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有两个极具声望的人是曹操轻易除不掉的,一个就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孔融,地位如同文坛领袖;另一个便是早年的刘备,在百姓中很有威望。
刘备混了大半辈子,投靠过许多人,甚至几次投靠过自己的旧敌,比如曹操、袁绍。
当年曹操攻打陶谦的时候,刘备援救陶谦,与曹操对垒;
公孙瓒打袁绍的时候,刘备随同田楷打败了袁绍。
但是,刘备被吕布赶出了小沛后,反而去投奔了曹操,引得曹操来攻下邳,杀了吕布;反叛曹操后,刘备被曹操逼得走投无路,又可怜巴巴地去投奔了袁绍.......
先不说刘备这股能屈能伸的劲,就说这曹操和袁绍看到刘备投奔的反应:
曹操给了刘备“出则同舆,坐则同席”的礼遇,还以献帝的名义拜刘备为“左将军”,这官职比曹操自己的名位还要高;
袁绍那边呢?
听说刘备来投奔了,袁绍出城二百里,亲自恭敬地迎接刘备。
为什么曹操和袁绍都能放下芥蒂对刘备如此礼遇?
原因是,别看刘备跑了大半辈子也没跑出什么名堂,他在民间很受爱戴,无论汉人还是胡人,都对刘备“一呼百应”,早年的刘备确实做到了“外御寇难,内丰财施”,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实事。
曹操和袁绍自然是想极力拉拢这样有号召力的人,为自己站台装饰。
即使这样,此时刘备的声望还不如另一个人——孔融。
一次,还在北海国当国相的孔融遇到黄巾来攻,抵挡不住了,派人到平原向刘备求救。
刘备受宠若惊地向来人说:“孔文举也听说过,天下有我这么一个刘备吗?”
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年少成名,又因孝行名扬四海,再加上他又是孔子第二十世孙,博览群书、才气出众,又十分喜欢结交天下名士,得人心是必然的。
与被历史潮流推上位的刘备不同,孔融的志向一直很远大,立志要平定祸乱。
董卓把汉少帝废掉立了汉献帝,孔融看不惯这种事,怼得董卓恼羞不已,当时黄巾军经常攻打北海,董卓就坏心眼儿地把孔融打发到了北海担任国相。
曹操跟董卓可不一样,通观曹操的一生,对有才之士都是先讨好拉拢,谈不拢的才会想办法除掉,对于声名显赫的孔融,曹操原本也是这样打算的。
这个时候,曹操的奸臣面目尚未暴露。
就在孔融被青州刺史袁谭打得只身出奔、妻子被俘之际,曹操向孔融伸出了橄榄枝,把他召到许都任职。
原本打算利用孔融为自己造势的曹操,没想到自己又一次失算了,时间一久孔融越来越喜欢跟自己唱反调,且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常常触犯曹操。
然而,对于整日在眼前晃悠的同僚孔融,曹操虽然恨得牙根痒痒,却也无可奈何。
曹操只能暗暗布局,多年后终于等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不仅成功杀掉了孔融,还噎得文士们一句话都说不出。
软刀子杀人,往往最见奇效
有人说孔融不是因为发表了“不孝”的言论才获罪的吗?
这里有曹操什么事?你品,你细细品.......
唐朝酷吏来俊臣曾写过这么一本号称“阴谋学”扛鼎之作的书——《罗织经》,
其中有这样一段话:阳以赞人,置其难堪而不觉;阴以行私,攻其讳处而自存。
意思是说,表面上赞美别人,让他身处难堪却不自知;背地里要挑其最忌讳的地方下手,不给自己留下恶名。
实质上,“阳以赞人”便是“捧杀”,正所谓捧得越高,摔得越重,
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其杀伤力也十分惊人,人们往往为之迷惑。
曹操,便是苦心布下了这一“捧杀”大局,专等孔融一步步走向“高台”。
孔融能诗善文,"建安七子"之一,又有强大的身世背景,并且待人友好又时常仗义直言,四岁时便懂得主动把大个的梨让给哥哥,这在尤为注重孝德的汉代,成了轰动全国的感人事迹,至今都是。
但是,孔融的缺点也很明显——高谈阔论。
这个缺点或许在很多人眼中,可能还是个优点,可能觉得他非常有志气,很自然地被大家忽略了,除了曹操。
曹操正是抓住了他这个弱点,不断惯着他,神不知鬼不觉地将他推上“神坛”.......
孔融,也是个大大的悲剧。
正是因为孔融本身足够优秀,他根本听不进去任何劝谏。
作为一个最不具备领袖资质却被强行推上前线的孔融,在袁绍、曹操、公孙瓒等人的势力范围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十分孤立。他不仅兵力薄弱,粮草也不足,这时一名叫做左承祖的部下劝说孔融,应该找个实力强的人作为依靠,比如曹操、袁绍。
孔融一听急了,这是说我孔融没本事吗?一怒之下,让人把左承祖拉出去砍了!
幕僚刘义逊见到孔融居然也会乱杀人,毫不犹豫地离开了北海郡。
更加孤立的孔融很快就迎来了自己的敌人——袁谭。
袁谭本是袁绍的长子,当年刘备被曹操打得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若不是极其欣赏刘备的袁谭在中间撮合,袁绍未必会很快接纳刘备。
前面说到北海被黄巾军围困之际,孔融曾向刘备求助,刘备出兵帮助孔融赶走了黄巾军,因此,孔融对刘备感激涕零,在陶谦死后,孔融力挺刘备接管徐州。
而后,刘备又以豫州刺史身份、表举孔融为青州刺史。
孔融觉得自己果然没看错人,对刘备是更加感激,丝毫没意识到当时的青州有多烫手。
东汉末年,青州的黄巾军发展十分迅猛,当初曹操就因为收编了三十万“青州军”,实力才开始大涨,有了争夺天下的本钱。但因为常年混战,青州这里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势力,但凡有实力的人都想控制青州。
这哪是刘备和孔融这两个“菜鸟”级别的人能觊觎的?袁绍第一个不同意。
于是就派儿子袁谭去“教训”一下孔融。
孔融从北海退到都昌城,袁谭紧追不舍,孔融这边已经被打得只剩几百名战士了,城里也是乱箭四飞,他在做什么?却还靠在案几上读书,谈笑自若。
等夜里城门被攻破了,孔融也不读书摆样子了,撇下老婆孩子自己跑了......
你说可笑不可笑?
妻儿老小都被袁谭俘虏了,孔融到底还是去投奔了曹操。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如今不还是抱上曹操的大腿了么。
难怪《资治通鉴》上说他,“才疏意广,讫无成功(志大才疏,一直没有成效)”、“论事考实,难可悉行(他的议论具体实施,却很难行得通)”、“造次能得人心,久久亦不愿附也”(一时可得人心,但久而久之,人们便不愿再依附)。
曹操和孔融之间的恩怨
孔融到了许都后,起初曹操对于名满天下的孔融自然是厚待的,
只不过,后来曹操感觉不是滋味了。
孔子的后人,必然是有家族遗风的,但是孔融的姿态却是十分傲慢。
早年的曹操,还是很正直的,当时的东汉朝廷在宦官和外戚的把持之下,已经摇摇欲坠了,曹操不愿意跟奸邪同流合污,尽管凭着祖父曹腾的背景被举“孝廉”入仕,但曹操为官之后,执法不避豪强,对不法势力严加打击,十分果敢!
偏偏因为他出身于一个宦官家庭,始终受到文人名士鄙视,哪怕他后来成了一方枭雄,还时常被人讥笑为赘阉遗丑。
尤其孔融这种,自认为身份高贵的人,怎么会愿意同曹操来往?
他很快就把此前“干啥啥不行”的经历忘到脑后了,重新入朝的孔融,又找回了曾经的自信,又成为了文人墨客的“偶像”。
但是随着曹操将北方势力一一收纳之后,呈现出“无人能敌”的架势,孔融忽然意识到曹操是个比董卓更可怕的存在,
他渐渐觉得,自己“匡扶正义”的时候来了!
但凡有机会,他必然要嘲讽曹操几句:
曹操进攻邺城,掳掠了不少袁绍家的美女,曹操的儿子曹丕还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就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曹操起初没明白这是哪来的典故,还向孔融请教。没想到孔融嘲讽说,按你现在的做法,我猜过去应该发生过这样的事!
曹操讨伐乌桓,孔融又讥笑他说:“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从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
常年战乱百姓们都没粮食可吃了,曹操上表请求颁布禁酒令,孔融又强烈反对说:“酒,关乎礼,不能禁。”
最让曹操愤恨的是,孔融上奏极力反对曹操封侯,认为应当遵照古时京师的体制,千里以内,不封建诸侯。
沉浸在口舌之争快感中的孔融,丝毫没有意识到杀身之祸悄然而至。
曹操“触底反弹”,诛杀孔融全家
孔融一次又一次讥笑曹操,没有遭到过任何“打击报复”,便更加洋洋得意,
认为曹操果真是怕自己的。
他曾经拉下脸皮把祢衡这个狂生举荐给了曹操,祢衡拄着拐杖坐在曹操家门口辱骂,曹操对孔融说了这么一番很有深意的话,孔融楞是没听明白!
曹操说:祢衡这个小子,我要杀他,不过像宰一只麻雀或老鼠一样罢了!只是想到此人一向有虚名,杀了他,远近之人将说我没有容人之量。
曹操这话里有几个意思:一是祢衡是个小菜鸟,杀他很容易;二是这个人有虚名,不杀他是怕别人说自己小心眼。
但是,你仔细品品曹操这句话,虽然说的是祢衡,暗指的也是孔融!孔融也是个“徒有虚名”的小菜鸟,曹操杀死他也如同捏死小蚂蚁一样简单,但是曹操为什么不杀呢?
又为什么要对孔融说这一番话?仅仅是为了祢衡吗?
曹操不愧是一名卓越的政治家,他这句话的作用相当大!
他放大了孔融错觉,就是孔融以往的错觉——曹操怕他,不敢杀他!
曹操连小小祢衡都不敢杀,更何况自己这么有名的人物呢!
于是,孔融飘了,越加肆无忌惮,他终于站在了曹操为他搭建好的“高台”之上,
别看他平时看不起曹操,但是他又不瞎,曹操的实力全天下有目共睹,这么牛逼的曹操居然怕自己,这是种把实力强大的人狠狠踩在脚下的一种快感!
曹操的确是很忌惮孔融,这可是文坛领袖,轻易杀不得,但是这人一直站在自己的对立面,无论如何也要除掉他!
曹操的心思被一个叫做郗虑的人察觉了。
郗虑看孔融不爽很久了,起因是汉献帝有一次把郗虑和孔融叫过来谈话。汉献帝问孔融:你觉得郗虑有什么特长?孔融当着郗虑的面回答说:他懂得天下大道,却不能让他掌权。郗虑急了,当即有种拍死孔融的冲动,但碍于汉献帝在场,只能尴尬地反驳说:孔融当北海国相的时候,政事松散,人民流散,他哪里适合掌权呢!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揭短,尽管汉献帝都下发了文书命令他们和解,但两人的仇已经结下了。
曹操抓住这次机会,趁机“补了一刀”。
他写信给孔融,假意劝他们和解,信里大意是说:听说你和郗虑闹矛盾了?哎呀,你们原来那么要好,还互相夸赞来着,怎么你们的怨恨却渐积渐多,都到了互相伤害的地步呢?我跟你俩交情不深,但还是希望你们和睦相处。
曹操这封信实在厉害,原本两人还没到互相伤害的地步,偏偏被他夸大了。孔融看见曹操的这封书信,不免有些嘀咕,是不是郗虑背着我做了什么事?
孔融这个政治小白,回复什么不好,偏偏憋着一口气回信说,本来我只想让郗虑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他倒好,竟然隐过掩恶、有罪不以为罪!
“补刀手”曹操奸计得逞!
郗虑没令曹操失望,虚构了很多虚无之事来诬陷孔融,曹操终于等来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指使路粹参奏了孔融的很多罪名:诸如、”。
罪名一:招合徒众、欲图不轨
少府孔融,从前在北海,看见王室不安宁,招集徒众,图谋不轨,说:“我大圣之后,被宋所灭。有天下的,何必一定是卯金刀。”
罪名二:谤讪朝廷、不遵朝仪
后来与孙权的使者说话,诽谤朝廷。又孔融位在九卿,不遵守朝廷的礼仪,不戴帻微行,唐突宫掖。
这两项罪名实在有点牵强,说他谋反有几个信的?曹操也深知这一点,很快补了个最严重的“罪状”,来堵天下悠悠众口!
罪名三:不孝、大逆不道!
孔融有一次跟祢衡聊天的时候,曾发表过一个“惊世骇俗”的言论——父母无恩:
孔融说,父亲与儿子,有什么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而已。儿子与母亲,又是怎么回事呢?譬如把物品放在缶瓦中,出来就分离了。
这种言论哪怕放到今天都让许多人难以接受,更何况是在极重孝德的汉代!
光这一条罪状就能压得孔融死死的,就算有人觉得是不是孔融并没有这个意思,也无法再为他脱罪,因为这一条下面还一条“补充说明”:孔融和祢衡在一起互相吹捧,一个说对方是“仲尼不死”,另一个说对方是“颜回再生”,
两个小伙伴开什么玩笑不好,偏偏自比圣人,这在当时就是大逆不道。
曹操抓住这个机会,将孔融处死,判处弃市,并株连全家,孔融时年五十六岁。
令人惋惜的是,孔融被捕的时候,一儿一女正在别人家里下棋,听说父亲被杀,两个孩子并没有起身。侍从很不理解,就问他们:你们父亲被逮捕了,你们怎么不起来,却还在下棋?孔融七岁的女儿却从容地说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这家主人送来肉汁,九岁的儿子口渴就喝了,妹妹却说:今天这样的祸,还能活下来么,还要知道肉味吗?
哥哥听后大声痛哭不喝了。
有人把这事汇报给了曹操。我想曹操当时一定抱着“斩草除根”的心态,小小年纪就这么有见识,怎能不让曹操忌惮,于是下令把两个孩子也抓起来杀掉。
看见来抓自己的人来了,妹妹安慰哥哥说:咱们死后还能看见父母,难道不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吗?
说完引颈就刑,毫无惧色!
十分可惜。
软刀子杀人,往往最见奇效。
曹操就是这样,任由孔融讥讽嘲笑,从不打击报复,
面对这样的曹操,孔融一度陷入匡扶正义的幻想中,却不知道曹操一直在伺机等待一个机会除掉他,
这个机会看起来是郗虑送来的,但细细一想,何尝不是孔融自己过于自满造成的?
声明:文图均转载网络,内容未核实,如有侵,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