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有五大指挥官,谁是真正的总指挥?

分享至

解放战争时期,有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凭借这三场战役,我军差不多把国军主要的军事力量给打垮了,给解放战争最后的胜利打下了牢固基础。

可要在这三场战役里面,讲讲最特别的那一场,还得是淮海战役。

为啥说淮海战役最为特殊呢?

头一个,这场战役有两个“最”,那就是在三大战役当中,它歼敌的数量最多,而且政治影响也是最大的。

另外,这场战役有个特殊的地方,好多人都没注意到,就是指挥阵容,在三大战役里是最强的,也是最复杂的。



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合影(左起: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

01

拿辽沈战役来说,参战部队是东野,所以总前委的成员自然就是林罗刘这三位,并且林是总前委书记,统一指挥了整个辽沈战役。

咱们再瞧瞧平津战役,起初中央军委指定的指挥是林、罗二人,这没啥可讲的,主要还是林。到了 1949 年 1 月,又把聂荣臻加进来了,跟林、罗二人一块儿组成了总前委。

不过得注意,虽说聂帅是总前委的成员之一,可当时中央有明确指示,统一领导平津战役并且担任总前委书记的是林。

所以呢,不管是辽沈战役,还是平津战役,指挥体系上要么是两个人,要么是三个人,而且挺清晰明确的,谁主要负责一看就知道。

不过在淮海战役中,情形却差别很大。

首先,淮海战役的总前委班子成员有五个呢,分别是陈老总陈毅、刘帅刘伯承、小平同志,还有粟裕跟谭震林。

单从人数来讲,那可比辽沈和平津加起来的总前委人数还要多呢。

这就是问题所在啊,咱都清楚,一场战役得有个明确的总指挥,只有这样,行动才能统一,指挥权也不会乱套。

要不然啊,要是指令出自多个地方,那会引发很严重的后果。

就像辽沈战役还有平津战役,中央对总指挥都有清晰的明确规定,所以,其他总前委成员肯定得围着总指挥,配合总指挥干活。

那在淮海战役里的五位总前委成员,到底谁是总指挥呀?实际上对于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存在不少争议。

咱们先瞅瞅史料里的某些记录。

1960 年,蒙哥马利来中国访问,那时候,毛主席接待他的时候讲过这样一句话,“粟裕是最善于带兵打仗的人,淮海战役是他指挥的。”

这话的意思特别简单直接,照这话的意思来说,淮海战役的总指挥就是粟裕。

但这儿也有问题。其一,粟裕晚年写的回忆录中,济南战役完了之后,直接就是渡江战役,中间的淮海战役被他给忽略掉了。

从某种程度上说,粟裕的确是淮海战役的提出者,而且他性格谦和,于是不少人觉得,这是粟裕太谦虚,不想过多讲自己的功绩。

不过这种讲法,从严格的角度来说其实不准确。粟大将在淮海战役中的功绩大家都看得到,可要是说他是整个淮海战役的总指挥,这明显不客观。

第二,小平同志晚年的时候,在会见编写第二野战军战史的同志时讲过,“淮海战役总前委的书记是我,毛主席还亲自跟我说把指挥权交给我”。

依照小平同志所说,淮海战役的总指挥就是他。

第三,在一本叫《粟裕军事文集》的文献里有记载,1948 年 10 月 27 日,鉴于局势出现变化,粟裕向中央军委提议,“让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

到了第二天,毛主席回电说:“整个战役全都由陈邓指挥。”

这意思就是,指挥淮海战役的人里头,又加上了陈老总,要是这么算的话,淮海战役的总指挥就有仨,分别是陈老总、小平同志还有粟裕。

不过咱们前面讲过,一场战役最怕的就是指令出自多个头儿,所以应该只能有一个总指挥才合理,可就像上文说的那样,前后一合计,淮海战役居然有三个总指挥。

这到底是咋回事呀?



02

实际上,这问题的答案之所以存在争议,是因为淮海战役的复杂。

首先,淮海战役是逐步发展变化着的一场战斗。最初设想的时候,淮海战役的规模没那么大,这在军史里被叫作“小淮海”。

不过呢,因为局势有了变化,毛主席依照形势有了新的想法和规划,还在 1948 年 10 月 11 日,通过电文把新的规划告诉了华野。

这份设想,将接下来的战斗划分成了三步:第一步歼灭黄百韬,第二步切断苏北国军和青岛国军的联系,第三步到郑徐线作战,用来牵制孙元良。

正是这封电报,造就了粟裕那有名的“齐辰电”。

与此同时,中野成功拿下了郑州、开封,还进到了徐蚌机场。就这么着,原本计划的淮海战役,变成了华野跟中野两大军团一起合作的战役。

从这以后,小淮海就成了大淮海,史学界通常都拿那份“齐辰电”当作分界线,以此区分大小淮海。

因为参战的是两个独立的兵团,所以肯定不能只安排一个总指挥。

这个事儿,中央当然也想到了,就在中央研究的时候,粟裕就主动跟中央提了前面说的那个请求,就是“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



中央军委关于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的指示

所以呢,中央全面考量之后,组建了淮海战役总前委这个组织,总前委的成员是陈、刘、邓、粟、谭。

不过,总前委成立的时候,邓小平就感觉有点不太合适。

哪儿不合适呢?第一,当时刘伯承在豫西呢,没跟陈、邓二位会合。第二,当时陈、邓二位所在的指挥部,通讯手段非常受限。所以,像这种情况要是直接去指挥变化极快的战场,那肯定是不太合适的。

这可咋办?邓小平想得周到,他讲,直接让军委指挥华野得了,因为就通讯手段而言,军委可比下面强多了。

最后,邓小平和陈老总一起,把这个提议报上去了,军委觉得这提议很在理,也就没推辞。所以咱们能发现,在后来好多战役指挥相关的事儿,军委都是直接给粟裕发,当然啦,也会同时发给总前委。

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追求效率,将具体的事直接告诉具体的指挥者,这样能更快实现预期的效果。甚至有的时候会打破惯例,就像毛主席曾经直接单独发给粟裕那样。



所以,从战役具体指挥这个层面上讲,确实是粟裕在指挥,可这不能把总前委给忽略掉,正是邓小平他们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才形成了这样的状况,也给后续战役的胜利营造了良好的内部沟通条件。

而且,邓、刘当时很清楚界限,毕竟这是两个军团协同打仗,得考虑合作伙伴的想法。

而且当时中野不管是兵力方面,还是任务方面,都比不上华野承担得多。所以,他们俩在碰到华野作战这类问题时,都会充分询问陈老总的意见,给华野留足了面子。

可一旦碰到具体兵力调动、进攻方向这类问题,邓、刘二位还有陈老总,所遵循的原则就是:一概不去干涉粟裕做决策。

还是这么个理儿,淮海战役能胜利,不光是粟裕在前线指挥得好,还因为有邓、刘、陈等人给他营造了不错的沟通环境,还让他有足够的自主决定权,这才赢了这场仗。

所以,要是觉得淮海战役的所有功劳都归某一个人,这种看法明显是不客观的。

对于这一点,粟裕在不少场合都说过:“淮海战役是在中央军委领导和总前委指挥下开展的。”好好琢磨这句话,实际上大有深意,而且还表明了一个相当客观的观点。

所以,回过头再瞅瞅淮海战役总指挥这事儿,您就会明白,说有好几个总指挥也不是没道理,毕竟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得出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要是从军委的电文来瞧,总指挥是陈、邓两人。

所以啊,这得看从啥角度来看待这个事儿,不过有一点得留意,不管是粟裕,还是陈邓两位,单独讲是在其中某一位领导下的总前委指挥了淮海战役,这种说法是片面的,跟实际情况不符。

03

当然,要是非要给淮海战役确定一个总指挥,那也行,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