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关年轻人开始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的话题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讨论,并迅速登上了微博热搜榜。
大数据“杀熟”,指互联网平台利用所掌握的用户数据,如消费习惯、浏览历史、地理位置等信息,对老用户实行价格歧视,使其购买相同产品或服务的价格高于新用户。大数据“杀熟”是平台为追逐利润,凭借技术优势,将消费者划分为不同价格梯队行为,极大损害了市场公平与消费者权益。
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妙招频出
近年来,大数据“杀熟”现象屡禁不止,消费者备受其害。面对这种情况,许多年轻人选择不再坐以待毙,开始主动出击,对大数据进行反向驯化,用算法打败算法。所谓“反向驯化”,即通过各种手段影响算法的推送,避免被平台“杀熟”。
有媒体报道,一名年轻人通过反复评论“机票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后,发现机票价格从4309元降至1903元,降价超过了2000元。然而,多家旅游出行平台官方客服表示,机票价格实时变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即便这名消费者有反复评论的行为,也无法证明最终降价是由用户所评论的内容决定的。
虽然目前还无法证明“哭穷”对改变算法是否真的有效,但是为了不被算法“算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有意识地改变在线行为,他们在评论和点赞中积极表达,展示多元化的兴趣与需求,建立不同的“人设”,打破平台对用户画像的单一认知,从而影响算法的判断,降低被“杀熟”的风险。
还有一些年轻人通过重置账户、卸载后重新安装软件等方式,将自己变成新用户,规避算法对老用户的价格歧视,以此享受平台提供的优惠和福利。
此外,一些社交平台还出现了“momo”大军,他们以粉红小恐龙为头像,想要成为隐藏在庞大群体中的不易分辨的个体。他们希望通过隐匿头像和无痕浏览,让算法难以追踪,降低被精准定位的风险。
这些带有幽默色彩的反向驯化算法的行为,实际上折射出年轻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的觉醒。他们不愿被动接受算法的结果,开始主动探索如何利用算法的规则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表现出了消费者对于市场透明度和公平性的期待。
解决大数据 “杀熟”亟需多管齐下
网友们的“小聪明”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效果,但也有专家表示“互联网和算法能够很快识别出用户的真实动机和行为。”大数据“杀熟”背后的利益链条错综复杂,既有技术层面算法的隐蔽操控,又涉及商家的逐利心理、部分平台监管的缺失等诸多因素。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大数据“杀熟”问题,还需多管齐下。
11月24日,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将重点整治频发的大数据“杀熟”乱象。通知指出,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并严禁利用用户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特征,对相同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
这一举措彰显了相关部门整治大数据“杀熟”乱象的决心。除了相关部门的监管之外,平台商家还应增强自律意识,杜绝这种“割韭菜”式的盈利行为,主动优化算法,确保“算法向善”。
此外,消费者也需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在使用互联网服务时,注意阅读用户协议,了解平台对个人数据的收集和使用方式;避免在不可信的网络平台上透露个人敏感信息;同时,发现大数据“杀熟”行为及时向平台或监管部门投诉举报。
来源:保密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