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共和国脊梁——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中,有这样一张珍贵的老照片,照片上是第一代核潜艇工程四位总设计师的合影。
第一代核潜艇工程四位总师合影
左起:赵仁恺、彭士禄、黄纬禄、黄旭华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我国的核潜艇可谓是来之不易,你知道四位总设计师是如何打造出这件“镇国重器”的吗?
1958年,我国启动第一代核潜艇研制工程时,可以说是一种“三无”的局面——无图纸资料、无权威专家、无外来援助。可供科研人员参考的只有两张从报纸上翻拍的模糊不清的核潜艇照片和一件从美国带回的核潜艇玩具模型。“没办法,只能‘骑驴找马’,搜罗核潜艇相关信息,拼凑出核潜艇的轮廓。”黄旭华说。
当时针对核潜艇的舰型是采用常规线型还是水滴线型,在决策层及研制队伍内部意见不统一。黄旭华经过大量试验和科学论证,提出将美国的“三步走”发展模式合并成一步,直接研制中国的水滴型核潜艇,并最终得到了决策层的支持。
黄旭华在建造现场
来源 | 新华每日电讯
核潜艇的研制过程中,核动力装置的研发尤为关键。
1960年,赵仁恺率领团队成员夜以继日工作,一个月之内便将20个月以来的研究设计,科研实验各专业、各系统取得的参数、方案汇总梳理并详细论证,形成了核动力的主参数和设计方案。在1960年7月的方案审查会上,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的钱三强对他拿出的《潜艇核动力装置初步设计草案》高兴地评价“有门儿,有门儿”。
赵仁恺在我国核潜艇前
来源 | 中核集团
1961年,赵仁恺被抽调去参加原子弹的研制。而在赵仁恺离开的日子里,还有另一位研究核动力装置的总师在不断完善核潜艇动力堆主方案和主参数,他就是彭士禄。彭士禄曾力排众议,支持建立陆上模式堆,他认为不经过模拟实验就直接装艇危险性太大,建立陆上模式堆是“吃小亏,占大便宜”。后来陆上模式堆的启堆试验顺利达到满功率,证明了他的判断的正确性。
彭士禄工作照
来源 | 光明日报
1970年4月22日,黄纬禄受命担任我国第一枚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巨浪一号”的总设计师。核潜艇在水下发射导弹完全不同于在陆地上发射,要面临如何克服水中阻力、如何密封点火等一系列技术问题。黄纬禄带领团队成员大胆提出了“台、筒、艇”三步发射的研制程序,这一程序大大简化了试验设施,节约了上亿元的研制经费和大量时间,开创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潜地导弹研制及发射模式。
黄纬禄在观看弹上设备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4.6万个零部件及系统全部实现自主研制,中国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参考来源:
[1]张驰,杨文佳.彭士禄:为祖国“深潜”一辈子[N].中国纪检监察报.2021.7.20.
[2]人生,为祖国深潜——记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OL].新华网.2017.12.25.
[3]赵仁恺诞辰百年:给核潜艇“画”心脏,写下遗书后随核潜艇潜入深海[OL].封面新闻.2023.2.16.
[4]李鸣生.一位导弹专家的无名人生[N].北京日报.2013.6.9.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