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于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当今世界各种文化形态多元存在、多样发展,既交流互鉴又角逐竞争的时代条件下,只有遵循“两个结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批判借鉴西方文化有益成果,洋为中用、开拓创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才能成功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话语体系。在这一进程中,如何按照“两个结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法,直面并解决中西文化理论互鉴中的痛点、堵点和难点,已成为当前推动中国文化理论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核心议题之一。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令人振奋的是,“两个结合”重要论断的提出高屋建瓴、切中肯綮,精准判断出阻碍当代中国文化理论建设的问题根源,有力回答了如何在中西文化理论互鉴中确立“以我为主”的主体意识与“和而不同”的学术自觉的核心问题,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话语体系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因此,按照“两个结合”的总体要求,在中西文化理论互鉴中为纠正“不对等”心态和突破“不对话”阻滞,我们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信,直面当代中国文化实践、置身当代中国文化生活、言说与表达当代中国审美经验,实现中西异质文化理论间的共生交融、对话互动,从而建构具有广泛话语影响力与巨大社会参与度的当代文化理论话语体系。具体而言,以“两个结合”指导中西文化理论互鉴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坚定“守正创新”的基本原则。“守正创新”就是在中西文化理论交流中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并将其作为推动中国当代文化理论发展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一是要守护马克思主义之魂脉,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引领辨识和批判当代西方文化理论,以我为主、洋为中用、辩证吸纳、注重转化,突破因制度隔阂、主观偏见和思维惯性造成的西方中心主义羁绊,建立不依附西方话语规则的文化自觉和理论自信,实现平等有效的跨文化对话。二是要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脉,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国文学经验的传统资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恢复和激活中国文化的内在生命力,将中西文化理论互鉴纳入当代文化发展和民族精神建构的历史视野,构筑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理论话语体系。三是要推动中国当代文化理论话语方式之创新,面对新媒体、互联网、大数据、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科技革命的冲击,以中国立场和世界眼光参与全球文化发展话题讨论,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吸收西方文化理论的精华,开拓人类社会普遍关切话题的文化维度,在议题设置、源流梳理、文本阐释和理论跃迁等方面提供具有中国情感、中国智慧的思想方案,展现中国当代文化理论的蓬勃生命活力和独特理论魅力。
其次,倡导“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中西文化理论因诞生背景、文化语境、制度传统、社会风俗等不同而常常造成文本阐释中的龃龉错讹。如何在交流互鉴中克服“水土不服”现象,既吸收西方文化理论的精华,又保持中华文化理论的独特创新,实现从强制阐释到有效阐释的转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为此,我们应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和而不同”的智慧元素,深入探讨中国经验与世界经验的交融方式,有力提升中国当代文化理论话语的双向阐释效能。具体而言,就是要在构造中国自身文化理论话语体系的基础上推动“以西释中”和“以中释西”的平等交流,从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范畴出发,尝试与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西方阐释学、接受美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精神分析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等重要理论开展互动对话,在范畴交错中激发灵感、在杂语丛生中形成共识,彰显当代中国文化理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主体性实践智慧。
最后,展现“中华美学”的精神魅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在中西文化理论互鉴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华美学独特风采不仅是摆脱百年来西方中心主义束缚、构筑文化自信、增强当代中国文化理论话语自主性的出路所在,更是创造熔铸古今、汇通中外的文化成果,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优势所在,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意义重大。因此,在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和数字化技术融合加速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应在中西文化理论比较中高度关注网络文学、影视、综艺、动漫、游戏、直播及虚拟现实等文化发展新形式、新样态和新业态,在理论碰撞和融合中阐扬文化作品里中华美学精神的情感丰富性、审美感染力和文化蕴含力量,为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渠道和范围、提升中华文明的全球影响力和认同感作出贡献。
总之,“两个结合”是引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最大法宝,是实现中西文化理论互鉴、守正创新的必由之路。面对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视野、当代价值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话语体系的迫切任务,我们要继续深入研究“两个结合”的历史价值、理论内涵和实践途径,促进中西文化理论的双向对话,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借鉴中超越,为推动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文化赋能和理论支撑。
作者:田刚健 高强,分别系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黑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