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纪念王恩洋先生逝世6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蓉举行

0
分享至



纪念王恩洋先生逝世6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蓉举行

12月23日,“纪念王恩洋先生逝世6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四川省图书馆举行。讨论会主旨为“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充分探讨王恩洋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研究的奉献,梳理王恩洋先生的思想与事业,以及对于新时代传承文脉薪火,走守正创新之路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


王恩洋先生文献

本次学术研讨会邀请到四川省政协原副主席章玉钧,四川省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王龙,四川省非遗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原副厅长、一级巡视员赵红川,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长王元勇,四川旅游学院校长王川,南充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余翔,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内江市佛教协会会长、内江圣水寺方丈智海法师,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成都大慈寺方丈大恩法师,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办公室副主任能仁法师等领导嘉宾出席。


会议现场

在学术讨论环节,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杰出研究员谭继和,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祁和晖,四川省袁焕仙研究会会长张谷,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先秦史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孔子学会副会长彭邦本,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硕士生导师徐希平,成都大学教授、天府文化研究院院长、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谭平,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副院长、古籍整理研究生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杨世文,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粟品孝,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佛教与社会研究所所长段玉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向世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彭华等多位知名专家学者现场发言,从多个角度探讨王恩洋的学术成就和传承。

谭继和先生认为,王恩洋先生所做的贡献主要是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的学术根基、历史文脉和文化内涵,在儒释道三方面都做出了自己厚植学术根基的示范性作用;而他最大的贡献是体现了巴蜀蜀学儒、仙、禅共荣的特色和特殊魅力。


谭继和在会议现场发言

他说:“学术根脉越深,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故事就越有吸引力,越有巨大的魅力。我们今天学习他,就是要把优秀传统文化植入我们的灵魂,作为我们心灵家园、精神家园的根和脉,把中华历史、文化遗产用好,用活。”

谭继和先生表示,王恩洋先生还是现当代的一位杰出教育家,他创立龟山书房、东方文教研究院,传承的是孔子私学传统和蜀学书院传统,提供了一个让普通大众都能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为现当代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供了学术支撑。

祁和晖先生表示,王恩洋先生一生诠释佛经、儒经,力争“上符圣教,下应时机”,高倡“唯识法相”,对中国圣贤君子“治、乱、现、隐”人生观做精辟剖析,强调君子临世,无论现、隐,皆不忘于世。


祁和晖在会议现场发言

谭平先生肯定了王恩洋先生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历史价值。王恩洋先生“尚德重情”的教育理念,“有教无类”、“天下为公”的平民教育、平等教育思想,对于当下以教育实现民族复兴,仍有探讨与借鉴的价值。


谭平在会议现场发言

杨世文先生认为,王恩洋先生是一位被忽视的现代新儒家。王先生融合佛学、儒学和西学,对儒学思想的创新做出了杰出贡献。他认为王恩洋先生受梁漱溟先生影响,主张文化是“人类生活之路向与方法”,注重儒学的实践性,他坚信“儒学将来之重兴,即为人类文化之统一也”,对中华文化的未来充满自信。


杨世文在会议现场发言

向世山先生表示,近代中国佛教呈现出复杂而多元的局面。居士佛教大兴是一个特异而普遍的现象。其中,王恩洋先生是居士中的佼佼者,人格与事功两方面都是引人注目的。他认为,王恩洋先生既有儒家的君子人格,又有佛教的菩萨人格。其一生研究佛法,讲学不倦,教育培才,成就卓越。


向世山在会议现场发言

中国佛教协会驻会副会长宗性法师通过视频致辞。他表示,王恩洋先生的思想融汇儒释道,是有影响力的蜀学 代表。他倡议学术界更多地投入到对王恩洋先生学术思想的研究中,从而推动对巴蜀文化以及对蜀学的研究。

王恩洋先生亲属及学生代表、家乡代表应邀到会,回顾了王恩洋先生的生平及家乡状况。 会议还特别邀请书院代表,包括传薪书院院长李里、本心书院院长陈岳、灵岩书院召集人曲立、龙兴雅集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顾问朱再炯等参加会议。







本次会议由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四川省历史学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历史研究院、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化经济研究中心”共同主办。


嘉宾及学者代表合影

王恩洋先生

1897-1964


王恩洋先生(1897-1964年),生于四川南充,是四川近现代著名的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研究的儒学家、佛学家、唯识学家、教育家。生平学兼内外,精通儒释道,开办了新式教育,培育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推动了佛学与儒学的研究发展,是近现代具有影响力的蜀学代表人物。

生平简述

王恩洋先生曾于北京大学随梁漱溟学习印度哲学,大量阅读法相唯识典籍。1923年,佛学大师欧阳竟无在南京设立支那内学院,王恩洋先生南下依欧阳竟无研究佛学,深入经藏,尤于唯识学用功特勤。1925年内学院成立法相大学特科,王恩洋先生任主任兼教授。1927年内学院以战事停课,王恩洋先生返四川。1930年于南充开办龟山书房,接纳僧俗学生,讲授佛学与儒学,提倡教育兴国。1930年后,应请在成都佛学社讲唯识。此后讲学与著述并重,十余年间,写出了大量的佛学著作。1942年在四川内江圣水寺创办东方文教研究院(后并入四川大学),并发行《东方文教丛书》及《文教丛刊》杂志。1949年后,被聘为四川省政协委员、省政府参事。1957年受聘为北京中国佛学院教授,讲授佛学通论、瑜伽宗综述两门课程,同年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理事。1962年当选四川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1964年病逝,享年68岁。

学术思想

王恩洋先生的思想体系融合了儒佛两家的精髓。他认为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与佛教的解脱智慧可以相互融合。在他的思想中,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观念与佛教的“慈悲、智慧、解脱”等理念相结合,形成了他独特的哲学体系。对当时及后世的学术发展和社会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唯识学思想传承了护法、玄奘系唯识学,而且主张用唯识学融摄一切佛法。以唯识学作为判教标准,并以唯识学为工具回应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具有因应时代的意义。他指出法相学的治学方法是“始于观察,严于分析,继以综合,而终于实证”,“而成正觉,而证诸法实相真理”,认为“佛法为求觉证真之学,为纯粹之哲学也”。其唯识学造诣,被誉为欧阳大师之下第一人。

教育理念

王恩洋先生的教育理念深受儒家和佛教思想的影响。他主张将儒佛之学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以“儒佛是宗,学以通经致用”为办学宗旨,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扎实学问的人才。他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四川佛教教育的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四川佛教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王恩洋先生对平民教育事业也充满了感情,主张为穷人孩子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他所创办的龟山书房和东方文教研究院,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意识和传统文化素养的人才,如惟贤法师、心月法师、大果法师、唐仲容居士、柳禊居士等,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贡献。

个人操行

王恩洋先生注重知行合一的实践。他认为学问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学说,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修行方法。在学习佛学的过程中,他不仅深入研究佛学的理论知识,还积极参与佛教的修行实践,如禅修、诵经、持戒等。他在龟山书房授课时,就经常与学生一起做功课、禅修。

王恩洋先生不仅学术造诣深厚,更有一颗大慈悲心。他不仅关心学生学习,也关心学生生活。他亲自下田带领学生参加义务劳动,对家境贫困的学生给予适当报酬,甚至供给伙食,对成绩优异和家境清贫的学生减免学费。他终身吃斋,粗布棉衣,身体力行,践行菩萨道,深受学生敬仰和爱戴。

著述成果

王恩洋先生一生著作丰硕,多达200余篇(部),共计400余万字,主要著作有《摄大乘论疏》、《唯识论疏》、《阿毗达磨杂集论疏》、《唯识通论》、《八识规矩颂释》、《佛学通论》、《名学、逻辑与因明》,及《儒学大义》、《论语疏义》、《大学新疏》、《孟子新疏》、《老子学案》、《孔子学案》、《荀子学案》、《大足石刻之艺术与佛教》、《王国维先生之美学思想》、《论诗经之艺术》、《知识与文化评论》等,遗著初步编有《王恩洋先生先生论著集》、《王恩洋先生文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


编辑|巍然 图片|李翼

美编|弘雪 责编|慧法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2022)0000009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成都文殊院
成都文殊院
成都文殊院官方网易新闻号
2709文章数 236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