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网站,12月23至24日,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按照惯例,一般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召开,落实部署工作会议的精神,部署下一年的全国财政工作。
不同于西方国家多为大市场,中国的大政府模式,以及每年30万亿级的财政开支,往往决定了中国经济的底色和温度。
今年的财政工作,有三个非常显著的工作亮点:
一是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大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
二是安排更大规模政府债券,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更多支撑。
五是进一步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强地方财力,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2024年的财政赤字率是GDP的3%,特别国债规模为1万亿,中央财政对地方转移支付超10万亿。
根据今天的用词力度表述,政事堂推测,2025年赤字率将大概率提升至4%左右(增1.5万亿),特别国债规模为3万亿左右(增2万亿),转移支付超11万亿(增1万亿)。
增强地方财力,可能是下放消费税和国家队的收土储等行为,预计也能有1万亿左右的规模。
虽然大家已经对数字有些麻木了,但这一轮财政的确出现了U型转弯,开始从财政过紧日子,转向财政大放水了。
这大概就是两个月前的那场财政部发布会上,犹豫“说不说”的内容了。
从比例的角度来看,2025“财政放水”的重心,应该是3万亿的特别国债。
按照2024年1万亿特别国债中70%用于“两重”,30%用于“两新”,2025的两重两新预计比例不会改变,推测政府将通过投资与消费的7:3配比,扩大0.2-0.5倍,用不低于1.2万亿,不超过1.5万亿的资金,用来恢复与提振经济。
其次,应该是“新质生产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预计就是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低空产业、先进半导体等“新质”领域,国家用投资与补贴推动行业前进,这些都是未来中美博弈的主战场。估计至少一万亿以上的规模,如果出现特朗普制裁,可能还会继续加码。
剩下的,估计是零零散散的涨工资、三保、政府采购以及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等领域,大河有水小河满,公务员开支和一些基础项目解决后,很多地区的经济运转也会得以恢复。
最后,对比过去五年的全国财政会议,会发现几个显著的变化:
一、国务院在财政工作中的决策职责在二十大后持续加重。
2020:传达学习贯彻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要求,
2021:传达学习贯彻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要求,
2022:传达学习贯彻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要求,
2023:传达贯彻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要求,
2024: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二、长期持续不断强调的“紧日子”,突然消失了。
2020:五是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把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作为长期方针政策......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打细算,全面落实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的要求。
2021: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严肃财经纪律,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提高财政支出的精准性有效性......五是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节俭办一切事业。
2022: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加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
2023: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加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提质增效,主要是在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绩效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强化政策协同六个方面下功夫......要厉行节约树牢过紧日子理念,健全过紧日子制度,严格过紧日子执行,强化过紧日子监督。
2024:不再提“紧日子”了。
三、财政政策,从追求效率,转向追求力量,几十年来首次出现“更加”积极。
2020: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
2021: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2022: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注重精准、更可持续,
2023: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2024: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打好政策“组合拳”。
将这三年串联起来,就会发现,从2025年开始,换房本后的财政终于不用过苦日子了,款项也终于不用只盯着重点领域和搞平衡了,广大吃财政饭的群体,在财政放水面前,苦日子终于快熬到头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