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着力点
编者按: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和主要特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的重要讲话中,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等五个方面,对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出明确要求。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来,各商业银行纷纷加快布局,在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同时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和难点问题。如何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如何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要求?银行业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着力点在哪里?银行业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地方金融如何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本期特别关注栏目邀请业内专家围绕“银行业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个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此后该概念迅速成为经济热词,并被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当年政府十大工作任务之首。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新生产力不断替代旧生产力的历史,新质生产力的产生和提出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充分表明当下生产力升级变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金融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地方金融应充分发挥自身业务特色和优势,因地制宜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地方金融力量。
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生产力”概念,此后进一步丰富完善形成系统理论,成为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理论工具。该理论提出以下观点:一是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最终决定力量。二是生产力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方面重要内容。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结合起来构成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只有和劳动者相结合,才能变为现实生产力。三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存在辩证统一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旧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发展。四是科技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
新质生产力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重大理论创新。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党对生产力的关注和重视根植于我国发展历程之中,有关生产力理论与时俱进、持续发展。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放眼全球,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政局动荡不安,经济产业竞争加剧。国内来看,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需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为新的生产力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破除发展瓶颈,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正是为应对当前的局面。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深化,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新趋势的思考与回应,也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准确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
技术革命性突破。过往实践证明,技术突破是生产力大发展的关键因素,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为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气化为代表,第三次工业革命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代表,当前的工业革命则以人工智能等新一轮技术革命为核心。从实践来看,我国众多行业因采用先进技术而发生巨大变化,如金融行业扫码支付、交通行业无人驾驶等。科技创新当前已经成为国家竞争重要领域,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意味着拥有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强国际竞争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强调基础研发和核心技术,是对过往模仿式创新、模式创新的超越。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新的生产模式不仅能引入新的要素,还能大幅提升要素投入的密集度。一是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跃升。劳动者方面,要培育大量熟练掌握前沿技术的新型人才;劳动资料方面,资本是带动各类生产要素集聚配置的重要纽带,是科技创新的催化剂,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培育壮大耐心资本;劳动对象方面,要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加快拓展劳动对象种类和形态。二是实现劳动要素组合跃升。推动产业组织和产业形态变革调整,加快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数据等各类要素自由流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技术只有投入生产,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否则只是实验室技术,不能对改造世界发生实际作用。产业一般分为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传统产业包括钢铁、化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未来产业包括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有技术颠覆性强、市场空间潜力大等特点,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当然,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聚焦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出台相关产业政策,服务产业发展。
形成新型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指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落后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发展,而新型生产关系则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健全相关规则和制度,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特别是要建立一套促进科技创新的服务支撑体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例如,以前科研成果产权归单位所有,考虑到科研人员是科技创新中的关键生产要素,推进单位和个人共同拥有科技成果产权,就是一种生产关系改革。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其中专门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新质生产力发展对金融的内在要求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金融强有力的支持,但当前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仍存在短板与弱项,主要包括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与科技创新高风险、长期限不匹配,金融创新给监管带来挑战等方面,新质生产力发展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加强金融政策设计。强化金融政策顶层设计,加快构建包括信贷、保险、担保、创投及证券市场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科创金融服务体系,完善科技再贷款、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便利跨境融资和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等政策。加强金融与财政、科技、教育、人才、产业等政策协同联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培育壮大耐心资本。新质生产力发展周期更长、风险更高,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金融体系已难以满足需求,市场呼唤愿意给予项目和企业发展时间和容错空间,能够承受较大波动的长期资本。要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和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完善资本市场功能。资本市场能够将不同风险偏好、不同期限的资金转化为资本,优化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高质量资本市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为此,要围绕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加快落实“国九条”“科创板八条”相关政策,着力做好提升投资者服务和回报、严格规范融资行为、强化持续监管、加强投资者保护等方面工作。
优化间接融资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增量,又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存量。因此,既要持续做好传统金融服务,又要围绕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严格金融风险防控。发展生产力需要适当的估值泡沫,但过多泡沫会阻碍发展。过度投机行为会导致金融危机爆发,从而对生产力造成巨大破坏。资本天然具有逐利本性,因此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
地方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
地方金融是地方政府实控或主要在一定行政区域内展业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主要包括地方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组织。其中,地方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地方所属银行、证券、信托、基金及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地方分支机构等;地方金融组织主要包括“7+4”类地方性、专业化金融组织(“7”是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区域性股权市场、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和地方资产管理公司,“4”是地方各类交易场所、实施信用互助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公司和社会众筹机构)。地方金融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整合区域金融资源、协调产业转型和助力经济发展等职能,具备很强的区域重要性。地方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存在以下特征。
区域属性较强。地方金融主要服务于特定地域范围,与当地经济紧密相关,更加熟悉当地市场环境和需求,其中部分机构由地方政府实控,与各级政府部门联系深厚,在服务本土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同时,地方金融发展也受区域经济制约,从当前实际来看,部分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基础较弱,地方金融可根据实际着力服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实力差异较大。一方面,地方金融机构体量偏小,资本实力、市场竞争力及风险抵御能力相对偏弱。另一方面,地方金融内部差异较大,整体而言,城商行、农商行等地方金融机构强于小贷、典当等地方金融组织。在当前大行“挤压”小行、银行“挤压”非银的总体格局下,地方金融展业压力较大。部分机构自身盈利存在困难,更难以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形成有力的支撑。
业务相对传统。实践中,地方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数字化成本较高、区域优质人才不足、头部机构挤压等多重制约因素。这些因素也阻碍了地方金融主体转型升级进程。实践来看,尽管部分城商行、农商行跟进市场趋势,加大科技投入,改革组织架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但总体来看地方金融仍以传统业务为主,以新技术提供的新服务较少。
地方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工作重点
新质生产力发展,既需要地方金融大力支持,也为地方金融发展提供了新空间。地方金融机构要顺应时代发展大势,主动拥抱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机遇,加快转变自身发展方式,在服务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聚焦服务本土,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避短扬长,充分发挥属地优势,深化区域市场布局,挖掘区域特色产业,根据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因地制宜提供金融服务。用供应链思维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增强地方优势供应链,同时着眼地方产业薄弱环节,以点带面,加强对新质生产力全链路支持力度。立足自身功能属性,强化功能优势,提供适配金融服务。例如,地方银行创新信贷产品,担保公司优化担保服务,保理公司完善供应链金融服务等,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优质专业服务,积极推进本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聚焦科技创新,培育壮大耐心资本。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地方金融要全面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大力发展产业基金,着力搭建科技创投体系,引导各类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切实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围绕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推进设立科技支行、科技金融工作站等,搭建科创融资平台体系,探索差别化管理模式,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聚焦重点产业方向,加强趋势研判,畅通“产学研用”链条,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以深度产业研究壮大耐心资本。
聚焦协同联动,提升综合服务能力。聚焦实力偏弱的相对劣势,针对性补短板,加强各类金融主体在产品、渠道、营销等方面的协同合作,打造涵盖创投、担保、上市、并购等的多层次、全生命周期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加强需求精准对接,形成接续投资机制,提供更加高效适配的金融服务。加强金融与企业、科研院校等非金融主体合作,打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构建服务新质生产力的良好生态环境。加强与省市区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的联系,健全各级政府沟通交流机制,为政策完善贡献建议,打通束缚发展的堵点卡点。
聚焦数字金融,打造新质金融服务。数字金融就是金融新质生产力。地方金融主体要提高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水平,提升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搭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符合科创企业特征的信评和风控模型,持续丰富平台产品,满足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需要。依托先进技术手段,加快推进金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深度服务实体产业,持续升级传统金融产品及服务体系,更好地适应新质需求、新质客群、新质速度。
聚焦机制改革,强化服务内部支撑。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倾心引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实施企业家培养行动,培养富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团队,引领公司发展;优选中层干部,充分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加强科技等重点人才的引进培养,充分释放人才活力。完善内部考核机制,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引导资金资源向新质领域聚集。结合实际考虑制定专项考核方案,探索提高创新型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激励权重,提升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内驱力。健全尽职免责与容错纠错机制,推动形成与科技创新规律相适应的良好环境。
作者系武汉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