失去扛起拯救国家于危亡边缘、引领民族迈向伟大复兴这一沉重历史重任的能力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